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盲系列”終章《盲道》來了
是富足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今天要說的電影,它在2月2日全國公映,但上映首日的排片只有0.3%,在武漢,今天只有11家影城給了它排片。但這是一部值得書寫的電影。它叫《盲道》,導演是李楊,這是《盲井》《盲山》之后,“盲系列”的終章,這個系列,關注的是現實中最底層人物的故事。有句網紅語叫“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被網友們用來調侃有錢人的生活,但看過“盲系列”,面對那些掙扎求存的生命,或許會發現,有時候,是物質富足限制了你對窮苦的想象力。
16年,拍成三部“盲系列”
李楊導演快60歲了,算起來,他導演的電影,除了一些紀錄片,只有這三部“盲系列”。2014年,他給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當過編劇。他在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念過導演,去西柏林自由大學攻讀藝術史,又去了慕尼黑大學學戲劇,最后,是在科隆影視傳媒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導演系獲得了視聽傳媒學的碩士。
如此經歷,當得起“博聞廣識”四個字,但李楊最關注的是底層人物,“盲系列”講的都是窮兇極惡之人,為了金錢、生活,做出了令人發指的事情。第一部是《盲井》,這也是李楊自編自導的處女作,拍于2003年,講述礦區害人賺錢的故事。李楊從一群北漂中挖掘了王寶強,讓他主演《盲井》,馮小剛也是在看過《盲井》之后,才找的王寶強。《盲井》拿過柏林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入圍過金馬獎最佳影片并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還被法國《電影》雜志評為2003年全球十佳電影第二名。遺憾的是,《盲井》沒能在國內公映,并不被大眾熟知。
“盲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叫《盲山》,拍于2007年,講述女大學生被拐賣到大山的故事,主演名叫黃璐,就是2017年在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中備受好評的那姑娘。前幾年拐賣人口事件引起社會熱議時,電影《盲山》被多次提及。
如今的這部《盲道》是“盲系列”終章,講述的是流浪兒童故事。影片介紹道,據民政部估計,全國流浪乞討兒童數量在100萬至150萬。在一些地鄉村地區,買賣兒童幾近市場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下黑色利益鏈。
投資人說,賠錢也要拍
對于這個系列,導演李楊在個人微博里寫道:“看過‘盲’三部曲才會真正明白身處底層的無奈,有時候下一次礦、進一座山、走一段道,之后的人生就全變了!元鳳鳴、白雪梅、晶晶,三部曲,三個底層人物。16年的時間,足夠滄海桑田,足夠孩子長大,足夠斑白頭發。盲三部曲迎來終章,關注底層在路上。”
投資人郭宇寬寫過一篇參與《盲道》的幕后文章,他說,“如果《盲道》賠錢了,我會努力掙錢,以后再支持李楊。”因為他知道,在當下,拍出這樣一個題材的電影多么不容易。
李楊自己也知道,他表示,“我明知道這樣的電影沒有票房,沒有多少人關注,還會惹來惡意的攻擊,但還是堅持做了。”因為《盲道》的初衷,是喚醒大家關注盲人、關注流浪兒童、關注這些弱勢群體,讓更多人伸出援手,幫助社會變得越來越好。
中南影業CEO(首席執行官)劉春評價李楊和《盲道》:“和前兩部關注煤礦工人、被拐賣婦女這些底層人的命運一樣,這一部關注的是留守兒童。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從首日排片和票房來看,缺乏宣發的《盲道》極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賀歲檔就此成為“炮灰”,但這樣具有現實關懷的影片,值得人們更多關注。
記者黃亞婷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