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特推 > 正文

    重慶一教師開創兒童繪畫新技法 獲評市級非遺

    他開創兒童繪畫新技法獲評市級非遺

    北碚復興小學教師歐興德教學近30年桃李滿天下,學生作品屢屢獲獎

    歐興德向學生教授兒童線描畫。

    在風景秀美、鄉村氣息濃厚的北碚復興,經常看見他帶領著一群孩子,背著畫夾、手持畫筆出沒于老街巷道、田間村落、鄉村集市……“不能讓農村學生有美的缺失。”

    他就是復興小學教師歐興德,6年黨齡、近30年教育生涯。他用執著守護復興地方傳統美術文化,開創農村兒童線描畫。因為他的推動,這一傳統繪畫技法成功申請“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

     19歲開始為農村學生繪畫引路

    1988年,19歲的歐興德從江北縣師范學校美術班畢業,被分配到復興小學。

    教師難教、學生不學,當地老百姓將美術學科比喻為“副科”或“豆芽”學科。面對這樣的現實,想到兒時自己也就讀于農村小學,沒機會接觸到美術,造成了對美的缺失。而今作為專業美術教師,歐興德知道,自己有責任讓今天的學生不走自己的老路,于是他決定以自己所學,響應農村美術教育的需求。

    歐興德從茶杯、水果、鉛筆盒到一間房、一棵樹,開始了農村小學美術教學的蹣跚起步。但是在教學中,他發現學生的線描作品始終是亂的、花的,畫得不好,學生們興致不高。

    結合傳統創造小學美術新方法

    要改變現狀,必須要改革。歐興德在心里默默地許下承諾:必須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農村兒童成長的美術教育路徑,既不給農村家庭增加經濟上的負擔,又讓學生掌握繪畫技能技巧。

    其后的數年間,他不斷尋求教學上的創新,不斷走訪美術學院專家與當地民間藝人,查閱復興鎮志和江北縣志等資料。終于,一項起源于清朝末年、有百余年歷史的傳統美術項目——復興鎮農村線描畫引起了他的關注。

    歐興德將傳統線描畫與學生的線描畫一對比,問題找到了,學生作品“亂”的根源是畫面中重復和交叉的線。因受小學生年齡、生理特征和心理認知的影響,年僅幾歲的小學生根本把握不好線條的重疊與交叉。而傳統線描畫以平行線畫法為主,工整,易學。

    其后的近十年時間里,歐興德不斷總結和反思,終于探究出了一種以平行線為兒童線描畫表現語言的美術學習方法。對這一傳統畫法去繁就簡,結合農村兒童的生活認識,總結歸納出117種兒童線描畫圖示,將高山小河、農村房屋、鋤頭背簍等生活味更濃的元素融入畫中,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就被提起來了。

    助推當地傳統畫法獲市非遺

    2010年,北碚區政府授予復興小學為農村教育特色崗位“線描畫藝術工作室”。作為工作室主持人,歐興德進入北碚區高端人才流動站學習,冒著寒冬酷暑,早出晚歸。

    回校后,他每周組織一次工作室業務研討學習活動,將學到的前沿教育理念毫無保留地傳達給工作室研修教師。通過長期的傳幫帶和組織、引領美術教師團隊參與市、區級課題研究,培養出了陳忠祥、肖一、牟佳和王世川4名區級美術骨干教師。

    經過歐興德20來年不斷的努力,對這一傳統畫法創新改良,終于在2011年成功獲評“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桃李滿天下學生畫作飛出國門

    近30年的教學生涯,歐興德桃李滿天下。

    最讓他高興的是,他教過的學生有不少人回到家鄉,與他一起并肩教書育人。“還有不少學生遠在北京上海等地,從事平面設計等與繪畫相關的專業。”

    他輔導的學生獲國際國內各項大獎的有400余人次,其中13件入選“北京奧運會”國際兒童畫展,28件作品亮相“中國上海世博會”,86件作品應邀到香港展覽。

    此外,學生們的作品還走出了國門,到國外展覽,受到好評。其中有6件作品參加亞洲少兒繪畫展,12件赴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交流。

    浙江、貴州、云南、四川、西藏等20余個省市教育考察團到學校交流。同時,復興小學還與香港、上海、廣東等地60所中小學建立遠程交流平臺。

    線描畫是農村學校教育奇跡

    歐興德潛心研究出的農村兒童線描畫,享有“天真寓平淡、素筆寫鄉情”的美譽,受到各級領導和專家的認可。

    教育部教師司王定華司長認為,“該課程帶動了學校的全面發展,促進了教育公平,縮小了城鄉差距。”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田慧生院長認為,“農村兒童線描畫校本課程的建構讓人很感動、很震撼、很驚訝,我認為這是農村學校教育的奇跡。”

    “現在農村都在開發,有很多農村常見的生產工具都在消失,我將在學校的空余地方,收集石磨、蓑衣、水車等承載農耕文化元素的物品,供學生們描摩。”歐興德談到了他的下一步打算,既要畫出新農村建設的成就,也要注重保護和傳承。“我要教孩子們繪畫技巧,也要教他們用畫紙,留住我們的鄉愁,留住傳統文化的根。”

    十九大后農村教育將迎來春天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他認為,“有質量”三字,清晰指明了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大著力點。

    歐興德欣喜地表示,教育從“廣覆蓋”向“有質量”邁進,既是百姓的新期待,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不能讓農村學生有美的缺失”這一觀念,就是有質量的教育在實際中的體現。

    他認為,今后國家將更加重視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薄弱學校、貧困地區、困難群體傾斜。“相信未來,國家政策將會讓瑯瑯書聲遍布鄉村,更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本報記者楊野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