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揭秘日軍“慰安婦”制度暴行》南京首映,主創揭秘幕后
“拍攝期間已有6位幸存者去世”
昨日,5集文獻紀錄片《揭秘日軍“慰安婦”制度暴行》在南京舉行首映。該片由南京廣播電視臺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聯合攝制,將于12月11日在央視4套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向海內外觀眾播出。同期也將在南京新聞綜合頻道、教科頻道、生活頻道陸續播出。揚子晚報記者對話主創團隊,了解到幕后故事。 揚子晚報記者 張楠
深刻揭露和剖析日軍性奴隸制度的罪惡
紀錄片《揭秘日軍“慰安婦”制度暴行》共5集,分別為《罪惡起源》、《地獄魔窟》、《傷痛永遠》、《南洋泣血》和《正義吶喊》。首次通過大量歷史文獻檔案、證人證言、影像資料和各種物證,從二戰中日軍“慰安婦”制度起源、建立及全面實施的角度,深刻揭露和剖析了日軍性奴隸制度的罪惡。
昨日記者先期觀看的第一集中,從1932年日本海軍在上海建立的第一家慰安所“大一沙龍”講起,講到在1937年南京大屠殺發生時日軍搶掠中國婦女做“慰安婦”,建立慰安所,開始逐步建立起“慰安婦”制度——性奴隸制度。攝制組采訪韓國“慰安婦”幸存者李玉善、金福童,講述朝鮮“慰安婦”幸存者樸永心、日本“慰安婦”慶子等人的經歷,讓人們初步了解“慰安婦”受害者在二戰中的悲慘遭遇。
片中不僅記錄了南京“慰安婦”幸存者雷桂英、山西“慰安婦”幸存者任蘭娥和李愛連、云南“慰安婦”幸存者李連春、海南“慰安婦”幸存者陳亞扁和陳連村等受害婦女的悲慘遭遇,也有菲律賓“慰安婦”幸存者納西薩和艾斯特麗塔、菲律賓日軍性暴力受害者伊莎貝莉塔和艾米麗塔姐妹、中國臺灣“慰安婦”幸存者黃阿桃和陳蓮花、印度尼西亞“慰安婦”幸存者愛瑪、原籍荷蘭的澳大利亞“慰安婦”幸存者揚·魯夫等人在太平洋戰爭時期被迫做日軍“慰安婦”的悲慘遭遇。
相比《二十二》等同類紀錄片,思考更為深刻
總撰稿、編導萬小涵告訴記者,兩年多來,南京廣播電視臺專題部攝制團隊在朱成山、蘇智良、吉見義明、林博史、尹貞玉等中、日、韓等國學者的幫助下,拍攝的足跡從南京到上海、黑龍江、遼寧、山西、湖北、云南、海南、臺灣……還奔赴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尼、東帝汶、荷蘭、美國等國家,采訪拍攝幸存的“慰安婦”,走訪學者、研究者、政治家,拍攝各地日軍慰安所舊址和收集相關影像及文字資料。“比如韓國‘慰安婦’幸存者金學順第一個站出來公開自己的受害經歷,起訴日本政府,韓國‘慰安婦’問題研究專家尹貞玉戰爭時期差點被強征為‘慰安婦’以及上世紀80年代末如何開始調查。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和平發展,已經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呼聲。”萬小涵說,“為力求真實,涉及到以假名出書、接受采訪者,這些素材我們都摒棄了。”
有關“慰安婦”制度的紀錄片,國內外已經拍了不少部,之前記錄慰安婦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還刷新了票房紀錄。萬小涵說,大部分都是敘事性、記錄性的,而紀錄片《揭秘日軍“慰安婦”制度暴行》從“制度”的本質進行深度思考和剖析,角度新穎,站位較高,得到業界專家學者的高度贊賞,既有史料價值又有現實意義。該片在用歷史鐵證揭露日軍暴行的同時,還對日本政府和右翼勢力當下的一系列行徑進行了有力的批駁,把歷史和現實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期引起人們對軍國主義的高度警覺,為捍衛世界和平增加正義的聲音。今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第四次國家公祭將于12月13日在南京舉行。紀錄片《揭秘日軍“慰安婦”制度暴行》在播出期間,南京廣播電視臺將通過系列廣播、電視、新媒體特別節目,與大家分享紀錄片背后的感人故事。
兩年半拍攝周期內,已有6位幸存者去世
編導、攝影劉云峰說,日軍“慰安婦”制度暴行是非人道、反人類的罪行。這種悲慘經歷給幸存者造成深深的屈辱和傷痛,戰后七十多年來都無法平復,對她們的后代也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影響。拍攝往往會持續很久,陷入沉思和回憶中,有時幸存者會停頓很久,有時也需要臥床休息,于是,就是靜靜地等待。有時老人說的方言,主創聽不懂,還需要找人翻譯。“可能就在采訪的最后一刻,在家人的幫助下,老人才敞開心扉。但不管怎么說,鏡頭記錄的過程非常難得,就在我們花2年半時間從籌備拍攝到完成,現今已經有6位老人去世了,我們是在跟時間賽跑。”主創團隊還說,也會被老人們的人格力量感動,從她們洪亮的聲音、傳遞出的生命活力,受到鼓舞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