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娛評 > 正文

    《中國樂隊》一手好牌玩成這樣?節目結構或存問題

      《中國樂隊》一手好牌玩成這樣?

    音樂綜藝《中國樂隊》高開低走。開播前,這檔由崔健、譚維維、陳偉倫擔任推薦人,匯集了國內40支頂尖樂隊的節目曾被寄予厚望,有人預測“這將是中國最尊重音樂的節目”,有人評價“這將是中國樂隊最重要的一次集體亮相”,有人甚至有點擔心,“這檔節目火了,以后可能聽不起livehouse了”……如今這檔節目已經播出四期了,事實證明——我們可能想多了。

    有人計算過首期節目時間的分配:60分鐘時間中,衛視廣告占據了16分鐘,樂隊表演時間總共19分鐘,樂隊形象片和紀錄片播放時間近16分鐘。觀眾有點蒙,分不清楚自己看的究竟是什么。你把它當音樂liveshow看,四支樂隊就唱了四首歌,一半的廣告時間,你分不清是廣告里插播歌曲,還是歌曲里插播廣告;你把它當音樂紀錄片看,譚維維作為電臺DJ的講述只有情懷沒有故事;你把它當音樂訪談看,大多數的走訪片段又是泛泛而談,并未深挖樂隊的特點,導致樂隊形象模糊,有閱后即焚、過目即忘的效果。只關注那四個樂隊的表演,結果節目鏡頭基本對準主唱,說好的團體作戰成了個人獨唱。如今節目播了四期,《中國樂隊》官方微博粉絲數量只有2.7萬多人,而中國新歌聲、中國有嘻哈等節目官微粉絲數量都在數十萬量級;《中國樂隊》的話題閱讀量也僅有3000多萬(有嘻哈話題閱讀量超70億),參與粉絲340人。

      一手好牌,怎么被打成了這樣?從前臺角度講,節目的結構可能存在問題,比如宣傳中被重點推薦的導師崔健在節目中被剪光了,現場成了譚維維的獨秀,與崔健一同“消失”的還有說好的每期邀請的跨界嘉賓,官方至今也沒有解釋原因;比如節目反復強調自己“無海選、不PK、不淘汰”,注定了歌手之間缺乏競爭和戲劇效果;前面說到的過于強調勵志、情懷的解說詞,你聽不到獨到的音樂鑒賞,只能被按頭強灌一碗雞湯。

    參與節目的音樂人在社交媒體上披露的信息中,則暴露了這檔節目更多的幕后問題:衣濕樂隊主唱游淼在知乎上描述,節目錄制的團隊“整體調度差,信息不互通,溝通起來非常費勁”。另外,樂隊的形象片和紀錄片,“是節目組導演牽頭,到各地找當地的團隊來拍,風格和質量都很難保持統一”;左右樂隊在接受“幕后圈”的采訪時,抱怨調音時“盡管花了很長時間,但是貝斯的調音在錄制時依舊出現了問題”;公眾號“音樂財經”在與另一組參演樂隊主唱溝通時,對方也表達了對節目組溝通效率低的看法,“同一份資料,前后有四五個人來找我重復要”。

      值得注意的是,首播之后,節目組意識到了各種問題,做出了相應的調整。第二期時,樂隊數量增加到了五個,嚴肅的畫外音換成了更加活潑的聲音,紀錄片旁白采用了樂隊成員原音。節目還會在訪談環節穿插樂隊介紹,演出鏡頭不再只圍繞著主唱一人,并且為樂隊成員都標上了字幕……這些努力也讓《中國樂隊》的收視率有所提高。不過,在節目已經錄制結束的情況下,僅僅靠后期調整,能為這檔節目逆天改命嗎?與其這樣邊播邊改,為何不在開播前做足了功課。文/本報記者 祖薇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