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戲有的地方稱會戲、南方稱社戲,歷史上是與敬神有關的戲,現在則是大眾文戲曲文化之一。
天水人有一句方言是“城隍廟對戲樓”,這說明古代,城區演廟戲的主要場所多數在城隍廟。目前,大型劇院已經承擔了經常性戲劇演出活動,但在天水農村,廟戲仍然是農民看戲的主要途徑。天水廟戲一般在春天和秋天演出,分別稱為“春臺”和“秋臺”,其中春臺也就是春節至二月二日期間,是廟以最多的時期。按照演出場地的不同,農村廟戲還有廟會戲、祠堂戲等。 天水農村廟戲演出有當地業余劇團,也有邀請的市縣專業劇團演,兩種演出方式。每個地方上,廟戲演出的時間固定,每年都在這個時期演出。廟戲城市多在城隍廟演出,農村多在關帝廟(財神廟)、龍王廟(方神廟)、土地廟等地演出,是廟宇附近群眾的盛大文化活動之一。有的地方在廟戲期間,還要舉辦集市貿易活動等,戲場內外的小商小販數不勝數,為廟戲增加了更多的經貿內容。
歷史上,廟戲演出的主要目的是祭慰、娛樂該廟的神靈,一是祈求當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等;二是祈求神靈保佑當地無重大瘟疫等,讓人人健康;三是許過愿的人還愿。一般廟戲演出的舞臺,都在廟宇的對面,以方便神靈看戲。
天水廟戲演出都以秦腔傳統戲為主,偶樂有眉戶劇等演出。廟會戲演出的時間隨當地經濟上、氣象等變化而變化,少則3天,多則7天以上。在農村,如果那一年收成好,廟戲期間又農活不多,便演出時間長一點。否則,會短一點。 廟戲的首場演出多是演出“愿戲”,也就是還愿的戲。一般表演的劇目有《香山寺還愿》等,這是過去城鄉祭神所必演的戲目之一,用以酬神祈福。會戲多演吉祥、喜慶、歡樂的劇目,如《回荊州》、《游龍戲鳳》等。如果廟會是在該廟主神的誕辰期間演出,那么誕辰這天必演《大拜壽》等,以表示為神上壽。另外,如果某人為辦事乞求了神,并許下愿。如果事成,則必須在廟戲演出時還愿。演出多是《香山寺還愿》等加演的折子戲等,演出后,還愿人須向演員獎勵一些紅包、煙、茶等禮物以示感謝。有些演員也在還愿戲的唱詞和道白中,巧妙加入還愿人的職業、職務及姓名,用戲劇人物的和還愿人的身份,公開在戲中向神靈感謝。廟戲結束時最后一場,一般演出秦腔《黑虎坐臺》折子戲,以示打掃戲臺,演出結束。
天水農村演出廟戲時,一般附近的村子在演出前要邀請關系最親、輩份最的親戚駐在家里看戲,以示尊重。如丈母娘、舅母,未過門的新媳婦等,是必然的邀請嘉賓。演出開始后,年長的人和小孩多在戲臺前提著自己的凳子就座,中間主體人群站著的中年人,最后面是爸爸肩上坐的小孩在一同觀看,帶小孩的年輕媽媽在場地兩邊,抱著或背著小孩看,以防止小孩啼哭時很快走出人群照看。而戲場周圍,其中上是臨時擺出的各式玩具小攤點,雜七雜八的小吃點等??磸R戲中,有喇叭中的戲曲聲、有觀眾的嬉笑聲、也有小孩的哭鬧聲、加上小販叫賣的吆喝聲,真是一幅歡快熱鬧的看戲圖。
戲曲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它大體與玉文化的發展經歷一致。經歷了從神戲、王戲、民戲的三個重要歷史時期后,今天,仍然在西部廣大農村保留著神戲文化的烙印,但是,已經轉而成為民戲的大眾主體文化之一。
秦腔是中國戲曲文化的化石之一,它也是京劇母戲之一。筆者曾經與甘肅省戲曲協會負責人交流過秦腔之源,他們在已經成著的戲曲研究中認為,秦腔大體產生于西秦腔,其產生時間應在清代未期。而筆在陜甘西秦腔首屆文化研討會就提出,秦腔在天水已經發現的考古宋墓中,已經有漢《看戲》、《演戲》的畫像磚,這樣西秦腔(老腔)產生的年代至少在宋代;從唐代時都城是西安,并且,歷來戲曲演員把唐明皇供為祖師爺看,西部秦腔至少在唐代以前就已產生;并且,最早可能達到上古時期的大地灣時期的祭祀舞蹈和歌曲等,這可能是西部戲曲的遠古源頭。
有人以現代西方戲曲產生史和基本定義來衡量中國戲曲史,提出舞臺、劇本、情節等在中國古代并沒有出現,將其定為清代末年,我認為這個時期太晚了。筆者觀點在前此前的觀點,已在陜西戲曲雜志和有關網絡、研究機構轉發了原文。其大致觀點是:秦腔產生年代,從目前關中-天水考古看應產生于宋;從民間文學研究看,產生于元代;從民間傳說看,產生于唐代;從祭祀文化看,可能更早的觀點,僅各位戲曲專家鑒賞,研究。
一、 認為秦腔是秦時期燕趙悲歌的遺響。
最早提出這一論點的是清朝人楊靜亭。他在《都門記略.閔場門序》中稱,“歌之做也,自唐虞已有然矣!……及秦二世胡亥演為同場,譜以管弦,歌舞之風由茲益盛,后世逐號為秦腔(俗稱梆子腔)。”徐慕云在《中國戲曲史》中說:“秦腔,俗稱梆子。蓋因其以木梆為樂器而得名者也。其來源極古。有謂系肇始于戰國。維時,秦始皇莆滅六國,囊括天下,仍寄情于聲色。燕有賢士高漸離者,善歌。初因鼓瑟而干始皇,冀乘間行刺,以報燕仇。始皇不查,頗寵遇之。每宴必使高歌,聞者泣下。秦人由是多習其聲。后漸離謀刺不成,始皇憐其忠,不忍殺之。瞽其目,尚使歌。漸離又以鉛實筑中,欲殺始皇。始皇知其志終不可奪,乃殺之。秦人慕其行效其歌,侵成國俗。故秦聲實即燕趙慷慨悲歌之遺響也。待入于秦后,其聲乃益激越。后世之秦腔,實即胚胎于此焉。”王紹猷在《秦腔記聞》中亦有此看法。他認為,“秦腔發源頗古,自秦襄公收復豐鎬、創建秦國以來,變溫柔懦弱之氣,成剛勁激昂之風,車轔駟軼,遺響猶存。吳季扎聽歌秦風,曰:此聲為夏聲,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李斯謂:擊甕扣 ,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人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陜西師范大學焦文彬教授在《秦聲初探》中發揮了這種論點。他認為,秦聲作為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孕育萌發于先秦,形成于秦漢,這一在文化已經高度發展的時代。在最近幾年由他和閻敏學出版的《中國秦腔》一書,闡明了秦腔經歷了“秦風”“秦聲”“秦腔”幾個歷史階段。秦腔亂彈網--中國秦腔俱樂部-秦腔亂彈網--中國秦腔俱
二、認為秦腔起源于唐代的梨園樂曲。
最早提出這一看法的是清代嚴長明。他在《秦云擷英小譜》中說:“秦腔自唐、宋、元、明以來,音皆為此,后間以弦索。……昔唐明皇與太真按樂清元小殿,所用樂器凡七,寧王玉笛,李龜年 栗,而外上羯鼓,妃子琵琶,馬仙期方響,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板。手操其具其五,可知秦中用的節音者,唐時已若是。”范紫東先生在《法曲之源流》一文中比較詳細地論述了秦腔與唐代梨園樂曲(法曲)的繼承關系。他說,“龜年賦性慷慨,故其腔調也激昂,如懸崖瀑布,殊少回旋。其最見長的節目,為《秦王破陣曲》,……此曲普遍稱為秦王曲,。太宗立功業,盡在秦王時故也。龜年工唱秦王曲。因此,龜年一派之腔調統稱為秦王曲,此腔盛行,人人簡稱秦腔云。”他還說,“秦腔稱梆子腔,以拍板為秦腔特用之樂器也。然而又有亂彈之名,此項名稱,由梨園之 彈家而起。……秦腔在唐時絲弦,用 彈法,普通人見其五指亂動,不用木撥,稱為亂彈。”已故秦腔史學家田益榮在其所箸的《秦腔史探源》中亦持此此論。
三、 認為秦腔是由民間俗曲、說唱吸收其他戲曲劇種中的營養發展而成的。
最先提出這一論點的是蒲劇史學家墨遺萍先生。他在《蒲劇小史》中說,“明成祖時,將山陜之民不附其篡位者從集蒲州等地,編為”山西樂戶“,稱賤民,習賤業,世世子孫不得與良民齊齒。他們與沿街歌唱敲梆乞食之際,擇舊曲(元曲遺散)拾俚調,雜悟聲(道曲中的七言、十言),參野嘯(河曲野嘯之倬歌),重敲梆以節拍,亂彈弦以和聲,漸次獻身于舞臺,逐以梆子腔頂替了元曲活動的地位而成一家。”張庚、郭漢成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其中指出,“山陜梆子來源與山陜地區的民歌和說唱,先演變為民間小戲,后又在民間小戲的基礎上,接受了古老劇種的藝術成就,逐步發展為大型戲曲的。”他們認為,梆子戲形成比較早的是橫跨黃河兩岸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寒聲在《梆子戲的產生》一文中亦持此說。他比較詳細地分析了梆子戲由民間說唱發展衍變的過程。接近與這一觀點的還有陜西省藝術研究所的楊志烈。他在《秦腔源流淺識》中認為,秦腔的來源,就近而言,就是以陜甘一帶的民歌、小曲----西調(又名西曲)為基礎曲調,并不斷接受其他曲調,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其實古人所謂“西調”、“西曲”,并非單指陜西甘肅的民間小調,而還包括了山西、河南西北部所流行的民間小調。如崔憬的《通俗篇》中謂,“今以山陜所唱小曲為西曲。”其中山陜,就是陜西和山西。最近,秦華生、劉玉峰在“清代戲曲發展史”中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梆子腔起源于山西西部、陜西東部、河南西部的三角地帶的民間小調。
四、認為秦腔是由鐃鼓雜劇孕育而成的。
較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劉鑒三的“蒲劇流派簡介”一文。其中稱,“宋金間的(鐃鼓雜劇)即系晉南的民間產物。它的劇目以“關大王破蚩尤怪”開其端,迄今晉安邑、夏臨綺等縣民間于春節時還很流行。.......我們說蒲州梆子這一古典的民間藝術即在宋金間的(鐃鼓雜?。┲袘哑渑咛ィㄟ^我國戲曲發展道路演變下來。”在太原召開的梆子戲聲腔劇種學術討論會上,家濱、明索、希圣所發表的“關于鐃鼓雜劇”一文,亦持此觀點。由湯草元、陶雄主編的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也是這一觀點。在介紹秦腔劇種時說,“源于陜甘一帶的民間曲調和宋金元時的“鐃鼓雜劇”。流行于陜西合陽黃河沿岸一帶的跳戲,據考就是宋金元時”鐃鼓雜劇“在民間的絕響。
五、認為秦腔是由元雜劇發展而成。
最先提出這一論點的是清代學者焦循。他在”花部農譚.序》中說,“花部原本于元劇,其事多忠義節孝,足以動人。”焦氏所謂“花部”,指包括梆子戲在內的許多地方戲劇種。墨遺萍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蒲劇史魂》中吸取了這一觀點。他認為,把自宋真宗時的安邑(解池)鐃鼓雜劇“關公戰蚩尤”和起自元明間的蒲州梆子雜?。?ldquo;文王哭獄”為首)連接起來,正是蒲劇源流演變的一條主要歷程。趙乙、張峰、潘堯黃、王庚吉的“元雜劇的衰落與梆子戲的興起”亦持此說。他們從樂器的發展,聲腔的演變等方面論證了這一問題。指出“北曲”里常有的“犯調”,“南曲”里有“集曲”,都是要沖破曲牌固有的程式的一種內在變革要求。......處在這個內因思變苦無出路之際,山陜一帶的“土戲”便在民間說唱音樂的基礎上,以“亂彈”之名躍然而出。它繼承了"北曲"的可用部分,如樂器上吸收了三股弦,大膽加進了二鼓弦,胡呼,武場除拍板外,增加了單皮鼓,并以梆子擊節.但仍強調"輔音不壓字"的"北曲"優良傳統.持此說的還有張守中的"論蒲劇的形成",王澤慶的"從河東文物探蒲劇源流"。
六、認為梆子戲是由弋陽腔演變而成的。
最初提出這一看法的是清人劉廷璣。他在《在園雜志》中記載了清初的戲曲劇種情況,指出,“近今且變‘弋陽腔’為‘四平腔’、‘京腔’‘衛腔’,甚且等而下之為‘梆子腔’‘亂彈腔’.......。”戲曲史學家周貽白亦持此觀點.他認為,秦腔(陜西梆子)、晉?。ㄌ鹱樱┗驹措m應為梆子系統,但梆子實從弋陽腔參合而來。而唱腔有所謂“放邊音”(即一段唱詞的尾部,較原詞高八度而用假嗓唱出).....當與弋陽腔的“幫腔”有關。余從、張俊英、暢明生在六十年代發表的“蒲州梆子腔源流初探”亦認為梆子戲是繼承弋陽腔的后裔-----青陽腔的“滾調”,接受了昆腔,樂腔的影響逐漸形成的。
七、認為秦腔是由西秦腔發展而來的。
持這一觀點的人是流沙。他在“西秦腔與秦腔考”一文中說,“秦腔,原來就是西秦腔在陜西的發展。后來因增加了木梆為板,故曾名“梆子腔”。而在秦腔之前,吹腔作為一個發展階段的聲腔,對西秦腔的產生起了重要作用。甘肅戲協主席王正強在"西秦腔再考""立足甘肅說秦腔"等文章中說西秦腔是秦腔等一切梆子腔的來源,而且"西皮"腔的來源(所謂"西皮",即西面來的皮影),對京劇的形成有巨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