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利“一號工程”的別樣國慶
◎伍振 趙洪力 圖/文
國慶佳節,位于湖北隨州的鄂北水資源工程15標引水隧洞深處,“嘟嘟嘟……”風槍手在掌子面奮力打眼,“轟隆隆……”裝載機來回穿梭運渣,“滋滋滋……”電焊工在精心焊接鋼筋網……一派熱火朝天景象。
被譽為“旱包子”的鄂北地區“十年九旱”,嚴重影響到糧食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與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之一,被譽為湖北水利“一號工程”,該工程全長269.67公里,總投資180億多元,總工期45個月,工程以丹江口水庫為水源,途徑襄陽、隨州、孝感三市的6個縣區,止于大悟縣王家沖水庫,建成后將從根本上解決鄂北地區干旱缺水問題,借“水袋子”潤澤“旱包子”。
“三年通水、五年建成”是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的目標。工期短、時間緊、任務重。特別是15標全長16.55公里,這是全線55座隧洞最長的一座,除在進、出洞口同時開挖,區間還開挖6個支洞,其中主洞直徑7.4米,支洞直徑7米。該標段工程的地質極其復雜,進口是六七米厚的大片沙土,穩定性差,洞內是v類圍巖,斷層破碎,裂隙明顯,是全線有名的“爛洞子”。
打隧道怕軟不怕硬,在“軟豆腐里打洞”非常艱難。面對“泥石流”、“豆腐渣”和“涌水”等下馬威,中國鐵建十八局集團隧道公司鄂北15標項目經理陶俊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為了啃下“硬骨頭”,他帶領技術人員一起科技攻關,遵循“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的原則,通過搭起超前管棚、筑起防滲墻,采用超前小導管和鋼拱架支護,采用“無縫銜接工序”,24小時循環作業,打造“銅墻鐵壁”,通過安全、質量卡控,遏制住了軟弱圍巖“七寸”,降服了隧道“天敵”,為掘進保駕護航。
為了加快進度,他們長隧短打,另外把6座豎井變更為6座斜井。2016年7月中旬,6條支洞全部與主洞“會師”,他們然后分兵幾路在14個工作面開挖主洞,入秋后又開展“大干一百天”勞動競賽,3個工區9個施工隊比著干,掀高潮,2016年12月26日,在全線率先實現首個主洞區間貫通,今年2月,在全線最早進入二襯混凝土澆筑,彰顯“鄂北速度”,并實現了零塌方、零事故、零返工,不久前還榮獲湖北省工會“工人先鋒號”等殊榮。
時間回到今年的國慶。在馬蹄形引水隧洞內,燈火通明,施工人員忙碌著,車輛穿梭著。已成型的襯砌鋼筋弧度圓順,間距均勻,綁扎整齊,像閱兵式上等待檢閱的士兵。
在正洞掌子面,陶俊穿著反光背心,戴著安全帽,拿著手電筒,查看石質情況,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背。“我是閑不住的人,只有這樣心里才踏實......”他堅守工地,大伙兒就有了主心骨。
職工們說,陶俊把工地當做了家,他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特別是工程節點的關鍵時刻,24小時守在現場,進主洞、跑支洞,有時半更三夜也要去隧洞里指導協調,加油鼓勁。
“今天國慶我值班,很光榮。現在5、6號支洞之間只剩300多米了,快要打通了,這也標志著我們15標將在全線率先貫通……” 陶俊里邊如數家珍地說。陶俊是80后,老家在湖北仙桃,離工地不遠,但一直抽不出身回老家。“工程第一次離老家這么近,怎么不回去看看親人呢?”“工期這么緊,走不開呀。隧道通了就回家報喜,也算給家鄉人民做點貢獻!”他的回答讓人信心滿滿。
項目部副經理兼三工區負責人錢政權自進駐工地也沒閑過。他分管5、6號兩個支洞和出口,日夜守在工地。哪里有困難,哪里就能看見他;哪里最危險,他就在哪里出現。洞內巖石遇水容易軟化,為預防塌方,他讓別人撤到安全地帶,自己在洞里與施工人員一起用水泵抽水,對危險面及時支護和封閉。勞動竟賽中,他負責的工區每月都能得“紅旗”。
秋風陣陣,黨旗獵獵,機聲鼎沸,回響大地,施工建設如火如荼。“鄂北調水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建精品工程助力奔小康”……在工地沿線,一條條宣傳標語,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背后,也是久受干旱困擾的鄂北人民盼水心聲。“十一國慶節,我們的堅守崗位奮戰就是為了早日實現通水,早日造福鄂北人民。”陶俊說。
“吃月餅啰!”晚飯時分,食堂管理員把可口的飯菜和中秋的月餅提前送到洞里。陶俊和堅守崗位職工匆匆吃完,又擼起袖子立即投入的戰斗,有的爬上襯砌臺車綁扎鋼筋、有的扛起風槍去打炮眼……
浩淼的丹江口水庫清波蕩漾宛如畫,不久的將來,一泓碧水將從這里沿著“人造天河”鄂北工程輸水線從西向東一路奔騰,進城入鄉、供水潤民、澤田灌地,讓鄂北百年干旱化云煙,奮力共筑中國夢……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