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壽 山
歷史文化名山齊壽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東南六十華里,古名壽丘、嶓冢山、崦嵫山、兌山、昆侖山等,海拔1951米,她是鑲嵌在秦嶺山麓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系秦嶺延脈主峰之一,西麓為西漢水之源,山北之水注白水江入長江,山南之水注渭河入黃河,俗有“齊壽山不大不小,壓著三江河垴”之美譽,她是中華母親河黃河與長江著名的分水嶺。也是南北分界的天然屏障,兵家布陣屯兵的軍事要隘,秦漢時置燔冢關(一注為燔史關),三國時屬蜀魏必爭之地,民國時期這里是隴上通往川陜的必經之路,紅二方面軍長征時也途經這里。
齊壽山是位居三皇之首的人文始祖伏羲畫卦時的最后定卦之山,這里不但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地,西漢水孕育了西垂先秦的發展壯大,唐高祖李淵祖上也曾在此山“逐鹿知機”。她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山海經》、《緯書》、《尚書·禹貢》,《漢書·.地理志》、《水經注》、《秦州志》和近代的《甘肅通志》、《天水縣志》、《辭海》等史志,都對齊壽山的人文歷史和自然歷史有明確記載,曾留下東漢人班固、鄭玄、桑欽及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等著名學者的足跡,也曾留下戰國屈原、明代胡纘宗、清代王熙、蔣廷錫及近代范振緒和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等多位名人的詩句翰墨,傳說中的帝王將相和圣賢墨客,也都不同時期的到這里留有佳話。這里曾經伏羲定卦、軒轅誕生、穆王西巡、老君丹料、始皇封禪、李廣射石、隗囂藏寶、趙云踢虎、李治避亂、李白遇虎、杜甫借宿、仁裕洗腸、包公燒寺、康熙微訪等。齊壽山蘊藏著深厚的歷史內涵,被譽為名山圣地而聞名遐邇,她的一峰一崖,一壑一水,一草一木都有著美麗的傳說。
遠古時期的齊壽山,古樹盤根,蔭翳天日,奇花異草,珍禽靈獸,霽靄清泉,真乃人間仙境,后經大自然和人為破壞的各種因素,古生物演化遷沒而去,上古時期的軒轅廟建廢何年何月,現難以尋根問源,李昞射鹿入廟的故事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北魏登國元年修一寺一觀,后歷盡滄桑隨建隨毀。由于她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所以包含了“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先秦文化”、“李唐文化”、“水域文化’’和“山名文化”等諸多文化,這些文化在中國人文歷史和自然歷史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齊壽山是華夏文明之源和中華文化之根。
齊壽山遠看猶如一座天然大冢,故名曰嶓冢山。風光綺麗的自然景象“嶓 冢島浪”有與“麥積煙雨”齊名之美稱。每當朝陽欲出,晨嵐盡起于萬條深谷巨壑,山下一帶煙波滔滔,橫云飛渡,天地一色,須臾間天際成為云的世界,霧的海洋,峰的島嶼,此時被清風吹拂,松濤陣陣如悶雷貫耳,濃霧飄浮似驚鴻翩飛,宛若錢塘江怒潮滾滾而來,仿佛大海洶濤波浪翻天,真有壯闊蒼茫,身臨大海之感,使人心曠神怡,遐思萬縷。東有泰山日出,西有日落崦嵫,每當日墜西天,彩霞映天時,落日在晚霞的映襯下慢慢下沉,忽如佳麗出閨,紅紗遮面,嬌羞藏匿于丹霞彩云,忽如火球入海,彤云燃燒,茫茫天際中霞光籠罩,暮色蒼茫間,大地已披上了一層灰色的輕紗,使人悠然而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悟。這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還有龜峰勝境、鳳凰嶺、燒紙坡、西漢水源、落蟒崖、藏寶洞、補天石、墨玉石缸、黑龍潭、封禪石、射虎石、李唐祖墓、射鹿臺、左公炮臺等。
齊壽山東北腳下高大的牌式山門,上覆琉璃碧瓦,四柱相連聳立,正中門額上有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于2002年題的“軒轅故里齊壽山”,字跡疏朗明麗,凝重敏秀,筆態奔放熱烈。登頂極目,齊壽山在方圓眾峰中冠壓群峰,高大雄偉,岳鎮三江,萬壑藏云。山上建有一寺一觀,據《秦州志》記載:“慧福寺修建于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后歷盡滄桑,近代建于民國二十八年,經“十年浩劫”又毀于一旦,為弘揚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又于1989年重建,現擴建規模成為山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慧福寺坐落山頂,朝東面西,門樓高大,八卦懸頂,四角飛翹。上懸有金字黑匾一幅,上書“慧福寺”三字。字跡蒼勁有力,豐腴跌宕,俊邁剛健,右是鼓樓,左為鐘樓,兩柱三門、彩繪金飾,描龍塑鳳。踏階而入,西殿進深兩間三椽,內塑有開口常笑的彌勒佛祖,玉貌金甲的護法韋陀和各持兵器的四大天王。穿過庭院來到正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屋頂,上布灰筒板瓦,脊臥呼應龍吻,兩側置走獸,大殿正門上懸掛“三江鎮岳”巨匾一幅,為著名書法家杜廷楹所書,其筆勢遒勁,剛勁沉著,有若虎躍龍騰之韻。正殿內坐有打座蓮臺,金面金身的古佛三尊,兩邊塑有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前面有一尊通高1米的白玉觀音,低眸平視,和顏善目。南面偏殿內塑有身坐大象的如來佛祖,左右兩側分別塑有坐著怪獸的文殊和普賢二菩薩,表情慈祥,儀容莊重。北面偏殿塑有頭插鮮花,身披風衣的三霄坐像,體態俊雅,恬靜清秀。
山巔東南的謁陵觀(又名云臺觀),《秦州新志》中對其有“上有云臺觀,下有稍子站”的記載,古時謁陵觀石獅把門威嚴,碧瓦紅墻生輝,飛檐斗拱出跳,古觀幽深華麗,其建筑風格上承宮殿之輝煌,下開寺觀之古樸。相傳是唐太宗為給祖塋錦上添花而欽定修建。唐時的謁陵觀已毀于歷史滄桑的塵埃中,如今又故地重建,坐東面西琉璃亮瓦,雍容華麗,內塑有道教三清,十殿閻君等臻臻金像,栩栩如生,古樸輝煌。
齊壽山的許多珍貴文物在歷史的變遷中大多散佚。現藏佛四尊,一尊為北魏石雕佛,一尊為唐代指天指地銅佛,一尊為明代陜西鞏昌府徽州大門里中川廟峪溝的信士胡鼎供獻的石雕佛像(銘文記載雕刻佛像四尊三尊失佚),一尊為清代銅佛。沿襲數百年的民俗,每年農歷三月二十日盛會,方圓群眾云集圣地,逾數萬人,游覽觀光,進香看戲,求子祈福,熱鬧非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地群眾開始在齊壽山植樹造林,近年來齊壽山被列為國家長防林重點工程后,當地人民廣植樹木。如今的齊壽山,人工林已初具規模,各類松柏拔地而起,奇花異草滿山遍野,古寺幽觀點綴蒼山,珍禽靈獸繁衍棲息,一派風光綺麗的自然景象又呈現在軒轅故里和中華文化之根的齊壽山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