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明星 > 正文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高凱)11月30日晚,四川話版經典話劇《茶館》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登臺,此番對于老舍京味名作的“川味”解讀,呈現出《茶館》另一番風貌的同時,在氣質主核上做到了與原作的天然嫁接。

    與北京人藝版《茶館》不同的是,川版《茶館》以倒敘方式入手,老年狀態的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拄著拐杖,高呼著“莫談國事”“大清國要亡”“我要建工廠”,蹣跚出場,拉開了該劇全國首演的序幕。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 富田 攝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 富田 攝

    舞臺上,純正的京味兒臺詞悉數換成四川方言,舞臺布景增添了川西民居的木構瓦房,高低錯落,大碗茶也換成了蓋碗茶。川茶客們“龍門陣”擺得興起,伴隨著“鐘水餃”“擔擔面”的叫賣吆喝聲,百年老店“裕泰茶館”里,展現了一派活色生香的四川韻味。

    話劇《茶館》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創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該劇以老北京一家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現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后50年間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數個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老舍在《茶館》中機智俏皮的話語,使人發笑,催人淚下,發人深思,該劇被稱為“一曲含淚帶笑的舊時代哀歌,一個亦莊亦諧的社會葬禮”。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 富田 攝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 富田 攝

    《茶館》1958年由北京人藝首排,這一版以地道京味、純熟表演見長的《茶館》,多年來在觀眾心目中地位卓越,歷經半個多世紀經久不衰,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或許也正因為這一版本的耀眼光芒,令人對作為劇本的《茶館》望而卻步,使得近六十年來,這一作品在舞臺上只有北京人藝唯一版本存在。

    此種情形下,由四川省文化廳主辦、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四川話版《茶館》將排編的消息甫一傳出,便吸引了各方關注。

    對于此次對經典的新演繹,北京人藝來自四川的知名導演李六乙說:“一部經典的話劇應該是可以有不同形式演繹的,因為不同的形式其實可以以不同的審美情趣表現出其思想的內核,越是經典的作品越是跨時代的,越是能在不同時代以不同形式表達的。”

    李六乙表示,說到“茶”,自老成都起就有“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長”這樣一句話,“茶”已成為成都人擺不脫、舍不掉的生活習慣,“成都的茶館文化與《茶館》的氣質是契合的。”

    此外,李六乙認為:“四川話中的幽默諷刺與老舍先生的語言骨子里的東西也是契合的,我認為這是一次天然的文化嫁接。在創排過程中,我感覺老舍先生這部作品的語言,其中的民俗、思想,都可以無縫嫁接在四川話的版本上,而不失其原有的文化魅力。”

    以當日演出來看,李六乙的此次嫁接頗為成功,在保留北京人藝版于尋常中講述變遷與人心的大格局的基礎上,川版《茶館》對這個人們熟悉的故事進行了四川風情的演繹,而倒敘結構和第二幕的處理,則充分體現出李六乙對于話劇的現代化理解。

    據悉,四川話版《茶館》此次在京演出將持續至12月3日。(完)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