<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人物 > 百家 > 正文

    王耀:東漢漢陽郡計吏辭賦家趙壹(天之水網)

    東漢漢陽郡計吏辭賦家趙壹

    王  耀

    $J3EP1Q8BIJAX_WZ$6(C9JV

     

    趙壹,字元叔,籍屬漢陽郡西縣(今天水市秦州區西南)人。約生于東漢順帝永建(126—131年)前后,卒于漢靈帝中平(184—88年)前后,他生活在東漢順帝、桓帝、靈帝時期,即公元一至二世紀中葉。據《后漢書·趙壹傳》記載:“壹,體貌魁偉,身長九尺,美須豪眉,望之甚偉,其家貧窮.....”任過“漢陽郡計吏”。由于他落拓不羈的性格,有才氣而自負,文辭過人而“恃才倨傲”。“屢抵罪幾至死”,均被友人援救,常以辭賦答謝,抨擊時弊,抒發情懷。號稱天水名士,頗以辭賦佳作最有名聲。

    趙壹一生著述不超過二十篇辭賦文章。所著傳世作品中,計有賦兩篇,頌、箴、諫、論、雜文十六篇。這些作品在我國文學史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學術價值,尤其是他的賦篇極為精粹,堪稱名著。通過他的《刺世嫉邪賦》、《窮鳥賦》、《解擯》、《非草書》等名篇可以看出,他把那個漢代社會寫透了,以極為生動潑辣的語言文字、簡明扼要的闡述,像一把匕首,銳利地投向了封建社會制度,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可以說篇篇是反封建的銳利檄文。更為重要的是在于他辭賦中反封建精神的影響,激勵著許多正直的文化志士,奮起了與封建勢力的抗爭精神。

    《刺世嫉邪賦》是一篇動人心魄的力作。這篇賦是趙壹的代表作品,他在這篇賦中說:“......無德政不能救世混亂,賞罰豈足懲時清濁!春秋禍敗之始,戰國愈復增其荼毒。秦漢無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不計生民之命,惟利己而自足”。“法禁屈撓于勢族,恩澤不逮于單門”。并指出:“時俗重勢利而輕文化,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他預言漢代統治者一定會有“涉海失柂”和“積薪待燃”的阽危,這樣的罪惡社會,無疑會“亡于旦夕”的。他深刻地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敗現象,大膽地嘲罵,痛快淋漓的筆觸,激烈不滿的情緒,充分表現了他的聰明才智和膽略,所以說趙壹是一個有骨氣的文人。在東漢封建時代的統治是嚴酷的,稍有不慎會招來殺身之禍,但趙壹用很顯眼的文字,敢于表達人民的心愿,喊出人民的呼聲,反映社會矛盾,《刺世嫉邪賦》篇不愧是一篇反封建的具有人民性的偉大詩篇,而且有著內涵深遠的歷史意義。

    趙壹辭賦作品中顯明的反封建特色,與他的人品同樣高潔。他的人品具有寧死不屈的勇士精神,除了對惡勢力毫不妥協以外,還表現在他耿直、高傲、果敢、倔強的品格。東漢靈帝時期他任漢陽郡計吏,因需上呈地方計籍,他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到了京師,司徒袁逢負責審核,計吏數百人都拜伏于庭院中,唯趙壹卻對袁逢作長揖而不跪拜。袁逢很驚奇,令左右人去批評他無禮。趙壹卻說:“當年酈食其見漢王,也只是行長揖禮罷了,我今天對三公行長揖,有何怪哉?”袁逢聽見后,整衣下堂,手拉手將趙壹請到堂上上座,問及西邊的事務,趙壹對答如流,袁逢很稱意,高興極了,便告訴滿庭院坐人說:“這位是漢陽郡趙元叔,滿朝文武沒有超過他的人”。引得大家刮目相看。

    公事畢,趙壹幾次走訪當時的名士、河南尹羊陟,竟被拒之門外。趙壹最后一次請見羊陟才勉強讓他進門,登堂入室。趙壹一見羊陟臥床不起,便說:“我趙壹隱伏西州,仰慕您已經很久了,于今剛剛見您您卻突然死去!也是命該如此了。”接著就放聲嚎哭,門下眾人都非常吃驚,急忙跑進來站在兩側。羊陟暗知趙壹不是一般人,也非常驚奇趙壹的才能,就立即起身整衣下床,平坐談話,對趙壹說道:“您可以出山了。”第二天一早,羊陟帶領大隊車騎隨從手持名片回拜趙壹。當時各郡計吏的大多數車馬都帷幕華麗裝飾,只有趙壹一輛破車用草蓆遮蔽,他本人就在車旁露天住宿,請羊陟坐在蓆車前旁邊,左右隨從沒有人不嘆息驚愕的。羊陟就地和趙壹高談闊論,一直談到日幕黃昏,才非常高興地告辭了,還拉著趙壹的手說:“你這塊玉若不自我表白,也定會有人泣血舉薦的”此后,羊陟和袁逢共同稱頌舉薦趙壹為西州名士。從此趙壹名聲大起,震動京城,士大夫們都想望見趙壹的風采。

    在西歸途中,路經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南)時,他去訪問當時的弘農太守皇甫規,門衛沒有及時通報,未得入內,便悄悄離去,事后門吏懼怕,把趙壹探訪之事告訴皇甫規,皇甫規知道后大吃一驚,便急忙寫信給趙壹表示道歉,并派使者帶信去迎接趙壹來府。信中希望趙壹千萬不要介意未恭迎之誤,說:“如印綬可投,夜豈待旦,惟君明睿,平其夙心,寧當慢傲加于所滅,事在?;?,不足其責,倘可原察,追修前好,則何福如之!謹遣主薄奉書,下筆氣結,汗流竟趾。”趙壹接到信后,即刻回信說:“昔人或歷說而不遇,或思士而無從,皆歸之于天,不尤于物。今壹自譴而已,豈敢有猜仁君。忽一匹夫,于德何損,而遠手筆,追路相尋,誠足愧也。壹之區區,曷云量已,其嗟可去,謝也可食,誠則頑薄,實識其趣,但關節疢動,膝炙壞潰,請俟他日,遒奉其情,輒確來況,永以自慰。”遂去不顧,謝絕了邀請。他抱著“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念做人,剛毅正直正派,不能阿諛逢迎,更不去做巧取豪奪之事,他具有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質,他的言行充滿著正義感。趙壹人品風格在封建社會實屬少見,因此,歷代都有人頌揚他的好文章,更贊揚他過人的人品骨風。

    他由京城回家以后,一直廉潔自律,繼續從事他的文學創作。他多次謝絕了官府的重金征聘,“州郡爭致禮命,十辟公府而不就”,過著淡泊清貧的生活,愛國憂民,誠實忠厚,樂于奉獻,直到“終老于家”。

    附:趙壹三篇力作于后:

    一、刺世嫉邪賦  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數極自然變化,非是故相反駁。無德政不能救世混亂,賞罰豈足罰時清濁?春秋時禍敗之始,戰國時愈增其荼毒。秦漢無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寧計生民之命?為利己而自足。

    于茲迄今,情偽萬方。佞諂日熾,剛克消亡。舐痔結駟,正色徒行。嫗媀名勢,撫拍豪強。堰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懾逐物,日富月昌。渾然同惑,孰溫孰涼?邪夫顯進,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興,實執行之匪賢。女謁掩其視聽兮,近習秉其威權。所好則鉆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絕險而糜緣。九重既不可咎,又群犬之唁唁。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異涉海之失柁,坐積薪而待燃?

    榮納由于閃榆,孰知辨其媸妍?故法禁屈橈于勢族,恩澤不逮于單門。寧饑寒于堯舜之荒歲兮,不抱暖于當今之豐年。乘理雖死而非亡,違義雖生而匪存。

    二、窮鳥賦   有一窮鳥,戢翼原野,罩網加上,機穽在下,前見蒼隼,后見驅者,繳彈張右,羿子彀左,飛丸激矢,交集于我。思飛不得,欲鳴不可。舉頭畏觸,搖足恐墮。內獨怖急,乍冰乍火。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鳥也雖頑,猶識密恩,內以書心,外用告天。天乎祚賢,歸賢永年,且公且侯,子子孫孫。                                《后漢書·文苑列傳七十下》

    三、報皇甫規書   君學成師范,縉紳歸慕,仰高希驥,歷年滋多。旋轅兼道,渴于言侍。沐浴晨興,昧旦守門,實望仁兄,昭其懸遟。以貴下賤,握發垂接。高可敷玩墳典,起發圣意,下則抗論當世,消洱時實。豈悟君子,自生怠倦,失恂恂善誘之德,同亡國驕惰之志!蓋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是以夙退自引,畏使君勞。昔人或歷說而不遇,或思士而無從,皆歸之于天,不尤于物。今壹自譴而已,豈敢有猜?仁君忽一匹夫,于德何損?而遠辱手筆,追路相尋,誠足愧也。壹之區區,曷云量已,其嗟可去,謝也可食,誠則頑薄,實識甚趣。但關節疢動,膝灸壞潰,請俟他日,乃奉其情。輒誦來則貺,永以自慰。 《后漢書·文苑列傳七十下》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漢陽 辭賦 趙壹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