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80集成常態,如何擠干水分?
不管是之前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楚喬傳》還是近期熱播的《九州·海上牧云記》(以下簡稱“海牧”)都被觀眾質疑注水。新京報記者通過統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相關公示表也發現,目前的電視劇已經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平均集數20集左右,到本世紀初期平均集數變為40集,演變成如今70、80集的長篇劇屢見不鮮,其中不乏好內容、好班底制作的劇集。盡管不能說這些劇集集數多了就必然注水,但從觀眾的觀看體驗來說,注水已經成了目前電視劇市場的常見現象。為什么出現注水劇井噴?怎么注水?新京報記者采訪了諸多業內人士。在他們看來,“注水劇”在短期內很難改善,這不僅是資本市場介入創作的無奈,也需歸咎于創作者的能力不足。但若不有所行動,未來短小精悍的精品網劇,或將有望超越電視劇市場。
根據右表數據,集數比立項時增加最多的前三名電視劇分別為《武媚娘傳奇》《龍珠傳奇》《那年花開月正圓》。
原 因
資方 集數越多,賣的錢就越多
電視劇注水情況有不短的發展時間。據報道,2016年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上,相關人士就曾表示,“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提出大家要壓一下每一部劇集數的長度,但是后面……每部劇的集數越來越多。電視劇市場繁榮方式,發展的方式,從部和集之間做了互換。”
當年已引起重視的情況,現在越演越烈。曾參與多部古裝大劇后期制作的Y先生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透露,某知名IP劇立項時定為75集,但劇本很難支撐這樣的集數,“可能三四十集,電視劇就拍明白了。所以只能一點點地通過‘閃回’,或者加對話、空鏡來撐。說白了,就是為了多拍點,多賣點錢。”他透露,電視劇拍攝成本越來越大,很多大劇的制作費都上億元,這為電視劇回本帶來更大風險。而電視劇不少時候是按照單集來售賣,“如果多剪一集,那就多賣一集。投資方肯定愿意集數越多越好。目前市場中的電視劇一般體量都是80集左右,如果你拍40集,即便主打精良,但資方也會認為不符合市場而不予投資。”
據悉,《海上牧云記》制作曾出現資金問題,導致有不同資方介入,“不同資方對這部片子的干預也比較大,其實主創團隊也挺無奈的,但只能為資方去服務。”
根據右表數據,集數比立項時增加最多的前三名電視劇分別為《武媚娘傳奇》《龍珠傳奇》《那年花開月正圓》。
明星 駐組時間減少,劇組被迫加支線
《天下長安》的制片人鄧細斌表示,“注水”與明星也息息相關,明星高片酬為制作費用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現在一些大牌明星的片酬標價都是一個億,首先這個就提高了投資成本。那資方會想,我們都好不容易邀請到流量明星了,當然也希望利潤越大越好。而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拍的集數越多,利潤越大。”
除此之外,有些大牌演員很難保證全程駐組,也會導致戲份只能靠“注水”來填充。“一般70集的大劇,主演至少要拍150天以上。但現在很多藝人能給100天就很了不起了,有的甚至只有七八十天。如果拍攝過程中主角鏡頭不夠,為了保證時長,只能靠加配角的戲、加支線劇情來填補,才能稀釋這些投資成本。”
根據右表數據,集數比立項時增加最多的前三名電視劇分別為《武媚娘傳奇》《龍珠傳奇》《那年花開月正圓》。
注水方式
加內心獨白、空鏡和前情回顧
那么電視劇注水的方式有哪些呢?或者說觀眾看到什么情況就可以基本判定這部劇是注水劇呢?剪輯師L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比較常見的是“劇本注水”,“在電視劇拍攝時,修改劇本,例如明明可以一句話帶過的情節,偏要再加上十句話的內心獨白。”
還有一種則是“空鏡頭注水”,即插入大量的自然環境鏡頭、空鏡頭來填充時長。“這種方式往往不需要修改劇本,只需要攝像師在拍攝過程中對現場進行取景,在后期制作過程中,由剪輯師再將這些畫面補充進去即可。”
Y先生透露,具體采用什么樣的“注水”方式,主要依據導演的創作風格和剪輯師的手法。“像《海上牧云記》的‘閃回’就是一種剪輯風格。其實它不完全是為了湊時間而加的,但既能幫助觀眾回憶,又能增加集數,兩全其美。而2017年另一部涉嫌‘注水’的大劇《楚喬傳》除了前期劇情回顧以外,在劇中也采用了類似‘劇本注水’的方式,敘事方法更偏向于流水賬,一點點順著往下演,節奏比較慢,以填充內容不足。”
在實際播出過程中,還有被觀眾極其反感的一種注水——每集開頭加上大量的前情回顧,習慣用這招的某衛視被觀眾在網上集體吐槽,甚至在聽說某大劇未花落該衛視時“奔走相告”:“可算不會被毀劇了。”
編、導聲音
增加二三十集必然違背創作規律
創作者對劇本的掌控能力也是“注水”痕跡是否明顯的決定性因素。
《余罪》的導演張睿表示,為了防止自己在“注水”上的被動,他會提前和制片方溝通好集數,“我們不能硬性規定電視劇必須多少集,但我個人會和制作方算好,你投這么多錢,讓我創作多少集,在保證故事完整、人物豐滿、情節緊湊的前提下,我能講到多少集。”
在張睿看來,一般的劇本加10集以內,節奏還是可控的,但增加二三十集必然違背創作規律,“如果是負責任的創作者,就早點退出吧,別慣資方的毛病。劇本沒法創作,劇只能注水。從遠景走到近景,再走到遠景,耗時5分鐘,但這有什么戲呢?觀眾也一眼就看得出來。”
《大秦帝國之崛起》的導演丁黑對這種現象的總結是,“(注水)有它的歷史原因,電視劇沒有一定長度,廣告不太好播。但各個劇具體情況不同,凡參與電視劇制作、播出,包括觀眾都是原因中的一個因素。多說無益,作為創作者,只能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大家共同成長。”
精品網劇會倒逼市場改變
據統計,2018年待播的電視劇中仍有不少長篇大劇。這些劇是否注水,目前還很難判斷,但改善電視劇越拍越長的現象已迫在眉睫。
編劇宋方金表示,最直接的方式是改變目前電視劇的收購模式和播出方式。“這不是一個環節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我認為需要有關行政部門來介入,指導和監督制播雙方協商解決。”在他看來,如果還持續制播長劇,短小精悍的網劇或將一統江湖,“我想電視臺和制作方都不想看到這個局面。”
而張睿則認為,“注水劇”對于制片方來說,并非長遠保持自己口碑的聰明之舉,“普通觀眾的審美已經遠遠超過幾年前。他們大量看美劇、英劇,能看出哪些是從創作規律出發的。”但目前國內電視劇市場已形成惡性循環,很難去徹底杜絕該現象,而只有一個環節強硬地做出改變,才有可能推動行業改善。“例如創作者去做斗爭,當市場上出現很多短小精悍的精品劇時,觀眾會發現,原來這樣的劇才是好看的,才有可能逐漸平衡市場。”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