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引發熱議
新主流電影展現電影市場新趨勢
近日,電影《無問西東》上映后引發各界廣泛關注,四段歷史時期下青年的個人選擇引起各年齡段,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熱議。
截至1月24日,電影上映12天以來,累計票房達4.88億元。《無問西東》的熱映反映出在市場和社會價值觀之間找到契合點的新主流電影獲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這也為電影內容創作予以諸多啟示。
只問初心 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1月9日在清華大學舉辦首映禮時,電影主演章子怡說,這部電影是一部值得回味的作品。
觀眾在觀影全程連爆26次掌聲,片尾7分鐘的“彩蛋”介紹了在影片中悄然出現的包括梅貽琦、梁思成、林徽因等為國家做出杰出貢獻的歷史名人。大師們的卓越風采感染了觀眾。
“僅以此篇獻給最珍貴的你!”不少觀眾在看完電影后表示,電影中真摯的情感讓人動容、流淚。有網友評價,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代人的風骨,是關于理想、愛情、人生的探索,整部影片的主題就是一個大寫的“善”字。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蔡慶輝撰文稱,電影中的六名主人公雖處在不同歷史境遇中,卻同樣面臨艱難的人生選擇,或迷茫痛苦,或生離死別,或愛恨情仇,或背叛欺騙甚至是沉淪抗爭,縱然是撕心裂肺和苦苦掙扎,但最終還是不約而同選擇內心的真實、善良、正義和同情。
該電影導演李芳芳認為,電影向觀影者,特別是年輕觀眾傳遞的價值觀即為青年需要有責任感和擔當。
《無問西東》微博用戶畫像顯示,30歲以下的年輕用戶群體占比近七成,構成影片主要用戶群體,值得關注的是19歲以下的青少年群體占比近25%,與30-39歲群體占比不相上下,這部頗有年代感的探討青春的電影獲得了青年群體的關注。
片中,抗戰時期就讀于西南聯大的沈光耀不顧母親反對毅然加入戰爭的故事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清華大學研究生葛孟超在觀影后說:“沈光耀投筆從戎,最后壯烈犧牲,體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為國為家的情懷。”
李芳芳介紹,電影前期籌備共花費14個月,為還原歷史,制作團隊曾翻閱百萬余字的歷史文獻,參考十余萬張歷史圖片影像。沈光耀征兵時的對聯出自孫中山初建黃埔軍校時的題詞,清華大學校服、泰戈爾芳華等場景和歷史人物的形象都極考究。
社會呼喚主流新電影
記者發現,2017年以來,中國文藝市場開始出現一波關于青春和懷舊的浪潮。導演王小康說,經過這幾年的浮躁以后,大家現在希望看到的影視作品是有情懷的,是有理想的,然后一定是溫暖的。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為,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表現出幾個特點:第一,市場發展進入新常態,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第二,部分電影具有爆發點,甚至成為社會現象,借助電影討論歷史、愛國主義和價值觀的電影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風口浪尖;第三,分眾電影和分眾電影市場開始出現,《岡仁波齊》《二十二》等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地位;第四,電影制作更加尊重電影的規律,而不僅僅只尊重商業配置的規律。
2017年以來的中國電影市場,涌現出了《戰狼2》《羞羞的鐵拳》《功夫瑜伽》《前任3》《妖貓傳》《芳華》《乘風破浪》等票房破10億的電影。《無問西東》的上映,又一次掀起了社會關于電影內容的大討論,電影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從《湄公河行動》熱映以來,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注重電影的價值觀訴求。《無問西東》對大歷史環境下的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展開討論,《芳華》討論的是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和人性善惡的問題,《戰狼2》則高高舉起了愛國主義與英雄主義的大旗。
尹鴻說,這些電影考慮的是它們所追求的市場能不能跟社會的主流價值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這是這些新主流電影的一個很大的特點。也正因如此,純商業化運作的、虛幻類型電影相比之下顯得空洞,也很難形成社會關注。
遵循藝術規律 打造電影精品
尹鴻認為,《無問西東》在2018年開年取得不錯的票房和口碑,說明隨著電影市場的成熟,觀眾對政治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不再是分裂的,但是觀眾對好電影和壞電影的認知差異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記者發現,如何打造更加精品的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應該成為行業去挖掘和思考的問題。專家建議,打造優秀精品之作不能過分追求商業配置,應該要尊重藝術規律。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郎勁松認為,從包括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的創作來講,故事和人物不應違背人性,要考慮真實性和對當下社會的意義,契合觀眾情感共鳴的內容才是能打動人心的好內容。
“電視和電影是最有大眾基礎的文化產品,即便是主旋律作品,也需要嘗試與流行元素等融合,使它有讓人親近的基礎。”《廣電時評》執行主編何天平說,影視藝術最終是要讓人移情的,落點還是要講好人的故事,而且敘事視角切口要小。
尹鴻說,回到故事回到人物,找到故事與社會的關聯度是電影創作的重要方向之一,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忠實于自己對藝術對生活的理解,去創作受人尊敬的電影。記者 樊攀 張漫子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