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5日電(袁秀月)“噢,上帝,我相信這不是真的。”“噢,伙計們,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你是否還記得這被調侃為“仿佛喝了假酒”的譯制片腔調。幾十年過去了,這個腔調頻被吐槽,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選擇看原聲版,譯制片慢慢淡出人們視野。曾經,它有過輝煌的時期,產生眾多經典作品,現在卻備受爭議。在電影市場不斷發展的今天,譯制片有哪些變化,它又面臨什么樣的困境?
從黃金時期走來
你喜歡現在的中文配音電影嗎?
看到這個問題,想必很多人都很茫然,因為已經很久沒有看過了。不少人對譯制片的印象還停留在“噢,老伙計”的那個時代,或許偶爾還會想起《佐羅》、《追捕》、《簡·愛》等經典譯制片。然而對如今的譯制片卻都不感冒,更無法想象美國隊長說一口流利中文的樣子。
有的人認為,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特有的魅力,譯制成中文就少了很多味道。有人則說,個別老電影可以看配音版,其他必須原聲。還有的人是經典譯制片的忠實擁躉,他們認為,當下的譯制片太過粗糙。
2017年,國內共引進89部外國電影,其中,票房過億的有41部,《金剛狼3》、《速度與激情8》、《摔跤吧!爸爸》等8部影片更是超過了10億。據譯制片愛好者所做的統計,在89部進口片中,71部都有中文配音。然而從電影院的排片來看,看過配音版的恐怕不多,尤其是外國大片。
記者隨機選取了北京的20家影院,查看了《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神秘巨星》、《公牛歷險記》一天內的所有排片,放映《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中文配音版的只有一家,《神秘巨星》的有三家,動畫電影《公牛歷險記》最多,有14家。
某影院工作人員表示,一般外國大片都會放原聲版,因為聲效較好,而動畫片的配音版聲效跟原聲差不多,而且看的孩子較多,所以也會放一些配音版。長春電影譯制片廠配音演員、導演楊波也坦承,現在中文配音電影排片確實有點少。
除了配音鮮有問津之外,進口片的中文翻譯也頻被吐槽。《復仇者聯盟2》、《黑衣人3》、《銀河護衛隊》等電影翻譯都曾招致網友批評,去年電影《敦刻爾克》上映時,關于“home”該翻譯成“祖國”還是“家”的爭論就持續了許久。
從事譯制片翻譯的小譚對此也深有體會,他曾多次為CCTV6的譯制片翻譯,他說,如果翻譯夠順的話,配音演員也可以更專心地投入表演,不用太改詞。
緊急的市場化大潮
總是有人感嘆,說如今的配音人員素質大不如前,再也出現不了《尼羅河上的慘案》、《茜茜公主》等經典譯制片了。然而事實上,配音行業不是沒有人才,季冠霖、姜廣濤等配音員在電視劇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前段時間,《妖貓傳》上映,日本和尚空海的配音就贏得不少稱贊,為其配音的就是年輕的配音員楊天翔。
“院線譯制片的流程非常緊,現在院線能給翻譯5—7天就算不錯的。”小譚表示,雖然翻譯也存在水平不足的情況,但周期緊、沒有仔細打磨的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通常來說,譯制片的流程是翻譯劇本,校對劇本,分配角色,進棚錄音,最后混錄,上字幕。“理論上,制作周期怎么也要半個月,這算是緊了,要精細點的話可能要三個星期到一個月。”小譚稱,除了時間緊外,預算也少,這些年什么都漲,但留給譯制的預算卻沒怎么漲。
1999年,楊波就來到了長春電影制片廠,他配的第一部電影是《小鬼鬧非洲》,他坦言,如今院線電影從膠片過渡到了數字,制作工藝發生了改變,市場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快,制作周期大概在一周左右,配音則在三天左右。
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電影全面走向市場化。近兩年,市場化趨勢愈加明顯,這也體現在外國電影的引進上。為了滿足國內觀眾的觀影需求,進口片的引進越來越及時,全球同步上映的影片增多。對于廣大的影迷來講,這無疑是件好事,但留給譯制的時間卻越來越短。
而在國內,進口片都由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發行,承擔譯制的單位則只有四家,分別是上海電影譯制廠、長春電影集團譯制片制作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譯制中心和八一電影制片廠。
2017年,在所有譯制片中,中影譯制了26部,長影譯制了25部,八一廠23部,上譯最少,只有15部。近年來,長影的譯制片數量較多,長春電影制片廠配音演員高晗表示,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加班加點不可避免。去年一年,高晗就配了四五十部院線電影,以及六七十部電影頻道的電影,其中就包括《天才槍手》、《銀魂》、《極盜車神》、《神奇女俠》等熱門影片。
為什么還要看譯制片?
一說起譯制片,人們就會模仿著說,“噢,上帝,我相信這不是真的。”“噢,伙計們,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不過,對于配音人員來說,這早已是“老黃歷”了。
2010年,陸柏宇開始接觸譯制片,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只要電影院上映譯制片,他就會去看,去年的89部進口片中,凡是有配音的,他都看全了。他表示,現在的譯制片早已脫離了譯制片腔調,而且更貼近生活。
楊波也表示,其實早就改變了,現在的配音都會根據影片的內容和風格做出變化,無論從聲音、臺詞上,都會力求生活化。高晗則坦承,很多人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有譯制腔,但現在譯制廠出品的配音版都更加精良。
去年底,動畫片《尋夢環游記》中文配音版上映,就獲得了不少好評,不少人在微博上表示,中文配音還原度很高,不亞于英文版配音,特別是對于孩子而言,中文配音更利于他們理解劇情。
“客觀的說,觀看一部電影,如果語言不通,需要看字幕來了解語言內容,是會影響觀影效果的,勢必會分心。”對于為什么看配音版電影時,楊波如此回應。姜廣濤也曾坦言,《變形金剛》上映時,他分別看了配音版和原聲版,結果發現配音版的笑點比原聲版多出好幾倍。高晗則表示,很多年輕人喜歡看原版無可厚非,但其實要看影片類型,有的適合看原聲,有的則適合配音。
小譚雖然年輕,但卻對90年代的譯制片念念不忘,作為從業者,他希望能把記憶里的美好還原出來。小譚還是《小馬寶莉》的愛好者,前不久,當他得知《小馬寶莉》大電影要在國內上映時,便毛遂自薦擔當翻譯。他說,希望這部電影給小朋友的印象不只有“翻譯腔”。
“譯制片不可能消失,這種再創作的藝術形式會被觀眾認可,只是需要時間而已。”曾為《亂世佳人》、《魂斷藍橋》、《佐羅傳奇》等多部電影配音的張云明曾如此說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