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明是儒家和合文化的源頭
安志宏
摘要:和諧社會是人類的永恒追求,其文化根基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伏羲時代。研究表明,伏羲八卦符號,是在“卦爻象”基礎上構筑的感性時空系統,這一時空系統具有“彌綸天地之道”的生命力。其“合天人、通物我”的“生生”之象,立足于“人于天地相參”, 以效法天地變化規律為準繩,推天道、明人事,奉天人同構為最高追求,成為中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文化,也成為中國儒家文化形成的總源頭。太極圖具有“中華和諧第一圖”的美學效果和現實社會價值。“和合”文化今天具有普世的價值觀,是世界先進文化的瑰寶!
關鍵詞:伏羲八卦符號 儒家文化 源頭 太極圖 和諧圖
和諧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伏羲時代。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社會,由于“和”的非現成性,意味著它只能作為高懸而有待遙期的存在境界,只有通過現實社會秩序的不斷調適,才能達到的一種終極理想境界。《周易》在“卦爻象”的基礎上構筑了感性的時空系統,而它的包容性則獲得“彌綸天地之道”的強大生命力。后世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宇宙理論體系。[1]關于《周易》的起源,古往今來的很多學者都認為是伏羲畫八卦,我認為并非空穴來風。乃是上古史影的源源折射和孑遺。因為符號(包括伏羲八卦符號)是在書寫語言,甚至有聲語言之前就出現了的,或者說符號是原始人憑想象構思成的意象或觀念載體,是不籍語言文字的啞口無言實體。[2]伏羲“觀物取象” 、“俯仰” 、“上下察也” 畫八卦的“象思維”方式,[3]是“合天人、通物我”的“生生”之象。是“生殖崇拜” 、“陰陽觀念” 和“天人合一”人文背景下的動態整體直觀,也是“天人相應”,天人(德)相一致,不違天意的天人和諧生態觀和人生觀。“俯仰”立足于“人于天地相參”,以效法天地變化規律為準繩,推天道、明人事,奉天人同構為最高追求,成為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文化和儒家文化產生形成的總源頭。
一、伏羲先天八卦(符號系統)是儒家文化的總源頭
(一)伏羲所創立的先天八卦方位圖(符號系統),反映了宇宙自然正反手螺旋式(正反相)運行規律,描述了天地人“合而為一”的宇宙系統和時空模式,對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具有重要影響。先天八卦是伏羲最為重要的文明貢獻,是中華先民理性思維和科學思想的結晶和高度智慧的標志,是中華民族認識自然、解釋宇宙、規范社會人倫的鑰匙,它既是一個解釋系統,也是一個操作系統。這一完整嚴密、陰陽變異、和合大同的辯證思想和邏輯方式,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明進程,因之《易》被稱作大道之源、中國哲學之源。先民認為,“天地萬物,皆為一體”。《易經·系辭》中有“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八卦系統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晨”、“日中”、“夜半”(天水三陽川有早陽寺、正陽寺和晚陽寺,為古代測日遺址)的日周期變化節律,又可以表示“晦”、“朔”、“弦”、“望”的月周期變化節律,還可以表示“春”、“夏”、“秋”、“冬”的年周期變化節律,也可以表示任何超年周期變化節律等等。可以說伏羲所創立的先天八卦是包羅萬象,“天人合一” 的宇宙觀和“動態的整體直觀”思維方式,是把人自身融于天地之中,將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體自己密切聯系在一起,有意識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聯想和體驗實現,對宇宙人生的感悟思維過程,其核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昔者圣人(伏羲)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4]“俯仰”是兼顧天地人三才,“四時”是兼顧自然的春夏秋冬,“四正”是兼顧四方的東南西北,“爻卦象”是兼顧陰陽平衡和時空系統,“八卦”是兼顧四面八方。
(二)伏羲先天八卦符號系統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和重要核心。陰(––)、陽(一)兩爻的抽象,是效法自然界雌雄(公母),追求平衡、和諧的過程,而非對抗(立)。占卜、算卦是憂患意識支配下,由不安以求安、趨吉避兇、追求吉祥和美好生活的心里活動,這種活動在天水新石器時代(伏羲時代)的考古中已證明。例如:天水傅家門原始祭祀遺址中發掘出的卜骨和陶器上的符號 “-”、“︱”、“=”、“s”和“∧”等五種符號,就是我國上古占卜、算卦的記錄和保存[5]。
方位是以人的身體為坐標的感知。身體坐標為“六”個方位,自然界也相應為“天(上)、地(下)、東、南、西、北”六方,原始八卦的三爻代表天地人,重卦的六爻表示六個方位。“方”的觀念發生在原始狩獵或原始農耕所需的方位識別和“觀象授時”。 狩獵和農耕均與時令(四季、四時)、方位和天象等密不可分,先民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領悟與時間一體的空間宇宙,促成先民對方位、天文知識的積累和掌握。[6]易經上所說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四,即指自然中客觀存在的四時(春夏秋冬),又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即“四正”。先民在四個方位的基礎上,更細地標出了“四隅”,即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個方位,即“四維”。古人又將“四維”又于 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個節氣聯系起來,這樣由四到六再到八定方位的過程,不僅更加精確了人類活動的空間方位,而且促成伏羲原始八卦的產生。
卦是配了空間方位和四時運行的卦圖。《易經》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卦對空間宇宙是很規范而有序的,天與地相對,天與地都是由對稱和諧的中央和四方構成。《系辭·上》“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所謂“往來不窮”既指春夏秋冬、晝夜變化無窮性。《系辭·上·傳》“變通配四時”。又稱“變通莫大乎四時”。又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古人認為伏羲是“和八風以畫八卦”,八風指“八方之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它以八方之物標示出了八方的方位,可見,卦與空間方位和四時之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八個方位配以“八節” ,它不僅兼顧了方方面面,而且與時令俱進,動態整體的“生生”之象躍然紙上。所以,“八卦”合以“陰陽”別開了天地萬物,開啟了元隱喻思維。 “八卦”并不是八種現象,而是“四面八方”的現象。
(三)伏羲八卦與天文密不可分。《管子·輕重戊》:“慮戲(伏羲)造六法,以迎陰陽;做九九之數,以合天道。”《周髀算經》:“伏羲作歷度。”《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春秋內事》云:“(伏羲)分陰陽之數,推列三光,建分八節,以爻應氣,凡二十四,消息禍福,以至吉兇。”這些后世先哲根據口傳史整理研究的成果,說明伏羲已通過“造六法”、“作九九之數”、“制歷度”、“建分八節”、在有意識地求得“元亨利貞”與“四時”,“六爻”與六個“方位”、“八卦”與“四方”“四維”的對應以及與天、人之間的和諧。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象系統具備了一種天然的優勢,歷代易學家對“周易與時間”做出各自的闡釋,很自然地促成了人們對“象思維”的吸納和體驗。如后世對《乾》卦的解釋是“終日乾乾,夕惕若”, 《謙》卦則進一步概括為“君子有終”,更顯“屈尊下求”的謙卑是永恒的和諧治國之道。《周易·乾·彖》表述更直接,“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太)和”。在先秦禮樂之教的理論總結中,樂的作用是“和”,《禮記·樂記》“樂者敦和”、“大樂與天地同和”, 樂的核心是和諧。天地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樂的教化作用就是讓人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怎樣相處,怎樣配合。《易傳》的宇宙論提出“樂者天地之和也”等等,這些“和”的思想與伏羲和諧理念一脈相承。
(四)伏羲八卦符號系統是中國思維模式和方法論體系的奠基性理論成果。伏羲以“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感知人類進化與包羅萬象的自然之間的關系,得出“人與天地相應”,“山與天空大地相連相通”的思想。《易傳》里多次提及“通”的思想,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又有“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等。通是類的超越,在這里,萬物、天地、神人、身心之間沒有隔膜,達到了“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的境界。伏羲的這種思想,是對天、地、人的唯物表達,它是我國最早的有關“天人”關系的思想。河姆渡五葉塊陶紋[7],以樹葉代替樹木,其用意在表現萬物生長的茂盛和自然的和諧,類似的紋飾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尊、朱封龍山文化的玉冠飾上都廣泛地存在著,這決非偶然。它一方面表現了先民對自然的崇拜,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要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朦朧意識。殷商時,商人作邑、建城都要占卜以定吉兇,祈求自然給予庇佑。卜辭曰:“丙辰卜,殼貞:帝佳其冬茲邑。貞:帝弗冬茲邑?貞:帝佳其冬茲邑?貞:帝弗冬茲邑”。[8]由卜辭可知商王為興建城邑而進行占卜,希求“冬茲邑”,說明殷人對自然環境的倚重。特別是后世道家、儒家等繼承和豐富了和諧思想,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倡導人和自然和睦相處,善待鳥、獸、草、木。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表現為對客觀規律的順從,貴柔守雌,自然無為。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荀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萬物皆一,萬物一齊”, 《國語·鄭語》“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還有常說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網開三面”、“里革斷罟”等等,都體現了中國人善待自然萬物的一脈相承性。先秦時,記錄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反對不破壞性的經濟活動的文獻不少,《孟子·告子上》、《管子·國準》、《呂氏春秋·義賞》、《文子·上禮》、《國語·周語下》和《詩》等均有大量記載,不再引述。漢代董仲舒“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文化。
中國人在思維過程中總是以一個內化的、整體化而又極富有超越性的視角看待問題,這是因為中國人眼中的時空總是內化在生命的存在過程中,無論我們從生命的哪一“時位”出發,都能直接體悟到那“原發創生之象”。易經將“天地人”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力圖探索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種不同質和不同形態的事物之間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并用這種規律以達到天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自身之間的和諧。這種“大和諧觀”正是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人類適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核心思想,它的源頭來自伏羲八卦。
二、伏羲陰陽八卦源于原始社會的生殖崇拜
伏羲的陰陽八卦源于原始社會生殖崇拜。[9]他綜合了時代流行的“生殖崇拜”現象,以“陰陽太極圖”、“八卦”的具體、形象而極富哲理的符號形式表示出來。以伏羲為代表的先哲最早有了男女意識,具體形象地類比抽象概括出“陰陽”,用 “一”和“––”兩個符號直觀形象地表示出來。 “––”和“––”的思維符號,在天水發掘出土的原始社會陶器、卜骨符號中有其充分的反映。[10]
陰陽是人類男女、動物公母和雌雄的高度提煉概括,這種原始文明是生殖崇拜現象在人腦中長期作用的結果。它完整地保存在黃河上游遍布的生殖崇拜巖畫里,甘肅景泰、祁連山,寧夏賀蘭山、內蒙古、新疆等地有大量生殖崇拜巖畫。4000多年前的馬家窯彩陶陶罐上面繪制著兩組對稱圖案,一組圓圈內有“卍”字符的鳥形,另一組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符號。“卍”字符身上繪有濃密的羽毛,居于圓形正中,恰如一只碩大的“太陽鳥”。將兩組圖案結合起來分析,太陽鳥符號代表“陽”,女性生殖器崇拜符號代表“陰”,它充分證明上古先民陰陽知識的豐富,也表明人類早期對生殖的崇拜。民間至今有以鳥暗喻男性生殖器的風俗,我認為它是上古民俗的孑遺。大量生殖崇拜巖畫以及馬家窯彩陶陶罐生殖器崇拜符號和現存民俗,不僅是原始生殖崇拜文化的寫照和保存,同時也證明生殖崇拜在原始社會的普遍性,正是普遍的生殖崇拜時尚,孕育出伏羲的“原始陰陽思想”,從而奠定了伏羲創立易學的思想基礎。
《春秋內事》載:“伏羲氏定天地,分陰陽。”《管子·輕重戊》:“慮戲(伏羲)造六法,以迎陰陽;做九九之數,以合天道。”可見,后世學人一般認為以伏羲為代表的先哲,最先提出了 “原始陰陽觀”,形成了“陰陽思維”,產生了“陰陽相克相生”的對立統一的思想,后人進而總結出“陽陰規律”。“陽陰規律”就是相互聯系的陰陽對立統一規律,伏羲用它解釋萬事萬物。“陰陽思想”和“象思維”,構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并對中國傳統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創立與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特征提供了先決條件。自伏羲而后,陰陽便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觀念,并滲透于一切事物之中。《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對立統一概念,而非西方(身心)二元論;陰陽不是人和自然界處在主客體的對立中,而是處在完全統一的整體結構中,二者具有同構性;陰陽也非西方把精神和物質、靈魂和肉體看成兩個實體,而是“身心合一”、“形神合一”的結構,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是完全統一的。即陰陽互根:陽在陰不息,陰在陽不離,也就就是人們常說的“陰陽和平,萬物蕃息”,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陰陽。只有陰陽調和方能萬物而生。春夏秋冬四季往復循環,任何時候都不會單獨存在,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不是孤立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沒有矛盾的解決就不會有事物的發展變化,這一矛盾對立統一的理論是中國唯物辨證法——“陰陽相克相生”的內涵。
三、太極圖是早期人類認識自然的理論成果,是天體運動變化規律的反映
(一)太極圖的形成與天文密不可分。人文始祖伏羲憑著對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敏銳感覺及自己的深思睿智,為了更直觀地表達他深邃的易思想,在天水邽山(今鳳凰山)和三陽川的卦臺山、早陽寺、正陽寺和晚陽寺(依據太陽在地球上的照射點,早、中、晚不間斷地輪流觀測、記錄),不計晨昏,通過長年累月測量記錄日影長度,依據其軌跡繪制出“陰陽太極圖”,[11]畫出先天八卦;依據環境,參照山川、河流、方位和“四時”畫出后天八卦,二者互為表里,描繪了整個宇宙組成的形式。不同的是先天八卦反映的是太陽及天時運轉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為人類揭示了宇宙運動的奧秘。而后天八卦方位代表的則是地球的地域環境和“四時”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天、地、山、水、人“五位一體”,調適協調,和諧發展。這些理念對中國生態環境學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相處等都起著至大的關鍵作用。大地灣人用多色的石子排出方陣與圖案,來記錄和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認知,對天人相互依存關系的認知,對天的敬畏與崇拜活動的規矩與范式,以及對四時節氣感知和氣候變化規律的認知與農耕中的應用等等。
“天地變化,圣人效之。”《禮記·祭義》:“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國語·周語上》:“陰陽分布,震雷出滯。”韋昭注:“陰陽分布,日夜同也。滯,蟄蟲也。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發聲。’”漢揚雄《太玄·攡》:“一晝一夜,陰陽分索。夜道極陰,晝道極陽。”《楚辭·九辯》:“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儷偕。”王逸注:“寒往暑來,難追逐也。”唐柳宗元《天說》:“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由此可知,陰陽、太極圖、《周易》是從古天文觀測中發現的。《后漢書·律歷志》:“夫五音生于陰陽,……天效以景(注:指日影),地效以響,即律也。陰陽和則景至(注:指冬至、夏至),律氣應則灰除。”可見,立竿測影之法與律歷、太極圖和易學的關系。
(二)太極圖是天體運動和自然四時變化的自然規律的形象表現形式,反映了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系和運轉的宇宙規律。伏羲用“太極圖”和簡單明確的示意符號,描繪出陽和陰的和諧狀態,將神秘的萬事萬物以智慧的思維表現出來,達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上究天紀,下極地理”之目的。太極的“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就是至于極限,無有相匹之意。太極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含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無。
“太極圖”反映了靜態和諧的最美好的時刻。事實上,隨著時空和天體的運行變化,事物中陰陽成分各不相同,后人用陽陰符號示意并歸屬分類成“四象”。 [12]這樣,一切復雜的矛盾的事物都能夠和諧統一起來。天人合一、宇宙萬物和諧一體互相聯系的思維模式。伏羲就這樣總結出來了。因此,伏羲有“人文之元”、“和諧之源”的美譽。
(三)“陰陽太極圖”雛型在伏羲故里天水考古和民俗上有大量證明。太極圖在天水考古上很普及,大地灣作為伏羲文明誕生的人文背景,出土的陶器盆上多件繪有兩組螺旋形線條互抱互纏,類似陰陽合抱的圖案。天水永清出土的一件六千五百年前雙龍古太極圖的彩陶壺(現藏于瑞典遠東博物館), [13]壺上繪畫兩組螺旋形線條上下互抱,中間繪有兩個相對的魚眼與現代流傳的太極圖案極其相似,距今6500年左右。另外,全國各地發現的女媧手持月亮,伏羲手持太陽的交尾圖,西到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哈和卓古墓群,東到中原廣大地區、山東半島,北到東北地區,南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都有大量的遺存。商代及西周青銅器上,亦契有雌雄雙龍相互纏繞之太極圖。據天水文史工作者竇建孝先生文物普查得到的資料表明,在長江上游西漢水流域的天水鎮一帶,發現戰國陶鼎上繪有太極圖案,它是我國發現較早的成型的太極圖。漢代太極圖在天水較為普遍,東漢隗囂割據天水時,在城北建的宮殿(隗囂宮),所有的瓦當上都繪有太極圖案,其目的是祈求平安、和諧和長久;北宋“秦州窯”燒制的“蛋青釉荷葉型藍寶石礦料青花八卦太極云洗(碗)”等等。可見,雙龍纏繞圖實際上就是華夏始祖“伏羲女媧交尾圖”的錐形。此外有人認為太極圖來源于符號(青海民和縣和樂都柳灣、遼寧翁牛特旗石棚山、廣東曲江石峽中層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都刻有符號),雙魚紋樣圖形(大地灣、半坡遺址出土人面魚紋彩陶盆),雙鳳紋樣圖形(新石器時代骨刻與陶繪、河姆渡文化中有這種紋飾),也有人聲稱太極圖來源于卦臺山下渭河(姬水)與葫蘆河(隴水)相匯后形成的“渦漩”。
“任何一個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內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并具有很深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地理根源”,[14]這也恰恰說明了太極圖的文化形式與天水客觀的自然環境,先秦及其以前文化發展狀況起伏多變的歷史發展都有著復雜的聯系;太極圖作為伏羲文明的重要符合,是天水地區重要的文化現象,它再次說明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當地社會心理的表現形式,直接影響歷史各個階段人們的生活狀態與精神面貌。例如:蘇蕙織錦回文圖這一文化現象在天水地域的出現,也深深地打上了八卦、太極的文化烙印;天水歷史上留傳至今的夾板舞,其中兩塊板也叫“陰陽板”,敲打的鼓也分為陰陽;山脈也分山之陰和山之陽;錢幣分陽面和陰面;廚師做的菜肴也有許多表現八卦、陰陽體裁的內容;近代工業興起后,天水火柴廠生產的火柴包裝盒,也飾以八卦、太極圖圖案;城鄉建筑布局、陽宅、陰宅、石墓門、門環、寺廟樹木栽植、雕刻繪畫、音樂舞蹈、雕漆、刺繡、剪紙,景點、寺廟、路邊、橋頭卦攤等等無不體現出伏羲文化的因子。可見,太極圖不僅在天水歷史悠久,而且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被物化和精神化后保留至今。
四、天人合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佳狀態
八卦系統中的主體思維是天人合一。它既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主體思維,也是實踐論意義上的主體思維。中國人的“和諧觀”是與人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緊密關聯的“生態觀”相一致的,說到底也主要是指陰陽兩個方面的平衡、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太極圖” 是和諧最完美的呈現形式。太極是指陰陽相合而成統一的形態,也就是近世所說的宇宙。 “天人合一”就是這個宇宙觀的一種表述。我們大一統的概念就是“天人合一”在國家統治上的應用,中華文化一向反對“天人對立”,倡導“奉天承運”,反對無止境地用功利主義態度片面地改造自然來適應人的需要,而主張人盡可能地適應自然。伏羲始創“先天易學”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樸素辯證思維。在后來《易傳》的太和思想中,倡導剛柔相濟、陰陽協調互補,陽剛與陰柔緊密連結,追求中和之美等。河圖是以和諧對稱而表現的數學結構模式。十個奇偶數按五方排列,由一至十,五奇五偶,生成有序,和諧協調。如太陽居一而連九,太陰居四而連六,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其和皆為十。陽極一、三、七、九之和為二十。陰極二、四、八、十之和也為二十。這十個數無論如何加減,皆對稱而和諧。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離合)、陰陽互根(依存)、陰陽消長(升降)和陰陽轉化(化生)四個方面。
一是陰陽同一。因為不論是陰還是陽,都是從太極轉化而來——即太極生兩儀,所以其“本”是相同的,都來源于太極,之所以陰陽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和特征,是因為其“用”不同而已;陰陽相互依存,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如果沒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產生,陰是陽存在的肯定,陽是對陰存在的肯定。陰陽之間缺一不可,亦不可偏廢,二者相對相合而存在。所謂“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類經圖翼》“ 陰根于陽,陽根于陰,陰陽相合,萬象乃生”。二是陰陽對立統一。二者相反相成,既是沖突的,又是互補的。三是陰陽和諧。《易經》“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則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莊子曰“陰陽聚則生,散則死”。《易傳》“男女媾精,萬物化醇”。 《禮記》“陰陽和而萬物得”。《禮記·郊特牲》:“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陰陽和而萬物得。”《禮記·祭義》:“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國語·周語上》:“陰陽分布,震雷出滯。”《楚辭·九辯》:“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儷偕。”《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宋高承《事物紀原·天地生植·陰陽》:“《春秋內事》曰:‘伏羲氏定天地,分陰陽。’”明歸有光《貞女論》:“陰陽配偶,天地之大義也”等等,它都強調了人、自然是一個完整、和諧的整體。即“和,故萬物不失”,“和,故百物皆化”。四是陰陽互相轉化。
(二)陰陽理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和之美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在幾千年的易學傳統中,薪火相傳,它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的一切學科,如中醫是形象地通過哲學的思辨去把握實體的,實踐上依賴純粹經驗,通過臨床觀察、運用陰陽五行理論,因此中醫理論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思辨性。中醫藥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作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今天仍然在為維護人民健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近年來中醫走出國門的重要原因。除此而外,中國的宗教、哲學、歷法、建筑、堪輿、書法、繪畫和美學等,無不是以陰陽和象思維理論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
易文化秉持的核心是“萬物皆負陰抱陽”。 “石祖”、“月窟”和“陶祖” 以及馬家窯彩陶陶罐上面繪制“太陽鳥”、女性生殖器崇拜符號等,是中國原始宇宙觀陰陽論的物化表現形式,更反映了原始先民們對陰陽認識的原始哲學觀念。例如:“二生三”是指天地相交,陰陽交合而產生生命(新事物)和事物發展的過程。生殖崇拜文化是人類及其它物種繁衍生息的原始文化,也是原始哲學在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濫觴。因此,伏羲被譽為春神。文字出現后,先哲將口傳了幾千年的人類童年史補記到了經典里,流傳下來。老子《道德經》中說:“道者萬物之奧”。孔子《易·系辭》中說:“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莊子·天下篇》所謂“易者道陰陽”,“萬物皆負陰抱陽”。帛書《周易》言“易者,合天人之道”等。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伏羲太極圖陰陽二魚互抱形態已經普遍地反映在當時人的著述中和能夠保存下來的繪畫實物中。
易文化后世廣泛地運用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主張“人和”理念,追求“大同”社會。在人格修養上提倡寬厚處世,注重和諧的人際關系。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這些都是人們追求人際和諧,建立大同社會的理想,是和諧思想的豐富和發展。和諧思想表現在身心關系上,老子也主張人之形體與精神的“合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是說,具有和諧的人格,就能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孔子主張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但又強調“欲而不貪”,人們在追求欲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則,保持平衡謙和的心態,不能貪得無厭,不能把物質利益作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見利忘義。
(三)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和諧觀,其源頭就是伏羲文明。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是一個緊密聯系著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從來沒有明顯的界限。中華和諧文化一脈相承,川流不息。中華文化不僅主張同類事物之間和諧,更難能可貴的是異中求同主動追求和諧的精神。例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它是指不同事物和諧、融合才能產生、發展萬物;“夫五音生于陰陽,……天效以景,地效以響,即律也。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和六律”才有悅耳動聽的音樂,“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個音符,同一個味道,便不成曲調和佳肴。倡導和諧太極文化是我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太極圖是我國最早用直觀的圖象表現和諧的最完美的形式,陽和陰和諧共處,內涵豐富,奇妙無比,意義非同一般。面對當前矛盾凸顯的世界局面,我們提出振興中華傳統文化,尋求的并非中華文化的一枝獨秀,而是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倡導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共生”理念。在一個多元交響樂里,中華文化作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個聲部,參與其中,共同解決世界今天面臨的許多難題,開創一種新的精神世界。那么,應該用什么文化面對世界,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我想就要向世界貢獻新的思想,能夠同他人一起解決人類共同的難題。“天人合一”、 “包容和諧” 和“多元共生”等思維模式既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更是今天提倡建設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的新話題。[15]生態理性是人類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諧社會是全人類的共同期盼。重振幾千年的和諧思維和生態智慧,古為今用,是現代意義上的“替天行道”,即替大自然行道,替全人類行道。從這種意義上講,伏羲“太極圖”的和諧理念無論從歷史、科學、藝術和審美角度,或從建設生態文明、和諧社會的角度看,都體現了“中華和諧第一圖”的美學效果和現實社會價值。
五、結論
(一)任何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出現,與當時人的認識水平息息相關,更與當時人文歷史背景有關,因為它是任何新思想和新事物產生社會條件。伏羲通過長年測量日影依據其軌跡繪制出“陰陽太極圖”,“仰則觀象于天”, 畫出先天八卦;“俯則觀法于地”畫出后天八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二者互為表里,描繪了整個宇宙組成的形式。不同的是先天八卦反映的是太陽及天時運轉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為人類揭示了宇宙運動的奧秘。而后天八卦方位代表的則是地球的地域環境和“四時”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可見,“和諧”思想從生活實踐中來,“陰陽太極圖”揭示的是宇宙科學奧秘,反映的是太陽及天時運轉對地球和人類及動物界等的影響。所以伏羲“八卦”、“陰陽太極圖”有“通神明之德”和“類萬物之情”的美譽。
(二)“聯想、對比”思維是原始社會的主要思維形式。面對復雜的自然和無垠的宇宙,伏羲等先哲從自然界的普遍現象中,對比聯想概括出規律,完成了他偉大的創舉——陰陽、太極和八卦。先民以八卦定方位的作法開了元隱喻思維。從這種意義上說,伏羲的“八卦” “太極”,對人類的思維科學的發展大大推進了一步。
(三)“天人合一”是人類追求社會和諧的文化基因。宇宙是一個萬物一體的大系統,由于整體內各局部的相互關聯,使大自然表現出了極強的規律性;而不是零散和靜態的,整體和動態是易學的思維特征。整體動態意識最初源于巫術時代(原始社會)先民流變無常的世界觀,因此筮算要以“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的卦象以擬天地人事之變。觀變以知通,知通而達于吉兇之理,這也就是易學為什么能夠預測吉兇的奧秘。“萬物皆備于我”。宇宙是和諧的,人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環境)應相協調、和諧相處。“象思維”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界萬物形成生命的契合,構成了一個天地人一體的整體之象。“整體直觀思維”是主體性的人和與人相對峙的自然(天)之生命契合的關系(天人合一< 合德>)。伏羲太極、八卦文化的核心是對天、地、人系統的獨立與統一的探索。它以象和數為內在特征,以符號的排列與組合形成完整的邏輯思維系統。太極、八卦系統最關注的是人類生命現象,它把人與自然界統一起來,從中尋求生命的意義和規律。在太極、八卦的整體結構中,自然界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有序過程,人是這一過程中的生命主體。人與自然界是雙向交流和互感的兩個系統,既相互獨立又和諧統一,重視人類生命活動的實踐意義和社會意義,這就實現了人的主體性,表現出主體思維的特征。太極、八卦系統中的主體思維,不僅僅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主體思維,更是一種主體實踐思維。“象思維”中那種“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齊一”的浩大境界,體現了中國人海納百川的思維氣度。
(四)中華民族易文化是整體超越性思維模式,與西方哲學思維模式有重大差異。自然和人不是處在主客體的分離對立中,而是處在完全統一的整體結構中,二者具有同構性;從宇宙觀的角度看,也非西方身心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把精神和物質看成兩個實體,而是形神合一的結構,精神和物質是完全統一的。這是因為伏羲所說的陰陽都是從太極轉化而來,即太極生兩儀,因為其“本”是相同的,都來源于太極。后來老子的“道”,是指天地運行規律,文王、周公和孔子的“德”,是先哲對天地及其規律的認識、利用所得。以宇宙的角度看人類,人類只有放下獨尊的心態,才能適應自然,自覺承擔保護生存環境的責任,在有序中得以持續發展。天人合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佳狀態。天,指日月星辰和地球及其規律性的運行狀態,人類只有尊重這種規律,才能和自然和諧相處。生活在天地之間的人,在認識天地系統后,才能充分利用天地運行特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利用它們豐富的資源,創造人類所需的財富,達到興旺百業之目的。
(五)“和諧思想”是伏羲時代人文生態環境下人與自然關系認識進化的產物,它濫觴于“陰陽”、“ 太極”和“八卦”。經過歷代先賢論述補充,逐漸形成中華民族的和諧(和合)文化。后世的“卦氣說”和“八宮說”是對天人之學的繼承、發展。追求天人合一,天人有序而和合,人生有序而和諧,是以天地人三才構建之道為核心的易學的永恒主題。易文化是在運動、變化中追求和諧的過程,人與天地參。六十四卦、占卜是憂患意識支配下而求安、期盼吉祥達到和諧的心理活動,它使易學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價值訴求得以彰顯。中華文化是源源不斷、生生不息、與時俱進,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文化。開放的中國,面對世界的根本文化態度應是對自己的文化自覺而且熱愛。和諧社會是古今人類憧憬的美好愿望,和合文化今天成為普世的價值觀,為世界先進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世界人民的文化厚禮。
參考文獻:
[1][3][6][11][12] 參見拙文《伏羲“觀物取象”與天水“卦臺山”》,《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天水“卦臺山”與伏羲易學文化——從人文地理學和民俗學視角的探討》,《周易研究》,2011年,第4期。
[2] 維柯。新科學,[M].第215頁。
[4]《說卦傳》。
[5]《甘肅武山傅家門史前文化遺址發現簡報》,《考古》1995年第4期
[7]《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期發掘的主要收獲》,《文物》1980年第5期。
[8]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2年。
[9] 參見拙文《“原始生殖崇拜”與伏羲易思想形成的關系》,《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10] 參見拙文《我國卜卦起源于天水新探》,《易苑》,2008年,創刊號。
[13] 現藏于瑞典遠東博物館。
[14] 王恩涌等編著《人文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3頁。
[15] 和諧主要包涵下列幾層意思:a、人與自然的和諧;b、人自身的和諧;c、人與人之間的和諧;d、人與社會的和諧等。
作者:安志宏、天水市政協副主席,天水周易學會會長,研究員,《易源》主編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