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毫抹彩方寸間 伉儷比翼牧心閣
――通渭縣景富忠楊萍夫婦的書畫人生
文/楊得一
通渭人崇尚耕讀、鐘情書畫。全縣書畫愛好者甚多,素有“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之說。正有一對伉儷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著共同的追求和目標,他們滿懷對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深情熱愛和執著追求,刻苦鉆研,力寫丹青,描繪華彩人生。他們在創作之余研讀古文典籍,汲取美學素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們曾經北上河西走廊、蒙古草原、新疆曠漠、青海湖泊寫生交流。開拓了廣闊的視野,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他們變得更加冷靜頓徹、接近真諦。伉儷挈手齊翔,書寫藝術佳話,在翰墨飄香的中國書畫之鄉通渭,傳為美談,流芳藝苑。
景富忠畢業于隴東學院美術系,研修于中央美院,擅長國畫山水、花鳥,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蘭州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畫研究院蘭州分院副院長。
獲獎情況;
2002年畢業于隴東學院美術系;
2000年在第二屆“文化藝術節”師生書畫展中獲一等獎;
2001年在首屆中國傳統文化“慶陽剪紙藝術節”中獲繪畫一等獎;
2002年在“陜甘寧四市書畫巡回展”中獲繪畫組二等獎;
2004年在“首屆甘肅農民書畫展”中獲二等獎;
2008年在第八屆“全國中小學教師生書畫展”中獲銀獎;
2012年在“全國教師書畫大賽”中獲金獎;
2013年在“絲綢之路~第三屆書畫作品大賽”中獲繪畫組優秀獎;
2014年在首屆“秦嘉-徐淑”文藝獎中獲三等獎;
▲景富忠作品
▲景富忠作品
▲景富忠作品
楊萍現畢業于甘肅省教育學院,為當代農民書畫研究會理事,敦煌藝術研究院院士、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工筆畫協會會員、定西市書畫院畫師,甘肅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蘭州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研究院蘭州分院院士,東方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獲獎情況;
作品在第二屆《甘肅農民書畫展》上獲二等獎;
作品在《兩地四市書畫聯展》中獲優秀獎;
作品在《甘肅省美術家協會走進通渭》寫生展中獲優秀獎;
作品在定西市第二屆《女性美術作品雙年展》中獲得二等獎;
作品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國農民書畫展》中獲三等獎
歷史上夫妻畫家不在少數,元代的趙孟頫和管道昇是非常著名的丹青伉儷。在現代畫壇上,夫妻畫家更多,如劉海粟和夏伊喬、謝稚柳和陳佩秋、陳少梅和馮忠蓮、盧沉和周思聰、趙國經和王美芳等。
▲楊萍作品
▲楊萍作品
▲楊萍作品
▲楊萍作品
在悅心國際書畫村二樓有一間名為“牧心閣”的畫廊,這就是景富忠夫婦揮毫抹彩、抒寫藝術人生的心靈家園。一抹墨香浸客衣,七彩絹帛迷人眼。畫室里溫馨而典雅,布置的井然有序,四周掛滿最近創作的書畫作品,正中間博古架上陳列著書籍畫冊、獎杯證書、古玩把件,兩側各有一處大大的案臺。景富忠夫婦就在這里經年累月的俯案筆耕,習研臨創,在藝術的神圣殿堂比翼盤旋,齊心共進。他們創作的寫意山水、工筆花鳥作品已經屢獲各級各類獎項,受到同行高度贊譽。
景富忠是一位崇尚實際的傳統畫家,他擅長花鳥畫、山水畫,繪畫初學明代陳老蓮,后上溯北宋以及五代大家,取法李成、范寬、燕文貴、董源、巨然、徐熙、黃筌及元人墨竹,注重寫生及線條的表現。他早期的畫多工筆細寫,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呈現出濃郁浪漫的格調,靈魂常為之悸動,而后恍覺蕩氣回腸、心神振奮、神思飛揚……此刻皆有蠢蠢欲動之念。
▲景富忠作品
然而那般輕松生動、如詩如歌的潑放手法豈能隨手拈來?,F在的山水畫有山有水,山勢雄奇,且具有變化;中景山巖結構獨特,灌木繁茂,山為陽,水為陰,陰陽結合,景富忠決定畫一幅橫構圖的山水寫生畫。他作畫,從不打輪廓,看似隨興而發,實則成竹在胸。只見他飽蘸濃墨,從畫面中上部落墨,提按頓挫,形成幾塊墨韻豐富的重墨團塊。緊接著隨手從墨團里引石線條,用筆或中或側,或聚或散,先布大勢,處理山石輪廓線時多為中鋒用筆。而后筆順勢一側,用側鋒勾、點、皴、擦,山石結構的組織看似隨意,實則靈動而不亂,多變而有序;強調線條的書寫性,一再強調墨韻,用線有直有曲,有長有短,有濃有淡,有枯有潤,率性而為。
構圖的大勢布好后(云氣、水口留白),再不斷地添加內容,使全局漸趨豐富、完整。布好山石,再添加植被,多用破墨表現遠處植被的茂密感。景中河灘最難處理,滿眼是大小亂石,畫時只取幾塊形狀有變化且處于主要位置的重點表現。景點內有一段人工開鑿的小直道,畫時將其處理成彎曲狀,使其更貼近自然。
▲景富忠作品
處理云氣、遠山多用濕墨潤墨,錯鋒點出,多次積墨而成,要輕而不浮,淡而不薄,滿紙生煙。大約一個小時,水墨寫生初稿基本完成。。但見畫面里有動有靜、亦實亦虛、有潤有枯、亦柔亦剛、有陰有陽、亦真亦幻、千變萬化、氣韻生動,構成了博大與精深的統一、隨機性與耐看性的統一、現代繪畫與古典人文情懷的水乳交融。
楊萍的工筆重彩畫近師陳之佛先生,遠祖五代兩宋,更直按以造化為師,而熔鑄以個人的生活感情。從她的花鳥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和新時代的昂揚詩情。
她很少去描繪罕見的奇花異卉、珍禽異獸,而著眼于生活中常見的花果蟲鳥,給人以一種樸實親近的鄉土感情。她的畫沒有古代院體畫那種矜持作態的富貴氣、宮廷味,也沒有古代在野派那種恬淡幽遠的隱逸氣、江湖味,它是入世的、屬于我們新的時代和人民的藝術。
繁盛、充盈、豐實、歡樂、光彩照人、典雅秀麗、風流蘊藉、活潑天真、雍容豁達、泱泱大度,這就是楊萍工筆重彩花鳥畫的基調和風格。讀她的畫,如同聆聽一部華彩樂章,或者說是急管繁弦的江南絲竹,是對大自然的謳歌,對生命的贊頌,對美和愛的詠嘆,喚起人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鄉土、熱愛人民的美好感情和高尚情操。因為花香鳥語、春華秋實,是大自然的賜予,更是世世代代勞動人民血汗澆灌的祖國沃土的綠色生命。在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問題上,楊萍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也兼有中青年畫家固有的勇氣、銳氣與開拓精神。她一度對宋人花鳥抱有濃厚的興趣,對于宋代院體工筆花鳥的設色和布局頗有心得;她對元代文人寫意的山水、花鳥亦情有獨鐘,并試圖將諸多山水畫的寫意皴法融入到花鳥畫的表現手法之中,在工筆重彩中加入潑墨肌理。對于中國畫的大傳統,無論是古人還是近代大家,楊萍一向是以一種謙慎好學的心態去面對的,她的視野很開闊,思考也較為深入。她在吸取傳統營養的同時,也勇于打破既定畫科與固有技法的邊界、規條,汲取了很多現代因素。畫是無聲詩,于無聲處我們感受到時代的脈搏跳動,聽到畫家的心聲,這是一顆人民藝術家熾熱的赤子之心,她對祖國一草一木愛得那樣執著和深沉,一筆一畫都充滿了感情。
▲楊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