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伏羲 > 正文

    天水皮影女藝人金小蘭的堅守與傳承

     

    女皮影藝人金小蘭

      □記者 洪波 郭琦

      皮影戲,又叫“影子戲”,是一種用牛皮或驢皮等刻成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作為遍布西北地區的傳統民間藝術,在我市的秦安縣境內,幾乎70%以上的村莊每年都要演一二次皮影戲。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秦安境內的皮影戲班就有23個,興盛時則達到42個之多,這些皮影戲班常年走村串巷,為偏遠山村的群眾送去歡樂和笑聲。

      現如今,皮影戲昔日的輝煌雖已不再,但依舊有不少皮影藝人活躍鄉間堅守著這門技藝,這其中更不乏女皮影藝人的身影。

      初冬時節,記者來到了秦安縣興豐鎮朱李村,正趕上牛氏祥和皮影戲班為群眾表演皮影戲。村頭搭起的戲臺前站滿了看戲的村民,盡管天氣有些寒冷,但村民們依舊一個個眼睛盯著戲臺,看得津津有味,每聽到精彩之處,人群中還不時發出喝彩聲。

      此時,戲臺幕布后挑線子的金小蘭早已進入角色,只見她端坐前臺,一雙手靈巧地操持著影人。3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她和其他幾位皮影藝人和著曲調,亮開喉嚨高聲吟唱,直到唱完計劃好的幾出影戲。

      “過去在咱甘肅這一帶,小孩子學戲的并不多,女孩子學戲且唱皮影戲的就更少了,我是因為受父親的影響,所以很早就對唱皮影戲產生了濃厚興趣。”演出結束后,48歲的金小蘭作為牛氏祥和皮影戲班的一名女藝人,給記者講起了她的從藝經歷。

      金小蘭從小就與皮影戲結緣,其父早年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偶戲藝人,對于“影子腔”他也十分在行。從十二三歲起,金小蘭便跟著父親開始學唱木偶戲和影子戲。每逢父親演出,她就站在后臺入迷地聽,慢慢跟著學,久而久之便掌握了皮影戲技藝。

      “我至今記得,12歲那年第一次跟著父親坐火車去甘谷唱戲,唱了整整40多天,我掙了兩元錢。因為是第一次領到這么多錢,當時激動的我竟不知道怎么花,在返程的火車上,我就緊緊攥著那兩元錢一路到家,最后攥的手心全是汗,錢都軟趴趴的了。”金小蘭說,在其父輩那一代皮影戲都是由男的來唱,從未見過有女的。所幸到她學唱戲那會兒,已經開始有女藝人唱皮影戲了,因此自己才得以學會這門技藝。不過即便如此,在很多場合作為一名女皮影藝人,遇到演出缺人手讓她頂替時,金小蘭也只能躲在臺后唱一下。

      婚后,金小蘭雖然一度再沒唱過皮影戲,但心里卻像被操縱影人的線始終牽著一樣,一直沒能割舍得下。直到小兒子出生以后,女皮影藝人開始被人們所接受,當有人叫她去唱皮影戲時,金小蘭便義無反顧地將兩歲的小兒子用布兜兜在胸前,開始重操舊業。

      近十多年來,隨著皮影戲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社會環境轉變,在皮影藝術瀕臨失傳,不少有價值的口授劇本面臨流失,許多技藝高超的老藝人相繼去世,年輕藝人青黃不接的情況下,身為女皮影藝人的金小蘭也從幕后走到臺前,正式挑線子唱戲,擔當主角。

      金小蘭告訴記者,皮影戲里多半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神話故事,以往口口相傳下來的影子腔,與當下流行的新秦腔相比則具有古樸的味道。自從父親去世后,影子腔的曲調漸漸在金小蘭腦海中變得模糊起來,憑著記憶中父親的親口傳授,加上平日里通過磁帶和電視模仿學習,她開始嘗試一些改良過的時興唱法,得到了戲班同行們的好評與認可。

      談及將來,雖說現如今靠唱皮影戲難以謀生,但金小蘭覺得,自從12歲開始學藝至今,唱皮影戲已成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會繼續堅持唱下去。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