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擔心“零人設”, 想活成“經典款”
羊城晚報記者 章琰
改編自紅色經典名著的影視大IP《林海雪原》又出新版本了——10月20日起每晚7時半,電視劇《林海雪原》將在廣東衛視播出。
不過,和大家預期有些不一樣的是,這部64集的電視劇,直到35集才上演楊子榮孤身涉險、打虎上山的精彩戲碼;楊子榮也并非該劇的絕對主角,少劍波、小白鴿、座山雕等人的戲份也頗為吃重。對于這一編排,楊子榮的飾演者李光潔表示充分理解和認可。昨日,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該劇之所以名為《林海雪原》,而非《智取威虎山》,就意味著這是一出構架宏大的群戲:“相比起以往幾個版本,我們這一版的《林海雪原》做到了‘最尊重原著小說’,不能我們想什么時候打虎上山就什么時候去,得按照原著的節奏和故事結構走,得遵循劇本和戲劇結構。”
極寒的拍攝環境
人人臉上都凍成“高原紅”
為了還原“林海雪原”的真實風貌,該劇制作團隊投資1.8億元,800多位演職人員經歷了152天的拍攝,一路穿林海、跨雪原,長期忍受零下30多攝氏度的艱苦環境,無論制景、道具、還是服裝,全方位展示剿匪英雄的面貌。
“一開始,我們在北京拍了一些前期鏡頭,化妝師會在我們臉上弄兩塊紅的。那時候大家還不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但真的轉場到東北之后就明白了——所有人臉上都自然有了高原紅,根本不用化妝,前后鏡頭都一致了。”別說人快要凍成“冰棍”,連機器也經常出故障,攝像機、相機、手機都變得不好使起來。“好多地方沒有信號,機器耗電也很快,要給相機電池部位纏上暖寶寶,讓它保持更多的電量。”
李光潔說,在冰天雪地里拍戲,已經顧不上護膚和形象了,每天第一要務就是怎么保暖,否則演員們連表情和臺詞都很難完成。“在零下30攝氏度的環境下待兩個小時以上你就凍透了,我們一天在戶外工作12個小時以上,不管用什么保暖方法都會凍透的。只能生扛,盡量拿熱水袋或暖寶寶,不拍戲的時候敷在臉上或者用手搓。碰上說臺詞但嘴皮子咬不住字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多來幾遍,直到能完成為止。”
熱血的拍攝心態
接地氣演出“老九升職記”
雖然拍攝環境惡劣,但劇組成員的創作熱情卻空前高漲。最讓李光潔印象深刻的,是他和座山雕扮演者倪大紅的對戲——在拍最經典的“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戲份時,李光潔考慮了很久,最后選擇自己跳上了長條桌,而扮演座山雕的倪大紅則飛身從2米多的高臺上跳下,說了那句經典的“天王蓋地虎”!
為了演好楊子榮這個角色,李光潔在開拍前期沒少花心思:“拍攝之前,我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把能在網上找到的關于楊子榮和《林海雪原》的音頻、視頻、文字資料都看了一遍,要了解一下其他藝術家是怎么創作的。”對于這個特殊的題材,他既要顧及老一輩觀眾,又要考慮90后、00后的口味:“如何滿足90后和00后的年輕觀眾,在拍攝當中是挺傷腦筋的一件事情。面對一些經典橋段,比如打虎上山之后的那些段落,我比較遵循傳統的呈現方式。但在這些經典橋段之外,我表演得盡量接地氣一些。比如說,為了掩護同志而在土匪面前跳大神的橋段,就比較貼合現代觀眾的趣味,但不知道老一輩觀眾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楊子榮太輕浮?”
與以往各版本相比,新版《林海雪原》對許多配角人物給予了更豐富的表現,威虎山土匪組織中的“四梁八柱”也得到了完整呈現。在這部劇中,四梁八柱各有職責,如同一個職場,楊子榮上山后從一個被人提防的“外人”升到百雞宴值日官的位置,這過程也有了更多的細節描述。“說白了就是一場《老九升職記》。楊子榮不僅憑一口流利的土匪黑話打入威虎山內部,還在這個職場長袖善舞,算得上搞人際關系的高手,這考驗的是他的情商和智商。”
溫暖的人生態度
“零人設”說明我可塑性強
出道17年,李光潔演技和形象都公認高分,“杜拉拉”和“山楂樹”之后,卻一直缺少一部極具個人特色的代表作品。據說當初《林海雪原》和一部剛剛播畢的現象級大劇的劇本同時擺在他面前,李光潔選擇了看起來更“穩妥”的前者。這也側面反映出兩年間電視劇市場風向的瞬息萬變。再回看這件事,李光潔心態很平和:“演員去塑造某一個角色,或者拍某一個戲都是一種緣分,這個角色屬于你,不管怎么轉都會到你手上;有的角色不是你的,不管怎么爭取都跟你無緣。”
一直珍視“演員”這個職業的李光潔,曾一度迷茫過。幾年來,娛樂圈熱錢涌入,行業變化翻天覆地,“演員”和“明星”區別越來越大。最迷惘時,他對接戲也不再有興趣。不過,幾年過去,再審視這個“圈”和當下的“流量明星”,李光潔淡然了很多,活成“經典”,成了他的信仰:“每個時期都有各自的流行趨勢,但就像服裝時尚一樣,不管潮流是什么,總會有幾件經典款。所謂的經典可能就是你的業務技能,不管流行什么都不會過時。”
和很多明星不同,李光潔在圈里沒有“人設”,這讓他很難成為商業利益鏈中的一環。但恰好是這種“平淡”,讓李光潔覺得舒坦:“我覺得,所謂零人設可能說明這個人的可塑性很強。對我而言,這是一種褒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