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匠”李勇
▲ 為燈籠上色,李勇一畫就是一天。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天水人,小時候過年都有這樣的記憶:正月十五晚上吃過元宵,手提紙燈籠,和大人們走過秦州區民主東路,來到人民公園,看一路花燈。直到燈籠里的蠟燭燃盡,才肯回家。
生于1979年的李勇,對兒時的這些記憶猶為深刻。在每年元宵節,他和小伙伴們不是每人都有紙燈籠,有的孩子會在玻璃罐頭瓶里放一支紅蠟燭,瓶口纏上繩子綁在細竹棍上,也算轉了花燈,過了元宵節。
從那時起,李勇就萌生了長大自己制作燈籠的念頭。從小喜歡寫寫畫畫的他,找來竹條做燈籠骨架,再糊上白紙,畫上圖案,雖不精致,但也有了燈籠的模樣。
▲ 李勇制作的大型魚燈籠。
為了讓自己做的燈籠更好看,更像中國傳統花燈,李勇通過查閱資料和書籍,了解中國宮燈、花燈的制作技法,并到四川自貢拜民間制燈藝人為師,學習手工燈籠制作技藝。
李勇說,他剛開始自己摸索著做的燈籠,不知為何容易散架。后來才知道,燈籠骨架的選材和制作最為講究:要將竹子放在鍋里蒸半小時,然后取出,置陰晾處晾干,但不能過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強光下暴曬。
一竅通則百竅通。李勇把燈籠骨架制作的這一竅點通后,其它制作流程中遇到的難題也迎刃而解。
如今,李勇和妻子、侄子一起制作燈籠,品種花色也越來越多。李勇希望有更多的天水的年輕人能學習傳統燈籠制作技藝,把這門手藝不要丟。
▲ 李勇在裱糊一臺風車燈籠。
▲ 看著自己制作的一堆燈籠,李勇甭提多高興了。
▲ 李勇指導大學美術專業畢業的侄子為臉譜燈籠上色。
▲ 侄子已成為李勇的得力助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