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石節子很多天水人并不陌生,這個由13戶農民組成的村莊因建成了鄉村美術館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自2008年“石節子美術館”成立至今,已過去了近十年的光景。如今的石節子有什么樣的變化,村民又對此有怎樣的看法,大家的訴求是什么,而石節子的前路又在何方?
半山坡上的“石節子美術館”
從天水市區出發,沿著天巉公路連天線行駛1小時左右,就到達了秦安縣葉堡鎮,再驅車朝南行駛二十分鐘后盤山上行,就到了石節子。一眼望去,整個村莊坐落在像梯田一樣的黃土高坡上,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是土坯制成。
據村長靳勒介紹,全村共有13戶人家,50多口人分為兩大姓,一個是靳家,一個是孫家。從最高處的人家到最低的一戶,整個村莊落差100多米。
一走進石節子,最先看到的就是“石節子美術館”幾個字,歪歪扭扭地鑲嵌在土崖上,據說那是靳勒的母親——不識字的農村婦女何蠢蠢“寫”的。
往前走,就能看到在土崖上有三個大大小小的旋渦,這件作品的名字叫作《山漩》。是今年5月3日到5月18日舉辦的“鄉村密碼——中國·石節子村公共藝術創作營”活動中,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岳琦的作品。
“在我看來,農村未來的發展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就像漩渦一樣一直在旋轉,卻不知會轉向何方。我準備用一種對立的材質,展現一種不可能的現象,從而體現我對這個山村未來的希望和信心。”岳琦自述,看著石節子起伏的山丘,總是給人一種很干燥的感覺,再加上村里以前用水也不方便,他便有了一個強烈的想法,想要把一種清涼、柔和的感覺帶進這里,于是制作了《山漩》。
再往前走,就是村民靳彩琴與藝術家高峰合作完成的作品《是你的也是我的》,那是一匹馬,面朝著村莊的方向站立在土崖中。
“這個作品背后有一個美好的傳說,是村民將它畫在紙上,藝術家將它制作在了這里。”據村長靳勒介紹,《是你的也是我的》是2015年由造空間琴嘎和石節子美術館共同發起的“一起飛——石節子村藝術實踐計劃”活動中完成的。
“首先是因為我屬馬,再就是村子里的老人們常說,在鎖子峽跑過來了一匹金馬,跑到了石節子后村里就發達起來了,所以我便想到了畫一只金馬,希望石節子村能發達,大家的生活能越過越好。”采訪中荊彩琴說,每一次經過她都覺得很自豪,剛開始合作的時候并不太適應,畢竟人家是藝術家,而自己只是農民,但當自己的畫也變成藝術品后,心里更多的是開心與自信。
以上這些只是“石節子美術館”作品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去上海參加過展覽的花椒樹、混合進村民頭發和樹枝的基因棒、懸掛在半空中的自行車以及由瓦和紅土組成的石節子花……走在村里,隨處都能看到藝術的存在。
當被記者問及作品暴露在外是否擔心被風吹日曬毀掉時,靳勒說:“我們會將它盡可能保存,但如果沒有時間感,作品將失去它的時間信息和藝術魅力。”
村里的雕塑
“北京那么熱鬧,石節子卻如此安靜”
石節子,一個偏僻的小村莊,1989年才通上電,2013年才通了自來水。
用靳勒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沒人愿意來的村子,因為路太難走了。小時候我去親戚家,每次去了都不想再回來,因為回來后得挑水,得推磨,生活條件太艱苦。”
可后來,靳勒還是將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帶到了這么一個“架在干山上的村子”。
作為全村第一個大學生,1986年靳勒考上了西安美院雕塑系,后來被分配到西北師范大學當老師。1998年,他去北京,在中央美院進修了兩年。
“我從蘭州去北京后,看到大都市里的熱鬧,再想到石節子的安靜,就想把這種熱鬧帶到石節子來,讓村里的鄉親們也熱鬧熱鬧。”這就是靳勒當初決定在村里開美術館的初衷。
靳勒告訴記者,從2000年他就有了這個想法,2002年他先買了DV拍一些村民的日常生活,2005年他開始在村里嘗試做一些東西,比如貼金。
真正讓村民參與,就到2007年了,那年靳勒帶領了4位村民一起去了趟德國,他們去參觀了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而這讓村里人覺得特別稀奇。
也是2007年的除夕,石節子那僅有13戶人家的村莊舉辦了一場春節晚會。藝術家趙半荻帶著他著名的“熊貓團”來到了村子,在零下十幾度的寒冷夜晚,姑娘們穿著單薄的裙子給大家跳舞,為村民發紅包。
“可能村民當時的感覺就是這還挺有意思,沒想到藝術不僅能讓大家看到以前沒見過的節目,還能去國外免費旅游、看展覽。”靳勒說,從這兩件事情以后,村民們便推選他當上了石節子的村長。也正是這兩件事情,讓村民們看到了希望,愿意跟著他干。
靳勒當時的想法是要把整個村莊打造成美術館,每年不定期舉辦藝術活動,請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來村莊與村民交流,同時有機會的話也要讓村民走出村莊,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2015年,由造空間琴嘎和石節子美術館共同發起的“一起飛——石節子村藝術實踐計劃”活動中,在沒有任何模式參照,缺乏贊助經費的情況下,25位藝術家面對石節子村的具體現狀,通過與村民抓鬮的形式,隨機結成一對一的創作搭檔,通過自愿、平等的交流溝通,完成了兩個人共同的作品。
靳勒的母親何蠢蠢與藝術家毛同強的作品名為《寓言》,是在取得全村13戶人家的同意后,為他們安裝保險箱,一年后再由何蠢蠢將保險箱打開,拍照并作記錄;藝術家馮琳和村民孫應忠兩人互贈給對方一首歌曲;藝術家夏星為村民葉玉芳購買了優質的濾水壺,并用葉玉芳種植的荏子交換了濾芯;藝術家葛磊與村民雒反兒合作,為村里提供了5套太陽能路燈……
“近十年來,斷斷續續來到這里的藝術家大概有四五百人,如果加上媒體、外來游客,起碼有五六千人了,現在的石節子雖然還是只有13戶人家,但它不再會被遺忘,它將越來越熱鬧。”靳勒說,石節子老齡化嚴重,在以前就是一個被遺忘了的邊緣化村莊,如今,在藝術的影響下,它又回到了公眾的視野。
“咱村有文化,走出去也底氣足”
要將整個村子發展成為美術館,村民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蓮慕^到如今,藝術到底為村民們帶來了什么?而這些又有沒有影響到村民的正常生活呢?
“從2008年開始直到現在,九年的時間能堅持下來挺不容易的,更何況每一次搞活動難免產生費用,而這一切都要靳村長自掏腰包。無論村里搞什么活動,他都遵從的是自愿原則,不會強迫任何人來參與。”村民孫應忠今年38歲,在縣城開了一家小餐館,平日里他都待在縣城,但村里有活動的時候,他會盡量回來參加。
當問及村里發展藝術,有沒有為大家帶來物質上的變化時,孫應忠說,藝術本身不是扶貧的,但它有很強的感染力,雖然物質上沒什么變化,但在內心里是藝術讓他們看到了石節子的希望。
“村里只有這么幾戶人家,以前很少來外人,就算有不認識的人來了,大家也就躲了,但現在來的人越多越高興、越熱情。”孫應忠說,如果在以前,一說起藝術家大家都會覺得高高在上,可如今與他們接觸久了才發現,其實藝術家、教授們都很樸實,很真誠。
“以前就覺得人家是藝術家,我們是老農民,讓我們跟藝術家合作簡直想都不敢想。但現在不一樣了,自從參加完‘一起飛’活動后,我發現原來藝術家也跟我們一樣,甚至很多作品我們自己也能做出來。”孫應忠說,對自己而言,藝術帶來的最大的改變,就是無論對方是什么身份,在交流過程中都能與其平等對話了。
當然,對于很多出門在外的石節子村人來說,村子的改變也讓他們更有底氣了。“我在縣城工作好多年了,以前當別人問我是哪里人時,我說石節子沒人知道,我只能說是神仙塔下面的村子。后來村子名氣出去了,媒體也都開始宣傳,當有人問神仙塔時,我說在石節子村上面,他們就立馬知道了。”村民孫艷軍說,作為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石節子如今的變化讓他感到很驕傲。
對于村民來說,原來他們只能在電視里看藝術,而如今藝術就在他們身邊,也因為藝術,他們的親戚朋友都開始對石節子村刮目相看。
“如果說哪天電視上要播出石節子,我們全家人就都等在電視機前,播幾遍看幾遍。我們村子小是小,但能上中央電視臺??!”孫應忠說,從2007年到現在無論是在電視節目還是在報紙上,只要是報道了石節子村的他都看過,甚至還收藏了不少報紙在保險箱中,因為他認為這些東西才是無價之寶。
“很多人都問我,發展這些會不會影響到村民的正常生活,影響肯定是有的,以前大家只種地,但現在種地之余還會與藝術打交道。雖然藝術對大家生活上的改變可能比較少,但如果沒有搞藝術,誰能看到這個只有13戶人的地方,誰會為我們裝路燈、通自來水,在我看來,藝術所發揮的作用就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靳勒說?! ?/p>
村里的雕塑
“用藝術的方式讓他們生活得更好”
“我所期望的,是更多人能來到石節子,大家一起聊天,談談藝術,談談村莊,關注村民,我希望有一天鄉親們能過得跟城里人一樣。”說起“石節子美術館”以后的發展,靳勒說,如今的石節子生活條件依然比較艱苦,他希望通過藝術的方式讓鄉親們過得更好,讓石節子成為一個來了就不愿意離開的地方。
“其他都挺好,唯一的希望就是進行危房改造,起碼讓村里來個客人有地方接待?,F在就是來人以后沒地方住,也沒地方花錢。”村民李保元說。
采訪中靳勒告訴記者,從今年春節以來,每周幾乎都有近百人到石節子參觀,但這些游客目前還沒能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
“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到現在美術館已經做了近十年,雖然村民并沒有花錢,但他們也沒掙到錢,怎樣整合現有資源讓村民有所收益是我們正在探討的問題。”靳勒說,近些年有好幾批美術學院的學生來到石節子,他們在村里生活期間每天會支付50元的費用,其中40元交給所住的村民家,另外10元交到美術館作為經費,可這些收益還是相對微薄的,村民現在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靠種植的果樹和花椒。
靳勒告訴記者,近期他們打算與陜西的一家公司合作一個鄉建項目,就是在每件作品旁邊印上二維碼,只要游客前來參觀就可以掃二維碼了解詳細情況,每件作品收費一元。由村民來講解作品的制作過程和創作理念,甚至還能看到相關視頻。這樣一來不僅能把村里人動員起來,還能為前來參觀的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另外,在特色資源整合方面,靳勒也有所籌劃。“比如說在吃的方面,村里哪一家的漿水面做得地道,哪一家的炒菜好吃,我們要打造出一個石節子菜譜。在住的方面,雖然每家都有土炕但不能像現在這樣亂糟糟,要接待游客的話就得符合一定的標準。我們要讓游客來了不僅有得看,更要有得吃,有得住。”靳勒說,他的目的不是要扶貧,而是要將村民發動起來,讓每個人都實現自己的價值。
采訪當天石節子村正好有位姑娘在訂婚,村里外出務工的青壯年都趕了回家,大家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
“等以后這些都完善了,我們就可以借助藝術來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到時候只要能掙到足夠的錢,年輕人也就不需要出遠門為別人打工了。”靳勒說,他的想法是不僅讓藝術留在村莊,還要讓藝術為村民帶來實惠,這才是最重要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