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奇人薛文彥
汪 渺
在天水,出一個大詩人,出一個大畫家,不足為奇,因為它的文化底蘊在那兒放著。但在這片偏僻的土地上,要出了一位進入中國音樂史的交響樂大師,不能不說是奇人,而薛文彥生生正是這樣的奇人。
以前,對薛文彥先生不怎么了解,只知道他創作了幾部交響樂,在北京演奏過,僅此而已。今年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走進薛先生的雅室,才驚訝地發現,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奇人。
那天,單位要寫志書,讓我去曾當過天水市文聯主席的薛文彥先生那兒搜集一點他個人的材料。交響樂,不是我的專業,也不懂,只想到他那兒取上所需要的資料,就走。給我開門的保姆,將我讓進簡陋的客廳,給我倒上水,薛先生才從臥室里顫巍巍地走出來,熱情地和我握手,其手比雞爪子還瘦。我自我介紹后,便算認識了。薛先生瘦得像一條清油炸過的瘦長蛺,臉色蒼白,沒有一絲紅潤,但眼睛出奇的亮,閃著露珠那樣的靈光。薛先生的房子不大,大約七十平米左右,客廳自然小,一架鋼琴、一張電腦桌、一張茶幾、兩把騰椅占過后剩下的地方,最多能養三五只雞。電腦桌上放著一本封皮發黃的英語書,我指著它好奇地問:“薛老師,那本書是干嗎的?”他微微一笑,說:“人老了,要從難處過。我譜曲之余,閑暇了,記記英語詞,一來不要將學過的英語忘光,二來大腦得到煅煉,避免得老年遲呆癥。”啊,八十五歲高齡的他,已是行將就木的人了,還這么有追求,不得不讓人敬服。接著,提起音樂的話題,他思想敏捷,見解非凡,妙語連珠,讓我大為驚訝。沒想到在甘肅天水,還有人穿越時空,和大洋彼岸的貝多芬、莫扎特、舒柏特這些大師對接著,思考著交響樂的真諦。我被薛先生的風采迷住了,一坐就坐了近二個小時,要是不顧忌先生的病身子,還真想一直坐下去。
告別先生,回到家里,吃畢晚飯,我立馬打開電腦,搜索出薛先生創作的交響樂《母親》,欣賞。那優美的旋律,宏大的氣勢,一下抓住了我,我的心靈隨著音符而起伏。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她為了我,不知付出了多少, 一幕幕讓人難忘的境頭浮現于腦海,眼睛不由潮濕了。音樂結束,我還沉浸在令人傷感而溫馨的母愛氛圍當中。
從此,由于仰慕先生,不時約上幾個朋友去拜訪他。帶上那些朋友去看他,就像帶上他們去欣賞自己發現的美景,有點共享的意思;還有一點,就是讓先生身上的濃厚的藝術氣質熏一下他們,讓他們也活得更藝術一些。接觸一多,對先生的了解也多起來。
孩童時期,先生就是一位愛仰望星空的人。上初中時,他從學校圖書館借閱了有關星座的圖書,晚上就在院中望著夜空尋找星座。當時,他的理想就是當一名天文學家。此外,他還喜歡樹木,渴望將來當一名園林專家。可他做夢都沒有想到,后來竟成了音樂家。
先生高中畢業,因上師范有助學金,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蘭州師范音樂科。上了師范,他才接觸西洋音樂,并深深愛上。快畢業的那一年,因家里變故,無力再讀下去,便提前離校,算肄業。1952年,作為專業人才,先生被引進到天水地委文藝工作團工作。不久,他被中國鐵路文工團挖去,工作了一段時間,由于照顧父母不方便,又調回到天水,任天水藝術學校校長。1963-1965年入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進修。1965-1985年任天水文工團團長,后任天水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期間,他經歷不少磨難,尤其在“文革”當中,由于研究西方音樂,還有過于耿直的性格,他被打成了“走資派”,批斗時被打成了腦震蕩,差點命歸黃泉。不管遇到多么大的苦難,他始終沒有向命運屈服,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一有時間就赴向貝多芬、莫扎特等音樂大師的樂章中,汲取精神的養分。事隔多年,他坦然的將自己飽受的肉體與精神的磨難看成走向音樂世界的一種修煉。
改革開放后,先生如沐春風,出現了音樂創作的小高漲,譜寫了不少優秀歌曲。先生的《生長在黃土高原》,在《北京音樂周報》發表后,著名歌唱家閆維文首唱,中央電視臺、電臺首播,得到了聽眾的好評。最有名的要算著名歌唱家彭麗媛演唱的《我唱金黃金黃的共和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被《北京音樂周報》評為七首優秀歌曲之一。
提到彭麗媛,先生和她有幾面之緣。先生說,第一次他去彭麗媛住的地方,沒想到非常簡陋,僅一臥室一客廳,客廳很小,只擺著一張舊沙發、一把椅子。當時,彭麗媛的丈夫習近平已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京城著名歌聲家都有自己的車,而彭麗媛沒有。先生問她為啥不買車,她說買了車影響不好。那次,他們交流的非常愉快,彭麗媛對他譜的《我唱金黃金黃的共和國》十分滿意,準備演唱。彭麗媛對藝術是一位精益求精的人,錄音的前幾天,將先生請去,又交流了半天。之后,他請彭麗媛吃飯。吃飯時,彭麗媛筷子頭上的一粒米掉到了飯桌上,沒想到她夾起,吃了。飯后,彭麗媛將剩下的菜打包,自己帶了一份,先生帶了一份。那頓飯,給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來,先生對我這樣評價彭麗媛:從她撿著吃掉到桌子上的一粒米的細節,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
《我唱金黃金黃的共和國》紅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時,先生已56歲。按他的年齡,他該知足了。他不但不足,還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了宏大的交響樂創作中。
1990年,先生已57歲,時任文聯主席。他認為,文聯就要以文字這當頭,讓藝術家接近泥土,創作出藝術精品,回報社會。為了集中精力創作交響曲,那年春末夏初,他來了麥積山附近的一座森林,住進了林中的一座小屋。在這期間,除了進城安排文聯的工作或補充食物,其余的時間,均生活在那里。在那渺無人煙的大森林里,吸著清新的空氣,看著五顏六色的野花,聽著小鳥的鳴叫,創作的靈感不時涌入腦海。他在《我的林間小屋》中這樣寫道:“ 我的小屋很簡陋,有一個門、兩個小窗戶。門檻是我用撿來的小石塊與廢磚塊磊的;窗戶是用我的廢譜紙糊的;屋內只有一個小飯桌、一張借來的單人床、一張寫字桌和一個鐵煤爐子,再就是煤油燈與蠟燭,我的生活基本接近原始狀態。一切雖然很簡陋,但并不孤單,因為,小屋像是被溶進了大自然,一步出小門,音符就在大腦中跳動…… ”在林間呆得時久了,偶爾回一趟城,發現他自己的舌頭不靈活了,說話都有些結巴。一天冬夜,天氣很冷,爐中的煤已著敗,他打開爐蓋,將被子裹在身上,爬在桌上繼續寫作,什么都忘掉了,筆尖嘩嘩流著五線譜。忽然,感覺有人在他肩頭拍了一巴掌,他才醒來過,只見小屋里煤煙彌漫,看不清周圍的一些。他忙打開門,濃濃的煤煙才漸漸散盡。他回想,屋門倒插著,屋內又無任何人,誰擊了自己一巴掌?但奇怪的是當時他并沒有一點害怕的感覺,而是想到:我不該死,我的交響樂一定能成功。如果當時沒有奇遇所謂的“救神”,那一晚他的生命可能就走向了終點。三年多時光過去,他從《我的林間小屋》走出來,懷里抱著三部交響音樂《母親》《跳弦》《和諧》的總譜,感到那才是自己苦苦尋找到的真正的生命。
交響樂寫成了,他就拿上到北京請專家提意見,不少專家一聽他是從甘肅天水來的,就武斷地認為大西北缺少創作交響樂的土壤,他寫的肯定是洋不洋土不土的亂七八糟的東西。還有人不客氣地說,你這個鄉下老頭,是不是有點異想天開?聽幾個專家這樣一說,他流出了一身冷汗,倒底是不是交響樂,自己心里也發虛了。倔犟的他,不死心,找到斐聲中外的指揮大師韓中杰,請他把把脈。在韓中杰先生閱讀他的作品那一個多月中,他如坐針氈,度日如年,形同一位等待臨刑的犯人。韓中杰先生看完稿子,將他叫去,當面對他說,寫得不錯,并答應愿意指揮演奏他的交響樂。那一刻,他緊繃的神經才松弛下來。
19994年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薛文彥交響作品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韓中杰指揮,中國廣播交響樂團(現中國愛樂樂團)演奏了交響曲《跳弦》、《母親》。演出結束后,指揮家熱淚盈眶,臺上臺下掌聲雷鳴,久久不能平息。而先生的大腦卻一片空白,麻木而無反映,演出的巨大成功讓他失去感覺。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于1994年1月20日晚,以“嚴肅音樂的興起”為題,報道了《薛文彥交響作品音樂會》盛況并作評價:“ 甘肅作曲家薛文彥創作的交響舞曲《跳弦》、交響樂《母親》為我國交響樂篇章又增添一筆。”1994年1月29日,薛文彥應邀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共同周末》的《名人專訪》欄目的嘉賓并與主持人共同主持《共同周末》,解讀交響音樂作品《母親》與《跳弦》。1994年2月4日,光明日報發文章評說:“一位大西北人,攜帶三部交響樂,闖入嚴肅音樂的殿堂北京音樂廳。新年伊始,甘肅音樂家薛文彥以罕見的氣勢,在首都樂壇引起了震動…”著名詩人李幼容評論說:“它在九四年中國音樂界的起跑線上立下了一個高品位的路標,可能有人超過它,但不可能有人代替它。”
這時候先生已61歲了,公事也干到了頭,音樂事業也達到了高峰,按常理,他該放慢創作,享受人生了。但先生終非常人,感到時不待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音樂創作,創作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
2012年,81歲的先生,在網上建立“博客”,將作品從偏僻的西部一隅,輻射全球,各國不同階層的聽眾都有,多達82萬多人次,真是一大奇跡!意大利畫家Flora小小朵評大提琴獨奏曲《柔板》時說:“好感動啊!溫暖的淚,流個不停!您很精彩,優秀的作曲家,中國的,有點意外!您別具一格,中國作曲家像您這樣的,我還沒有發現第二個,陽春白雪啊!”。
現在,先生已八十五歲的高齡,病魔纏身,三天兩頭住院,瘦成了一串皮,只有出出進進的一口氣,證明他還是一個活人。但先生的對藝術的追求還在繼續,他的頭腦時刻奔跑著閃電,捕捉著美妙的音符。身體稍一好,他就掙扎著起來,爬在案頭,用顫動的手指記錄下他對藝術的思考。他對音樂藝術,像一位出生不久的嬰兒對世界那樣充滿著好奇。看他那癡迷音樂的樣子,好像愛了一輩子音樂還沒有愛夠,抑或剛剛才愛上……
2017年6月23日于天水
汪渺簡介:甘肅天水人,作品在《十月》《飛天》《北京文學》等發表百余首詩歌。長篇小說《雪夢》被《十月》推出;出版詩集《創世紀》。散文《詩人老鄉》獲全國孫犁散文獎一等獎;長詩《創世紀》獲第二屆《飛天》十年文學獎;長篇《雪夢》獲第三屆黃河文學獎。
.2017年10月17日17點40分,驚聞著名作曲家薛文彥先生病逝
薛文彥(1933一2017)
國家一級作曲,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
·甘肅省音樂家協會會員
甘肅省天水市第二屆市文聯主席、原大型音樂期刊《西部歌聲》主編·
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甘肅省委、省政府第七屆敦煌文藝獎被授予甘肅省文藝終身成就獎。
生平(轉載薛文彥博客)
1,1994年,由中國音樂家協會發起,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電視臺文藝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音樂創作》編輯部、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八單位聯合主辦、中央樂團首席指揮韓中杰指揮、中國廣播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演奏,于1994年1月15日,在北京音樂廳成功舉辦了《薛文彥交響作品音樂會》。
2,1995年在臺灣舉辦的國際作曲比賽中,用西方現代派“前衛音樂”十二音體系風格創作的作品,混聲四部合唱《家鄉的小鳥天堂》(帶鋼琴伴奏,大型聲樂作品)得第四名,獲佳作獎(第一名空缺)。1995年6月26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由臺灣交響樂團演出,臺灣的音樂權威雜志《樂覽》發了評論,臺灣交響樂團出版了總譜,全球發行。
3,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于1994年1月20日晚,以“嚴肅音樂的興起”為題,報導了《薛文彥交響作品音樂會》盛況并作重要評價:“ 甘肅作曲家薛文彥創作的交響舞曲《跳弦》,交響樂《母親》為我國交響樂篇章又增添一筆。”
4,1994年1月29日晚9時-10時(共60分鐘)應邀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共同周末》的《名人專訪》欄目的佳賓并與主持人共同主持《共同周末》解讀交響音樂作品《母親》與《跳弦》。
5,1989年,著名歌唱家彭麗媛演唱了歌曲《我唱金黃金黃的共和國》,被選入全國32家電臺為慶祝建國40周年錄制的大型系列節目《可愛的中國》播出。
6,《中國音樂年鑒》將《薛文彥交響作品音樂會》盛況編入《1994年中國音樂年鑒》。
7,女聲獨唱《還是思念》1989年11期廣播歌選發表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于同年11月播出每周一歌
8,廣州音像出版社與湖南文藝出版社分別出版了交響曲《母親》與交響舞曲《跳弦》的唱片(CD)與樂曲總譜
9,中國音樂界領導李煥之、吳祖強、王震亞、石夫與中共甘肅省委書記孫英為音樂會題詞。
10,中央電視臺音樂專欄《音樂橋》于1 994年5月開始播出交響樂《母親》演出實況錄像,后播映多次。
11,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星期音樂會》“中外名曲”欄目于1994,1,播出交響曲《母親》與交響舞曲《跳弦》專題,后又多次播出。
12,于1989年10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薛文彥父子創作的一組歌》(共五首歌),后又多次播出。
13,負責組建了甘肅省天水專區藝術學校,天水市秦腔劇團、天水專區文工團三個文藝單位。
14,創辦并主編大型五線譜音樂期刊《西部歌聲》
主要作品
作品風格跨度較大:西方古典(浪漫)主義的、現代主義的、中國民族民間風格的、西方大小調式與中國五聲性調式結合的中國現代流行風格的、寬泛溶合的自然音階化半音主義風格(“現代古典主義”)等種種風格的音樂都涉入過,不過近期的作品,更多的更側重于后者。
在國內外刊物、電臺、電視臺發表播映的各類音樂作品〔包括歌曲、影視音樂、器樂曲、等〕230部件。
■管弦樂作品:
●交響樂《母親》、
●交響舞曲《跳弦》、
●交響詩 交響合唱《和諧》、
●交響詩 交響合唱《黃河奔流》、
●交響序事詩《走進西部大森林》、
●管弦樂序曲《風雪黃土高原》、
●交響樂《伏羲祭》等;
■大型民族管弦樂
●《伏羲祭祀樂》、
●交響詩《天、地、人、和》(自然音階化的半音主義風格)
●《西部陽關行》、
●《閃扁擔》、
(均由中央民族樂團演奏錄音)
■合唱作品:
●混聲四部合唱《家鄉的小鳥天堂》(十二音體系作品)
●大型合唱 無言歌《晨曦》(自然音階化半音風格)、
●無伴奏男聲四部合唱《放筏號子》(中國五聲性調式音樂作品,《音樂創作》發)。
■室內樂作品:
●雙簧管大提琴二重奏《往事》
●大提琴獨奏 鋼琴伴奏《柔板(沉思與憧憬)》
●鋼琴獨奏《大森林中鳥的合唱》(古典+無調性半音風格)
9679;小提琴獨奏 鋼琴伴奏《春雨綿綿》
●薩克斯獨奏 鋼琴伴奏《降e小調小夜曲》
●大提琴獨奏 鋼琴伴奏《回憶父親》
●單簧管獨奏《牧歌》
等,
■電子音樂作品:
電子音樂是一個新的音樂天地,它屬于現代派音樂。它沒有傳統的旋律、曲式,和聲的概念。它是在設定的一個音響背景或音響空間中,將一連串“音樂事件”進行剪切、粘貼,旋律只是飄浮其中的音樂碎片,只有點綴性或串連音樂板塊的意義。音色完全是電子合成的,用來模擬的大自然中的任何聲音,如流水、雨、昆蟲鳴叫、獸吼叫聲,各種鳥叫聲,伐木與采石聲,空氣中的氣流聲、各種奇異的電子合成聲、等都可成為音樂的音色被編入音樂中。電子音無深奧與玄虛主題的追求,多追求空靈、美妙的天簌之聲。
●交響詩 《哦!我美麗神奇的祖國大西北》組曲:
①《草原春雨》、
②《黎明的鳥島》、
③《跨越大峽谷》;
■獨唱作品:
有一部分聲樂作品,是具有地域性風格的西北鄉土之音,它具有濃烈的大西北民族民間音樂風格音調,但你無法分出它的具體地域屬性,它是將“大西北”民族民間音樂通過五聲性綜合音調方法產生的大西北民族民間音樂五聲性綜合音調風格,我稱它為“音樂的西北普通話”。音樂風格悲愴、豪放、愴勁而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
●《走秦州》(胡松華、黃金中等人演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
●《隴南山水盡芳菲》(關貴敏首唱,中央電視臺、電臺首播、《音樂創作》首發)
●《生長在黃土高原》(閆維文首唱,中央電視臺、電臺首播、《北京音樂周報》首發)
●《我唱金黃金黃的共和國》(彭麗媛首唱、《中國音樂報》首發)
●《還是思念》(中國音樂學院王蘇芬教授首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周一歌播出,《中國廣播歌選》首發)
●《西部之戀》(邢林演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播,美國WOOSUNG公司出帶)
●《纖夫》(邢林演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播,美國WOOSUNG公司出帶)
●《我的山溝溝》(北京音樂周報首發)
●《清流漫個米糧川》(甘肅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播出,甘肅音像出版社出版)
●《杏花灣》(《四川音樂》首發,中央電視臺播出)
●《釣》(貴州《春之聲》首發)
●《我的人生》(陜西《音樂天地》首發)
●《西北漢子》(應約而作,黃金中首唱,中國唱片社出版)
●《隴原情》(黃金中首唱,中國唱片社出版)
●《鐵窗淚》(中國音像出版社出VCD)
●《我幫你、你幫我》(浙江《幼兒教育》發)
●《永遠跟黨走》(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黃河邊的黃昏》(應約而作,湖北《佟文西歌曲集》出版)
●《天水,大西北的明珠》(王玲首唱)
●《甜甜的泉水》(甘肅電視臺首播)
●《不倒翁》(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
■影視作品:
●電視劇《甜甜的泉水》(甘肅省電視臺拍攝,播出)
●電影戲曲片《萬家春》(配器,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國內外發行)
●電視音樂藝術片《黃土地的追憶》(甘肅電視臺拍攝,中央及全國23家電視臺播出)
●電視片《麥積遊記》(天水電視臺拍攝,甘肅電視臺播出)
●電視片《隴上水利》(甘肅電視臺拍攝,甘肅及中央電視臺播出)
■歌劇與戲曲移植類主要作品:
●大歌劇《紅云嶺》
●小歌劇《向陽人家》
●隴南影子腔獨幕劇《請獸醫》
●秦腔移植樣板戲《平原作戰》
■論文、論著、創作心得:
●《旋律寫作研究》
●《樂魂——西方音樂大師及其名作》(中國文聯出版社)
●《淺談旋律寫作的技巧》(《西部歌聲連戴》)
●《旋律寫作82法》
●《淺談調式的風格音調》(《祁連歌聲》連戴)
●《旋律的無調性方法》
●《豐富旋律色彩的多調性方法》
●《交響樂和聲創作扎記》
●《和聲的織體寫作方法》
●《和聲學理論技法導入》
●《和弦編伍1、2、3》
●《古典和聲技巧50例》
●《外音與變化和弦應用范例》
●《交響詩和諧創意和弦摘錄》
●《交響詩黃河奔流創意和弦摘錄》
●《跳弦和弦鏈》
●《現代和聲應用例選》
●《關于十二集合》
●《我的和聲套色板塊手法》
●《對交響創作的探索與思考》(2005/5《甘肅音樂家》)
●《配器拾零》
●《節奏變化對位練習》
●《20世紀節奏研究》
●《新節奏法》
●《全樂隊配器法》
●《作品的體裁與風格》
●《現代作曲家及其作品簡介》
●《西方音樂的主要流派》
●《西洋管弦樂器簡明樂器法》
●《論音樂審美的變化》(臺灣《樂覽》95年44期發)
●《簡析家鄉的小鳥天堂》(臺灣《樂覽》95年44期發)
●《秀麗優美的隴南影子腔音樂》(《祁連歌聲》連戴)
●《秦安小曲集成》序文(甘肅文藝出版社出版)
●《五線譜運用規范》(湛江師范學院出版社出版)
●《秦安小曲音樂》(天水市文化局內部印發)
●《隴南影子腔音樂》(天水市文化局內部印發)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