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區澄源巷位于市中心廣場西北角,南北走向,南接大同路(山陜會館所在),北去原來的北關,接現在的成紀大道。
哈銳故居位于澄源巷13、17號,42號,三院同一圖紙,同時建成,為明末建筑。前院3道門,頭門座西向東,影壁北進為二門樓,向西為內門,垂花門雕飾精細,保存完好。進入院內,南房側廳3間,北面過廳5間,東、西廂房各3間,懸山頂式,梁架結構和檐斗拱具有明代建筑特點,雕花脊飾,精美逼真。中院北3間懸山頂式出檐附階二層樓,東、西廂房各3間,后院西房3間為兩層木樓,南、北廂房各3間。東向開一后門,后院建筑為晚清風格。
哈銳(1862年—1932年),字蛻庵,回族,甘肅天水人,祖籍福建。出自中醫學世家,19歲入隴南書院,21歲鄉試中舉.31歲光緒壬辰科(1892年)會試,初戰告捷成為進士,又考入翰林院庶吉士,獲得了科舉場中很高的榮譽。成為中國回族文化發展史上獨一無二的翰林公。1895年哈銳考試散館簽分刑部四川司主事,不久,因母歿返里,守孝三年。當回京供職時正值“戊戌變法”與“庚子之變”。“戊戌變法”失敗后哈銳的恩師翁同和作為光緒帝的師傅、智囊,被慈禧開缺回籍,哈銳由此也受到牽連。于1898年10月不得不返回故鄉。1902年再至京師。1905年報牒吏部。1906年起先后出任四川壁山、宜賓、樂山等縣知縣。民國初回天水興辦實業、教育以及地方公益事業,事跡突出,功勛卓著,品德高尚,望重鄉里。民稱“哈瀚林公”。
0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