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明王朝1566》重播,到《鳳囚凰》刷屏,古裝戲再掀收視熱潮——
歷史題材影視劇“復興”的背后
本報記者 劉洋
《大明王朝1566》重播,《鳳囚凰》刷屏,《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掀起收視熱潮,嚴肅文學改編的《白鹿原》重新引發“民國熱”。大銀幕上,《妖貓傳》《芳華》等或玄幻、或懷舊的電影在斬獲票房同時,也得到觀眾的喜愛……歷史題材影視劇呈現“復興”之勢。這種勢頭能否延續,各方仍將拭目以待。
各方資源聚焦“古裝大戲”
最近一年,從孫儷的《那年花開月正圓》、趙麗穎的《楚喬傳》到周迅的《如懿傳》、范冰冰的《贏天下》,再到吳秀波、黃曉明、黃軒等一線電影演員參演網絡自制劇,明星活躍于古裝影視劇舞臺,已成影視劇業界發展“新常態”。
因為增加了網絡播放渠道,加上新一代“粉絲觀眾”崛起,動輒幾十集的電視劇正在成為消費明星的“最佳戰場”。圍繞明星效應帶來的資源集中,則使古裝歷史劇成為制作、拍攝和技術資源集聚的載體。
“古裝劇的布景、服裝和特技都很能吸睛,表演上又可適度夸張,強調沖突,突出表演力度。所以明星都愿參演古裝劇。另一方面,為了爭取在電視臺播出,從排片中突出重圍,古裝劇又必須精益求精,否則沒有機會開拍。這樣古裝戲投資就越來越大,也更易吸引大明星做主演。”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后毛珺琳對《工人日報》記者說,不同于此前電影在宣發和資源投入上的絕對優勢,網絡平臺崛起后,電視劇在觀看時間、全民話題等方面造成的“浸入式體驗”,使得一線明星為保持“國民性”,不得不“重投電視劇的懷抱”。
高度雷同、低轉化率和創新度的流失,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三點成為 “大IP”光環褪去的主因。此前,雖然《孤芳不自賞》《錦繡未央》《擇天記》都取得相對亮眼的收視成績,但大IP、帥哥靚女、仙俠玄幻、濾鏡調色等“統一配置”帶來的同質化趨向,使得觀眾大呼審美疲勞。
當然,還有不少別具特色的歷史題材影視劇獲得好評。精準還原民國時代題材的《白鹿原》,帶動經典文學重回大眾視野。追溯部隊文工團青春回憶的《芳華》,懷舊一代人親歷的時光,大賺眼淚之余,也引發社會對時代精神的禮贊。
“制作資源的集約化,雖在此前使影視制作走了些彎路,但長期發展,必然發揮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應。”毛珺琳樂觀預期未來歷史題材影視劇發展還會更進一步。
觀眾需求和標準發生“裂變”
“當下,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并不真正等同于歷史。”《大軍師司馬懿》制作人、寧波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張曉東認為,此劇亮點正是將東漢末年至三國期間,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宏大的歷史片斷打破解構,以現代人思維把握基本事實,重新梳理脈絡,最終以適合影視表達的方式重塑。因此,為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提供了“新的范例和思路”。
隨著網絡平臺逐漸成為大眾觀影的主要方式,主流觀眾群體在年齡層次、審美需求等方面,與此前以電視為主要媒介的觀眾產生明顯差異。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網絡自制劇論壇上,愛奇藝副總裁陳瀟指出,網絡平臺觀眾“其實看的東西非常雜,他同時看美劇、英劇、泰劇、電視劇、網劇,所以他的審美具有裂變的特點。”
與上世紀《雍正王朝》《大明宮詞》等古裝劇熱播時,輿論爭鳴“史實”與“戲說”的話題不同,當下歷史題材影視劇中,創作者既不完全拘泥于歷史本身,觀眾對其評判也不再局限于“正劇”高于“戲說”,“真實”優于“演繹”。
“歷史劇呈現非正劇的特點,因為經過多年大眾娛樂洗禮的觀眾,早就不把看電視劇當作教化或者學習的途徑,關注的不是歷史書的影像重演,而是故事本身。”研究《網絡文藝的新實踐和新美學》科研項目時,毛珺琳觀察到,去年以來,歷史題材影視劇叫好又叫座的背后是,隨著電視劇觀眾代際變化,對于歷史題材認知發生改變。
在毛珺琳看來,由于網生代觀眾的觀影經驗是國際化的,因此,對中國影視劇的需求必然受到國外影視精品的影響。她以在歐美獲獎無數的電視劇《王冠》舉例說,“這部劇的賣點就是英國王室不為人知的故事,題材的選擇就是另辟蹊徑。”
類似國外,國內歷史題材影視劇制作也日益精良,“作品要回歸現實的社會心理,比如《那年花開月正圓》里最受觀眾喜歡的是‘寵妻狂人’吳聘,這相當程度體現了女性觀眾的群體需求。也就是說,歷史題材既能滿足觀眾的想象,使虛構合理化;還能借古喻今,討論一些當下的問題,所以大受歡迎。”毛珺琳總結說。
“一帶一路”歷史題材促發文化熱
“《大秦帝國之崛起》里,秦王秦人的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精神也對當下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提供了積極有益的歷史鏡鑒及文化價值。”談到歷史正劇強勢回歸,中國傳媒大學影視學院教授戴清評論道。
“影視劇理應成為文化傳播的先鋒,‘一帶一路’又為中國影視劇海外推廣提供了新的機遇。2017年出現的一批網臺聯播的新古裝歷史題材電視劇,兼顧題材類型和劇情等搭配,展現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其中濃厚的中國元素令海外觀眾耳目一新。”對于這兩年間涌現出的一批歷史題材影視劇,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孫婕認為,在國際文化傳播及傳統文化復興的共同需求下,歷史題材影視劇大受歡迎,這是強有力的文化信號。在“一帶一路”發展背景下,古裝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前景大有可為。
“目前海外觀眾看到的仍主要是CNN和BBC的故事,但他們對中國形象的渲染并不真實。”國家廣電總局國際司司長馬黎指出,“一定要把最優秀、最有價值的作品向國外推廣。”
“現在的歷史劇有很多新的拍攝方法,比如增加了大量現代生活倫理、將人物漫畫卡通化、賦予人物強烈的現代個性、增加了喜劇元素和黑色幽默等效果,這些元素都在構造出新的歷史文化,使得現代古裝題材影視劇不但能吸引國內觀眾,還能以此傳播出當下中國式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舊瓶裝新酒,對于打造‘中國故事熱’也會大有助益。”孫婕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