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七彩秦州 > 鄉鎮動態 > 正文

    娘娘壩鎮張山村設施蔬菜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重培訓,強引領 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

    重培訓,強引領  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

    ——— 娘娘壩鎮張山村設施蔬菜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張山村位于娘娘壩鎮西南部,全村共有129戶724人,其中貧困戶4戶13人。張山村河谷川區光照充足,水源豐富,土壤肥沃,氣候濕潤,海拔在1649.8-1674.1米之間,是自然條件下生產高原夏菜的理想之地。今年工作開展以來,該基地按照“建基地、興產業、強引領,重培訓、促增收”的發展思路,以“基地規模化、管理科學化、銷售市場化”為目標,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訓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4}LAF@2U4SSCRK1J5L%8]82

     

    張山村設施蔬菜基地蔬菜種植技能培訓

     

    一是強基礎,不斷加強基地標準化建設。該基地以人才項目為依托,打造標準化培訓示范基地。充分發揮人才項目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不斷加大配套資金投入,有力地放大了人才項目的資金效應。目前,已完成流轉土地300畝,已付流轉費用7.2萬元,土地平整150畝,建成育苗日光溫室2座(60m*8m),已培育辣椒、黃瓜、茄、西紅柿等各種蔬菜苗20萬株,建成蔬菜大棚100座,架設電路1.4公里,建設項目部一處250平方米,購買大棚鋼構180座,塑料棚膜11.83噸,新打機井3眼。該規劃區遠離工業“三廢”,土壤無污染,水質優良,可以生產出大量優質無公害蔬菜,設施蔬菜的種植可以解決夏季新鮮蔬菜市場供應不足的問題。在蔬菜生產環節中采用統一的栽培技術規程,嚴格的生產管理方式,進行無公害生產,施用的肥料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生態肥料,防治病蟲害統一應用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積極推廣生物農藥,可以有效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改良土壤有機質,改善生態環境,創建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典范。

    二是重培訓,不斷壯大實用人才隊伍。基地大力培養“土專家”、“田秀才”,積極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促進產業化發展。通過內請外聘,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為保證技術工作服務到位,確保項目區按技術規程種植和管理,聘請秦州區經作站技術員和蔬菜種植專家,常年深入生產一線進行技術指導服務,抓好技術方案制定、科技培訓、田間指導、項目資料整理等工作,使各項配套技術落到實處。采取“基地+支部+農戶”方式,由天水市秦州區萬力達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參加設施蔬菜栽培技術培訓班2期100人次,鎮級培訓班3期200人次,組織鎮人大代表、各村支部書記學習調研2次。目前,該基地周邊村莊新成長起來的種植能手20多人、鄉土拔尖人才5多人。通過重點培育,選樹典型,輻射帶動,使各個產業鏈上都有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鄉土拔尖人才和產業致富帶頭人,人才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三是重服務,不斷提高產業經濟效益。按照“民辦、民管、民收益”的原則,以“培養技術骨干,發展蔬菜產業,帶動全村致富奔小康”為發展目標,走“合作社+基地+支部+農戶+蔬菜批發市場”的發展模式。由村支部負責土地流轉和聯系產品銷售,由天水市秦州區萬力達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蔬菜大棚等設施,提供技術指導,大棚建成后,將蔬菜大棚承包給農戶經營,支部黨員帶頭承包,示范帶動群眾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有效提高種植戶經濟收入。項目建成后,可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集科技示范、技術創新、輻射帶動、技術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規模化設施蔬菜示范區。農戶通過承包蔬菜大棚,發展蔬菜種植提高經濟收入,有效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輻射帶動周邊村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實現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基地建設不僅帶動本村150名和周邊村100余名不能外出務工的剩余勞動力在蔬菜種植基地務工,還為當地群眾蔬菜種植開展技術指導,帶動群眾發展蔬菜種植,為貧困村脫貧致富發揮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項目區農戶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工藝流程進行生產,較傳統種植地膜蔬菜畝增收8500元左右,經濟效益顯著。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