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秦州商事
源遠流長的泰州酒業
關于酒的來歷,一說始于初大禹時代的儀狹,有4000年歷史;一說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3000年歷史了。據傳儀狄系政府官員,夏朝初年,他用桑葉包飯的發酵方法造酒,獻給大禹,想邀功請賞。大禹喝了酒,感到味道甘美,便聯想到:“后代必有為了飲酒而亡國的”,于是下令斷絕造酒。儀狄的獻媚并沒有得到封賞,他發明的酒也只限于宮內暗中流傳。
在殷墟中發現的釀酒作坊遺址證明,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已有很發達的釀酒事業,并采用制曲釀酒。周朝時,周政府還設有專門管理釀酒的官員“酒正”;《周禮》還記載了釀酒須注意的六個問題,可見當時釀酒技術已相當完備。古代因是自然發酵的甜酒,酒的度數很低,所以古人酒量很大。就是在漢代,酒還是“粗有酒氣而已”。從漢武帝開始,酒與鹽鐵一同由政府專賣。
而歷史久遠的泰州大地,白酒釀造竟然有近7000年歷史(從大地灣出土的樽、杯考證,居住在天水的先民已開始有飲酒的習俗)。隨著農業的豐欠,釀酒業時興時衰。到公元446年北魏時期,秦州已成為甘肅六大酒類生產地之一,可產“秦州春”等20余種酒和酒曲,并以廣產糧酒為主。北宋熙寧年間,秦州酒業發達,上交年稅達30萬貫以上,為全國酒稅收入最高的五州之一。元初釀酒業曾一度因原料缺乏而衰落。明、清時期,釀酒業已形成作坊生產。特別是清乾隆年間,民間釀酒業盛行。
秦州釀酒業,有燒酒、黃酒兩大類。黃灑釀造的歷史比白酒早。多為民間家庭手工釀造,自產自用。到民國時境內才有“春茂園”、“常興坊”兩家黃酒作坊。其主要原料是當地產黃小米,故又叫米酒。另外,民間還有用小麥、玉米、小米、高粱手工釀造黃酒的習慣。多用于婚喪筵席或節日待客。釀造黃酒用曲有土曲、藥曲兩種,配方各異。但都通過特定的加工過程,受到酒藥、酒曲不同的霉菌、酵母、細菌共同發酵而成。酒色紅潤,酒味醇厚。當時天水縣(民國2年改州為縣)民間年產黃酒約30萬市斤。城壕(工農路)“常興坊”所產黃酒,以其香、甜,味美而馳名當地。尤以“春茂園”所產黃酒質量最佳,民間譽稱“七日紅”。
燒酒即蒸餾酒。由于泰州一帶盛產高粱,原料充足,釀酒業一直較為興隆。其資金、經營僅次于過載行(批另貨棧)、綢緞行和南貨行(糕點副食)。發展到民國時期,境內各縣有“燒鍋”104家,年產高粱、青稞、包谷、玫瑰、葡萄等各種酒104萬多斤。其中天水縣(轄秦城、北道)有19家,年產白酒8萬余斤。
由于水質甘美,加之延聘山西汾酒技師指導,所釀白酒口味香醇,暢銷本地及蘭州、武威、張掖、新疆、青海等地。
燒鍋規模大小,以窖的多少為準。當時作坊規模較大,最有名氣的要數西關的“全盛昌”、“和豐隆”;新街的“永興源”、“永順隆”;大城的“元興恒”;東關的“裕永祥”、“元興璽”;北關的“永貞吉”、“裕順和”、“裕豐恒”;馬跑泉的“王記燒鍋”、甘泉的“通源隆”;社棠的‘元興涌“等字號。其中,尤以”元興恒“歷史最為悠久。
康熙末年一晉商
汾酒是我國名酒之一,產于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釀酒原料為高粱,使用水質優良的井水,制曲原料是大麥和豌豆。酒液清澈透明,酒味清香純正,入口爽快,甘冽,飲后余香脈脈,頗受州人青睞。據傳,清康熙末年,一樊姓晉商向泰州長途販運汾酒。相隔數十年后,也許在他的孫子輩,看到秦州城內外,泉多水多,除公用的城南“官泉”、天水郡“瀛池”、東泉的“馬跑泉“、甘泉的”春曉泉“、”村廟泉“(西街),水質甘甜,可以釀酒外,家家院落都有自用的水井,水味甘冽,水面低淺。便突發其想,何不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減少投資,多獲利潤?經商多年,他們早就掌握了山西汾酒的釀造方法,并積攢了一定資金,于清乾隆年間,看好大城東倉巷(今共和巷)口院內有一眼水井,水源旺盛。便購置下相連幾個院落,挖窖建廠,取字號為“元興恒”,開始按山西汾酒的配方就地釀造白酒。因井內水味甘甜,清冽,釀成的灑味及佳,回味悠長,人們譽稱“天龍泉”。漸漸,這家釀酒作坊便成為泰州人人皆知,享有盛譽的“東門燒鍋”。后有詩贊:“太白龍泉終年甜,天泉陳釀幾百年。贏得太白天龍泉,釀成玉液醉八仙。”
“東門燒鍋”因采用山西杏花村汾酒釀制工藝,酒質與山西汾酒相似,州人便將這種自制白酒也稱為“汾酒”。此后,習慣性地將所有白酒一律稱之為“汾酒”。又因釀酒時,將原料紅高粱放在大鐵鍋里燒煮,人們便把釀酒作坊稱作“燒鍋”,把賣灑店稱作“燒鍋店”。“東門燒鍋”因講求質量、信譽,經營有方,長盛不衰,在泰州一直傳了七代人,延續了200多年。
受其啟發,原只釀造黃酒的泰州,漸漸出現了一些燒酒作坊,并一律聘請山西人為技師,開始了白酒的釀造和買賣。燒鍋字號漸漸多了起來,先后開設的燒鍋有14家,以“裕涌祥“、”全盛昌“、”元興璽“、”永貞吉“、”翟記酒店“、‘和豐隆”等字號最富盛譽。
一家燒鍋分為廠子和前柜兩部分。廠子是專門燒酒的作坊,前柜是管理廠子和銷售酒的場所。前后需十多人經營操作。
前柜設大掌柜(一般為投資業主)、二掌柜(合資或聘用的經理)各1人,管賬先生和上街先生(負責采購原料、燃料等物資供銷)各1人,站柜的(售貨員)3—4人。大掌柜和二掌柜全面負責生產經營。上街先生主要是把握市場行情,以較低的價格購入較好的原料、燃料,以利降低生產成本。一般都挑選精明干練之人擔任。
廠子是專門釀酒的地方。有燒酒工6人,大師、二師(主管配曲、發酵、下曲)各1人,擋銑(酒沙)1人,打雜(磨沙、曲粉)3人。雇用的燒酒工人,多為掌握釀酒技術的秦嶺關子店竹林村人,該村人有釀酒傳統,但無本錢,只得進城打工。這些釀酒工多由大師帶進作坊,相互關系密切,不是兄弟,便是親房。進店后,要和掌柜的簽訂合同,合同期為一年。但因一年釀酒有時間限制,從當年農歷8月至第二年5月為釀酒季節,氣溫高時就歇窖。一到歇窖,技工就回村務農,等8月15開窖前再來。
酒旗是酒的標幟。一般燒鍋店門前都掛有酒旗,招徠顧客。一時間秦州城內,從西關到東關,那些綴布竿頭,懸于門首的一面面三角形,釀有穗子的各色綢緞“酒望子”(酒旗)在城中飄揚了起來。“閃閃酒簾招醉客”,使買酒顧客一望而知;店內的鋪柜上,擺滿了貼有“汾酒”商標的灑壇;運原料的一長隊牲口馱著糧食口袋從作坊大門源源涌進;販酒的成隊騾馬,馱著竹條編制的酒簍,酒簍外面貼著棱形“秦州汾酒”大紅商標,穿街而過;打酒者提著瓶罐進進出出;嗜酒者在柜臺邊咂嘴漬舌,品味著酒的醇香……于是,在太平盛世的乾隆年間,秦州釀酒業與藥材鋪、綢緞鋪、南貨鋪相應成趣,加上來往駝隊、馬幫、車輛、人流,繁華似錦,盛極一時。
至民國32年(1943年),轄區共有酒類批發商32戶,零售商246戶。所產白酒,主要供應當地,少部分批發給“腳戶”(趕牲口販運貨物的生意人)和“車戶”(趕大車販運貨物的生意人),銷往外地。
,
丁廉泉的經營之道
“全盛昌”燒鍋店,是由天水富戶周有三投資,丁廉泉任領本掌柜的一家久盛不衰的大字號。因之,從業40余年的丁掌柜成為民國時期泰州城有名的酒行管理人員。
丁掌柜是平南鄉丁家川人,16歲時(同治11年),因生計維艱,一直務農的父母便托親尋友,通過表叔傅掌柜介紹他進城到西關“永順和”燒鍋店學生意,渴望創出個好的前程。進店后先當學徒,每天干一些打掃店鋪、擔水劈柴、燒火做飯、抱孩子、倒尿盆、上街買菜等伺候掌柜的雜活。有了閑空還要習字、打算盤。由于他勤奮好學,聰慧過人,三年出師后,已識字不少,能打會算,掌柜的見他機靈,便將他升為站柜的(售貨員)。其實三年來在店里進進出出,他早就熟悉了如何迎來送往,禮貌待客。他聰明伶俐,眼疾手快,顧客一進門,便笑臉相迎,遞煙敬茶,使客戶高興而來,滿意而歸。過了幾年,又升為先生,穿上了長衫,協助管理賬務。漸漸董得了記出入賬和成本核算。到年底外出收回賒銷的欠賬,又讓他在經營管理上開闊了眼界。后來又當上了上街先生。主要任務是采購釀酒原料高粱等和燃料木炭、柴火。他知道,在這個崗位上腦子更要靈活,要當好上街先生,必須把握好市場行情,以低價購進釀酒原料和燃料,才能使燒鍋降低成本,為贏利打下基礎。他總是忙忙碌碌,每天得跑三個集市:西關的斗行,雙橋(解放路幼兒園處)南鄉人的木炭,城壕(北關)柴集(爺坑以西)。了解掌握市場行情,討價還價,瞅準市場最低價時大量購進原料和燃料,很受東家賞識。之后又當上看曲先生,管理曲房。管理好曲房是燒鍋的一項關鍵性技術,他更加勤奮謹慎。一頭鉆到曲房和酒窖,跟上看曲先生和技工學習踩曲,立沙、破沙三道白酒釀造的工藝流程,邊看邊聽大師講解。
原來“踩曲”是將禾田(青稞、豌豆、扁豆合成)磨成粗疹子、拌水,放在曲模子里踩成方片,再放進曲房密封發酵,下邊用柴燒,使曲子發熱。然后每隔三天翻一次。等一個多月,曲子熟了,再磨成粉狀,摻到玉米疹子里下窖。他知道了,成熟的酒曲,曲體膨松,顏色發白,上邊毛茸茸的,便是好曲。好曲產酒量高,酒味醇香。踩好曲是釀酒的關鍵技術,決定著灑的質量好壞。
“立沙”是將高粱磨成糝子,放在酒甑中蒸煮,待涼后摻入酒曲,放入酒窖中發酵,20多天后產生酒精。
“破沙”是將發酵成熟的酒沙子從窖中取出,放入酒甑(甑桶直徑3尺)內蒸餾成白酒。第一次破沙酒質量最好,喝起來香甜可口。燒過酒的酒沙子再摻入一些新高粱糝子,蒸煮后加上酒曲,再送入窖中發酵,仍可出酒。如此3、4遍后,就變成酒粕(酒糟,)還可作飼料出售。因破沙次數不同,酒的價格也不同。
一家燒鍋,每月釀酒二十幾天,如釀二十多窖酒沙子,可出酒五、六千斤,年產量最高達四、五萬斤。釀酒的好壞全靠看曲先生。看曲先生的技術好,一年酒的產量就高,質量也好。如果看曲先生的技術不行,不僅出酒少,而且酒的質量也差。
當丁廉泉明白了這些道道之后,便虛心向大師學習,使自己很快掌握了看曲的技術和操作工藝,一躍成為燒鍋店的骨干力量。丁廉泉雖然勤奮好學,但還是得兢兢業業,歷經磨練,從16至45歲,干了三十多年,當他全面掌握了銷售、管賬、采購和一整套釀酒技術后,才當上了二掌柜的。
當上大、二掌柜的,就可以參加分紅。其它員工,只領工錢。學徒,到年底給兩三塊大洋;站柜的一月二至三塊大洋;先生(記賬、上街、看曲)一月十塊大洋,按生意好壞,有增有減,所有員工一律管吃管住。
當上掌柜的的丁廉泉不僅能養家糊口,且手頭漸漸有了積蓄。為東家管理燒鍋已經是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于是,就產生了新的想法,想試著創一片自己的天地。正巧,民國元年,秦州富戶周有山看好酒業能賺錢,遂投資3000現洋,在西關三星巷口新建了一所字號為“全盛昌”的燒鍋房,聘請經驗豐富的丁廉泉為領本大掌柜(經理),經營管理燒鍋。丁便毅然辭去“永順和”的二掌柜職務,來“全盛昌”任職,新建的燒鍋規模較大,占了三星巷以東一大片院落。有22口窖,每一窖體深4米,寬2米,長3米多。一次裝糧食6擔多,約300斤,前柜有五間鋪面。這為他施展本領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丁廉泉深知,釀酒行業是“水里撈金”的買賣,要以質量求效益才是燒鍋的生存發展之道。而有了好的酒曲,才能釀出高質量的好酒;燒出高質量的酒,就為經營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緊緊抓住看曲、燒酒兩項關鍵技術,經常察看酒窖,了解釀制情況,與技工切磋技藝,提出合理化建議,不斷提高釀造質量。
除了掌握踩曲、燒酒兩項關鍵性生產技術外,還得有一套健全的經營管理之道才能賺錢。他精心挑選聘用二掌柜、先生、大師等要職人員,組成了一套業務能力強,有實干精神的管理班子。同時還建立了一整套嚴格的規章、獎罰、提升制度和號規,號風。常對員工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生產經營技能培訓,傳授做生意的經驗,教大家怎樣管理曲房和釀酒廠子、怎樣趕集,如何接待買主等。要求先生及站柜的要尊敬顧客,講究禮貌。顧客進店,站柜的要起立,笑臉相迎,遞煙敬茶。如發現頂撞顧客或與顧客爭吵,不論有理無理都要受到掌柜的訓斥。經常檢查站柜的勤惰和學徒的學習情況,獎勤罰懶。根據能力大小,工作表現進行升降,或加薪或處罰。前柜人員按能力和資歷逐年向上提升。這樣充分調了動員工的積極性,使前柜工作整齊、嚴慬、有條不紊。
他的經營靈活多變,不斷在“囤遲賣快”上動腦子,下功夫。當釀酒原料、燃料市場價格下降時,以低價買進,大量囤積;當灑的銷路好,價格上漲時,及時將灑賣出。如銷量不行,決不輕易出手。
在買賣上始終堅持生意人的信條,講究職業道德。做到信譽第一,多言不二價,童叟無欺。欠賬賒銷,先把酒賣出,到年底才派人去收賬。
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增加服務項目。為遠道而來的顧客,免費提供食宿、歇牲口和寄放物品的場所,讓顧客真正有“賓至如家”的感覺。并為顧客傳遞信件,代寫書信,代為匯款。特別是給交通不便,無郵政設施的南路各鄉村戶轉遞匯款、信件(由前來買酒的客戶稍去)。為了確保能送到收信人手中,必打問確實才讓轉交。待客戶返回來時,要以收信人蓋章為憑。
后院五間儲酒庫房,每間放七八個大木柜(木柜里面用紙糊了,再糊上豬血和石灰,才能儲酒)。一只柜有半間房子大,高3米。酒香常常從老酒柜中飄出。每當聞到這股香味,丁廉泉心中便充滿創業者的欣慰。
由于經營有方,有一班合理的管理人員,又有一套良好的號規、號風,酒的質量好,近40年來,“全盛昌”的生意如它的字號一樣,一直昌盛發達,久盛不衰。所產酒,在當地基本銷完,偶爾有臨洮腳戶來馱酒銷往蘭州。至民國36年(1947年)丁廉泉去逝前,移交侄子經營至1952年,并入國營天水酒廠。
酒仙會與精神享樂
秦州城內大同路的“山西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是山西同鄉的聯誼組織。它的日常活動主要是接待過往客商,進行商貿交流,組織同鄉聚會,交流商業情報,遇有節慶喜典,相約共同祝賀;安排公益事項,幫人濟困解危;執行地方法規,議定完成措施;抵制非法攤派,維護商人利益;調解業內糾紛,處理相關事宜。
山西會館與陜西會館相連,建在低于街面1米多的坑內,一進兩院。院落雖小,也是磚雕門樓。有戲樓、前殿、后殿、廂房數間。財神殿為正殿。商人們一般都供奉財神,據說財神有文武五神。山西商人供奉的是郭子義。希翼受其保佑,年年商運亨通,財源茂盛。每年5月,州城十幾家釀酒行業的東家、掌柜的們,都在此聚會。叫做給酒仙爺過會。
酒仙即杜康。據《說文解字•巾部》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傳說杜康生于周朝,是個牧羊人。有一天他把小米粥裝進竹筒,作為干糧,帶著去牧羊,離開時忘記帶走。過了半月,又趕著羊群放牧,在這棵樹下找到了遺失的竹筒。打開一看,竹筒里的小米粥已經發酵,改變了原有的味道,不僅米粒膨脹,還散發出一股濃烈醇香的氣味。他嘗了嘗,感到又甜又辣又爽口提神。便提回去讓村人品嘗。村里人喝了,都夸獎這東西好喝,為與粥有所區別,就起名為酒。一傳十,十傳百,這無意中的發明,使杜康一下子出了名。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辦起了“杜康酒店”。后來,釀酒行業的同仁們便尊稱杜康為酒仙,并在商會會館設立牌位,進行祭祀活動。
秦州人過的酒會,還另有一層意思,為紀念從山西過來的釀酒技師。在財神爺郭子義的塑像前面,立有“造酒先翁之位”的牌位。待過酒仙會這天,不僅全行會的人要參加,還邀請甘肅省商會和山西省商會的代表參加,舉行敬香火、念祭文、獻茶獻飯的隆重祭奠儀式,祈禱來年酒業興旺。祭奠活動結束后,辦十全席設宴慶賀,還請戲班子唱戲,熱熱鬧鬧過個“酒仙會”。后來竟形成了酒業同行一年一度固定的節慶之日。
酒是我國人民喜愛的飲料之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逢佳節、親朋聚會、宴饗賓客、喜慶豐收、婚喪嫁娶都少不了酒。上古時,酒主要用來祭祖敬神,其次才是飲用。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酒的釀造逐步擴大,飲酒風氣在全國逐漸盛行。飲酒不僅是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也成為一種精神享樂。特別是文人學士多愛飲酒。古代文人雅士在飲酒時,很講究飲人、飲地、飲候、飲趣、飲禁、飲闌。風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友相聚一起,在花下、竹林、高閣、畫航、幽館曲石、平疇、荷亭間;于春郊、清秋、新綠、雨霽、積雪、新月、晚涼之時,那是何等的精神享樂!再行起酒令,一唱一合,渲染氣氛,增添雅興,真就樂而忘返了。尤為東晉時,騷人墨客把春秋戰國以來在河邊舉行巫術儀式的“修褉”活動與踏青游春結合起來,形成臨水飲酒的風俗。宴飲時,讓酒杯順著曲折的水面漂浮,漂到誰面前誰就拿起來一飲而盡,名曰“曲水流觴”。“一觴一詠”又是一種怎樣的浪漫情懷!
泰州人以酒為樂的浪漫雖缺少了南方文人“曲水流觴”的雅興,但詩社的以飲酒輸贏吟詩、對聯;酒樓、打平伙(郊游);居家年節宴會上的行酒令、唱《數螃蟹》、《十杯酒倒捲簾》、《十個麻雀》、《五更鼓》、《一個朶老漢》、《數麻雀》等流行酒歌,卻一直是秦州老百姓盛行的飲酒娛樂活動。當飲到酣暢時,人們滿臉通紅,敞開喉嚨一唱一合:“一定要高升呀哈,雙眼掛花翎呀哈;三星拱照四季鬧五更呀,六位子要高升呀哈;七巧八馬九功名,十拳上倒賣兩家講輸贏;冷酒一口吞呀哈,吞得我兩眼紅呀哈;耳聽得樓上鼓打一更,咚、咚咚、咚咚咚……”滿桌人的心境,便如飛天般飄向了九霄云外。
艱難的生存
燒鍋的發展和消存,并不都如酒歌所唱的那樣風平浪靜,年年贏利,步步高升。釀酒行業受市場需求規律的制約,競爭也很激烈。
加上每年地方軍政向商會索要一定款項、糧草。街公所向各商號攤派的雜捐、伕役等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逼得酒商不得不想方設法偷稅、漏稅,甚至抗稅,用以維持生計。
民國時期釀酒業也是專賣行業,天水縣設有煙酒專賣局,不經銷,只負責征收酒稅。零售稅一月一交,批發稅每賣一批酒上交一次,叫“買印照”,印照買來就貼在酒簍子上。開始按各家自報產銷量收稅,后發現各燒鍋有隱瞞少報現象,便改為按窖估產征稅,加重了酒商負擔。還有每半年繳納一次的按年贏利計征的商業所得稅。這樣,董得市場調解,經營有方,技師好,出酒率高,質量好,銷路廣,資金雄厚,有一定實力的燒鍋就生存下來。而不善經營,技術差,質量差,產量低,產品滯銷的燒鍋,完不了稅,傷了本錢,只得倒閉。
特別是民國時期,戰亂、天災迭起,農業不振,釀酒行業時興時衰。抗日期間,為保軍需民用,國民政府于民國30年9月8日,以行政院長蔣中正簽發密字令,禁止釀酒。后因影響稅收,未徹底執行。同年11月29日,行政院又以密甲字5027號蔣中正手令,通令各省嚴禁釀酒,以節省糧食,天水白酒生產一度停頓。
在市場競爭和苛捐雜稅兵役的勒索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燒鍋行業也是起起落落。每年有新開的燒鍋,也有倒閉的字號。如乾隆時開業的“永順隆”和棗園巷孟向成開的燒鍋(在北店子巷口)到民國后期就倒閉了。只有積累雄厚,經營有方的字號,才得以長存。
到民國38年(1949年)解放前夕,天水縣燒鍋僅有13家。其中獨資經營的4家:西關三星巷口周有山經營的“全盛昌”,有14窖,資金2800萬元,從業12人,年產3萬市斤,銷售2.4萬斤;楊和亭經營的“和豐隆”,有11窖,資金2800萬元,從業12人,年產3萬市斤,銷售2.4萬斤;新街(勞動路)的“永興源“,有14窖,資金2600萬元,從業11人,年產2.8萬市斤,銷售2.48萬斤;新街張仲武經營的“永順隆“,有13窖,資金2800萬元,從業12人,年產3.1萬市斤。合股經營的7家:大城東門樊成安經營的“元興恒“,有13窖,資金3000萬元,從業10人,年產2.4萬市斤,銷售2.12萬市斤;東關夏家巷口蒲洋人經營的“裕涌祥“(沿街有三間鋪面的前柜,一間大門,字號牌匾懸掛于二門頭,廠子、庫房占了半個巷道),有12窖,從業12人,資金3000萬元,年產3萬市斤,銷售2.4萬市斤;中城(人民路)金抗宗經營的“永貞吉“,有14窖,資金2800萬元,從業12人,年產3.1萬市斤,銷售2.4萬斤;人民路“裕順和“,有11窖,資金3000萬元,從業12人,年產3萬市斤,銷售2.4萬斤;中城巷李、丁合資經營的”裕豐恒“,有12窖,資金2700萬元,從業12人,年產3萬市斤,銷售2.4萬斤;甘泉楊和亭經營的”通源隆“,有10窖,資金2000萬元,年產1.9萬斤,從業7人,銷售1.5萬市斤;社棠的“元興涌“,有11窖,資金3000萬元,從業8人,年產1.9250萬斤,銷售1.5萬斤;還有東關張永祥、胡中林經營的“元興璽”、“信玉全”字號。
1952年10月1日,由“裕涌祥”等10戶燒鍋合并為“地方國營天水市酒廠”,廠址在“裕涌祥”作坊舊址(建設路76號)。
最有名的“東門燒鍋”傳至第七代樊成安之手,經營至1952年,因酒業為國家專賣,燒鍋坊被收歸公有,改為新建“天水市酒廠”二車間,專事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