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族文化的內涵
李寧民 (天水市博物館)
伏羲氏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伏羲氏族文化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不斷積累和發展中,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大成,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文化體系。
伏羲氏族時期,大體經歷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到晚前期。這一時期的社會關系性質是由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并延伸了很長的一段時期。其社會生產是在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首領統帥下的氏族成員集體勞動生產形式。出現了初步的社會生產分工,創造發明了許多物質的、精神的成果。
伏羲氏族之所以形成了自己的氏族文化,創造了許多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其文化的核心是學習、創新、創造。
伏羲氏及其氏族適應當時的社會需求,即人的生存需求為社會第一需求,主動學習先人和其他氏族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東西,根據他們自身的生產和生活需要,進行改造、改進和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主要采取了兼容并蓄、自我創新發展的手段,而非戰爭掠奪的手段。也就是說,從中華文明產生時就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寬容、包容的優秀品德。
一、物質文明成就
結網罟,興漁獵。據史書記載,伏羲氏是漁獵工具的發明者。網罟的發明,使撒網捕魚成為可能,極大地改善了人們靠采集自然果實和集體圍獵而不敷食用的狀況。
豢育犧牲,發展牧業。伏羲氏教先民對獵獲之死獸因不易儲存而首先食用,對活獸進行豢養馴化,使之成為家畜,逐步開始了圈養牲畜。這是原始畜牧業的一大革命,也是對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大貢獻。這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原始畜牧業的開始。
作歷度,興農業。伏羲氏族通過長期勞動實踐,逐步對自然界的一些變化規律有了認識。特別是他們在進行農牧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發現,日出月落,月出日落的循環變化,氣候的變化,溫度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而這些變化著的物象對他們開展農牧業生產產生著重要影響。對于大自然這些不斷變化著的現象,早期他們是被動地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不斷地進行觀察思考,逐漸地掌握了這些變化的規律,逐步總結出了簡單的歷法。
鉆木取火,養蠶化布,建造屋廬,進化生活。人類從動物中分離出來后,隨著生產生活的實踐,逐漸對火有了新的認識;人類早期夏衣用樹葉遮體或裸體,冬衣用皮革御寒。伴隨原始鋤耕農業的興起,促進了紡織業的較快發展,麻布的出現,可以遮體御寒,既輕柔,又保暖,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步;從居住條件看,舊石器時期,原始先民為躲避猛獸吞噬和風寒暑熱雨淋等大自然災害的侵襲,一般都群居山林樹上或背風、向陽、臨水的天然洞穴之中。隨著原始鋤耕農業的形成,人們開始趨于半定居或定居生活。在聚落址內大量營建房舍或“因丘林掘穴而處”。屋舍建造的大發展與先民生活居室質量的逐步提高,使原始先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精神文明成就
創立龍文化,奠創中華傳統文化之根。伏羲帶領他的部族在東徙的過程中,通過兼并、吸納,融合了其他氏族、部落,學習其他部族先進的東西,也同時取代了其他部族圖騰崇拜,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精神信仰與圖騰崇拜物“龍”。
伏羲氏族圖騰演變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崇拜物“龍”圖騰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追求先進文化的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譜寫早期文明史的過程。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本質之所在。
創立八卦學說,肇啟華夏文明之源。伏羲創畫的先天八卦,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閃光點。
制瑟作樂,開中國音樂藝術之先河。從我國古代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琴、瑟、簫、塤等樂器都認為是太昊伏羲氏發明的,笙簧是其妹女媧發明的。“網罟歌”“立基歌”“扶來歌”“立本歌”“駕辯曲”等也都是太昊伏羲氏創作的最早的樂曲。
造書契,開中國文字之先河。文字發明之前,曾有一段“結繩而用”時代。伏羲氏“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在過去結繩記事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符號、圖畫記事。雖然這些符號、圖畫并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文字,但其已有書契之功用,與象形文字有著承啟關系,對以后表意文字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始制嫁娶,促進了人類自身進化的進程。伏羲氏之前的婚姻是母系氏族社會“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族內血緣雜婚生活。伏羲氏倡導“不媒不聘”的聘婚制,將人類婚姻制由族內血緣雜婚制改變到族外媒聘婚姻制,以至最后進化到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是人類婚姻生活史上的一大進步,為人類自身的繁衍進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伏羲氏族文化的內涵》原文發表于《甘肅日報》2013年3月12日。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