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山,瑤族人劉敘勇和同伴們在絕壁上尋找野生石斛。
舌尖上的《本草中華》 味濃情更濃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郭艷麗
提起中草藥,你會想起什么?是藥罐里干枯萎縮的根莖,保溫杯中皺巴褪色的枸杞,還是記憶中那難以下咽的苦澀?
近日,一部豆瓣評分8.9分、口碑“炸裂”的紀錄片——《本草中華》顛覆了網友對中藥的傳統印象。“心里暖暖的”“太美了,每一幀都可以當屏保”“好好吃的樣子”……
《本草中華》由首部中藥題材紀錄片《本草中國》的原班人馬打造。總導演孫虹帶著一支由85后組成的年輕團隊,用近兩年時間,穿越全國30多個省級行政區,用鏡頭記錄與人們息息相關的本草故事,“躬行大地,翻山越嶺,只為遇見療愈生命的中國智慧”。
帶有煙火氣的本草
總導演孫虹介紹,“《說文解字》中,本是根,本草即草木之根。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除草部、木部外,還分莖、實、蟲類等,是個廣義的概念,本草普遍代指中藥。”
說起中藥,眾人都以為苦,而事實上,中藥酸、苦、甘、辛、咸,五味俱全,滋補五臟的同時,也刺激著舌尖的味蕾。孫虹說,《本草中華》雖然說的是中藥,但它不苦澀、不拒人千里之外,相反,它很生活化,溫暖、有煙火氣,能夠和人們的情感相溝通。
蘭州百合口感發甜,乃藥食同源的典范。入油煎炸,綻放如菊;研磨成粉,輔之糯米紫薯,化身百合糕;混合蛋、奶、醪糟,是為“百合羹”。片中各種本草輪番以美味的姿態亮相,引人垂涎,網友因此而將其稱為“舌尖上的《本草中華》”。
早年經常把百合銷往北京的老支書張宗忠,這些年一直忙著村里的事兒,相濡以沫的老伴兒扛起家里重擔,挑水推磨,帶大孩子。如今,老支書退休了,與老伴兒“執手相看”,已是暮年。老伴兒關節風濕又嚴重了,張宗忠明白,該是自己“撐起這個家”的時候了。他獨自一人坐在老伴兒曾經勞作過的百合花田邊,百感交集。回家后,他親自下廚,將百合清蒸后夾給老伴兒,滿足地看著她享用,演繹著“百年好合”。
肉桂,其味辛,甘。除了藥用,也可作為食材,它既是一款重要的中式火鍋底料,也能華麗變身為西點里風味獨特的肉桂卷。
廣西平南,蒙家老宅門前的肉桂樹,香味飄得很遠。“那棵樹80多歲了,是我阿公種下的。”老樹要枯死了,蒙石堅的老母親把從老樹上取下的肉桂皮小心翼翼放進巴掌大的香囊里,想要留住美好的念想和時光。“草本境界,亦是人生修為。”孫虹說,本草恰似人生,五味雜陳。
從年輕人的視角出發傳播傳統文化
《本草中華》開拍之初,孫虹也曾感到難以駕馭:5000年的中醫藥文化“沒法做到大而全的展示”,但又不想把片子做得功能化,“我們希望把一些有意思的本草帶給更多觀眾,尤其是同齡的年輕人”。
“對中藥有什么印象?”孫虹把問題拋給團隊中的年輕人。“武俠小說中,如果武林高手生命垂危,總有中藥及時拯救性命,很神奇啊。”貌似玩笑的一個回答讓大家忍俊不禁。但回頭細想,這確實是年輕人的一個好奇點。順著這個思路,大家“腦洞大開”,聯想到金庸武俠小說中具有傳奇色彩的“黑玉斷續膏”。最終,在千年古剎河南少林寺中,被譽為“黑玉斷續膏”的少林黑膏藥進入了鏡頭。
熬膏的一個關鍵步驟是下丹,這里說的丹其實是一種鉛的氧化物,當油與丹在高溫下相遇,能使油聚合,增稠至膏狀。而在現代人看來,這其中包含了聚合、脫水、皂化三大反應。看起來很神秘的膏藥,制作過程卻體現了中國古代化學。
世人皆知“天下武功出少林”,然而,少林文化的精髓是“禪、武、醫”三位一體,少林禪醫,常被人忽略。片中少林藥局熬膏主理釋延琳說:“藥是可以給人帶來快樂的。”繁體字“藥”,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樂。“用草木去除病痛,給人帶來快樂。這是他們理解的禪醫的一部分。”孫虹說。
“這片子太走心了”“長知識”“治愈且淚目”……片子播出后,在網上俘獲了眾多年輕觀眾的芳心。截至目前,#本草中華#微博話題閱讀數已超過400萬。
在孫虹看來,“高顏值、知識點、治愈系”,是此片受到年輕人鐘愛的關鍵所在。“片中春種秋收,以二十四節氣來計時的生活,是城市中快節奏高壓力的年輕人心之所往。”
故事化表達傳遞溫暖情感
蟲草,無疑是最神秘的中藥之一。《本草綱目拾遺》云:“夏為草,冬為蟲。”其生長成型需要經歷一年的光陰。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6月依然是冰雪覆蓋,寒風刺骨。藏族少年江才平措匍匐在地,挖掘到了跨越動植物兩界的傳奇中藥冬蟲夏草。晚上,暖暖的火盆邊,平措將蟲草喂給患風寒的爺爺。
內蒙古阿拉善盟的烏蘭布和沙漠,風卷沙起,浩渺無際。牧民吉日格勒和妻子冬花,步履艱難地行至沙漠深處,在一簇簇梭梭樹根下尋覓。一根外形如蛇、1.5米長的“沙漠人參”肉蓯蓉,成為他們此行最大的收獲。第二天一早,冬花穿越沙漠,將蓯蓉羊肉粥送給在學校備考的兒子。
孫虹說:“每一種本草都有它的故事,我們希望用心去講好每一個故事,通過故事傳遞情感。”
片中,王把頭采完人參后,將參籽埋進土壤,這其實是老輩人傳下來的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平措挖走蟲草將草皮填平;海參捕撈者將5年以下的海參送回海中……“其中包含了人們對于大自然的理解和敬畏:人與本草共同繁衍生息,互相給予和回饋。”孫虹說,“不放絕山”,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方可持續,這也是人們的生存智慧。
而在片中,最讓孫虹感動的,還是枸杞的故事。
寧夏中寧,杞農張維忠的父親張佐漢曾被人稱為“枸杞神”。抗戰時期,因銷路不通,枸杞價格持續走低,沒人愿意種。張佐漢為了把新發現的大麻葉枸杞品種保存下來,堅持種植,當時被很多人稱為“傻子”。張維忠本有機會走別的路,但他卻依然選擇當一名杞農。因為擔心冷冰冰的機器會傷到枸杞,多年來,他仍堅持手工分篩,也被人叫“傻子”。
在當地新建的枸杞博物館中,一塊小小的展板上記錄著張維忠和他父親的事跡。有人問,如果人們把你們忘記了怎么辦?他很坦然地說:“農民嘛,忘記就忘記了吧。”
站在父親的墳墓前,張維忠泣不成聲。同行的攝制組人員無不為之動容,“這句話,不虛不空,真摯而淳樸。兩代人用一輩子時間扎扎實實在做同一件事。”
孫虹說,回頭再看那漫山遍野紅艷艷的枸杞,“它已經不只是一味本草了,還承載了父子之間深沉的情感。”
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同樣打動了屏幕前的網友。“敬意請收下”“莫名被扎到心”“感謝先輩”……“鍵盤俠”指尖飛快地在屏幕上發出彈幕。
走心拍攝呈現視覺盛宴
“明明是講中藥,卻愣是拍出了風光片、野外探索片、功夫片的三重感覺。”有網友評價。
冬蟲夏草長在氧氣稀薄的藏北高原,鐵皮石斛生于濕滑的絕壁之間,而海參則匿于海底的巖礁之下……追隨本草的生長環境,攝制組一路采擷每個地方的獨特風貌。“用航拍的手段呈現最美的中國,大自然的美呈現出了具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本草中華》執行導演許貞說。
在四川自貢,竹林幽靜處,養蛇人郝彥賓和妻子蘭秀英用棍子在草叢中敲打著草葉前行。一條受驚的烏梢蛇閃電般從草叢中疾速游走,郝彥賓夫婦幾乎沒來得及做出反應,有著“一溜黑”之稱的烏梢蛇早已溜之大吉。再次狹路相逢,蘭秀英飛身過去,瞬間出手,將扭動的蛇身死死攥在手中,烏梢蛇狂舞掙扎,蘭秀英兩手快速翻轉著,將蛇身纏繞,納入袋中,驚險刺激猶如觀野外探索大片。
對于武俠迷們來說,巴豆是如雷貫耳的江湖瀉藥,但它其實比傳說中更為毒烈剛猛,皮膚若是沾上,甚至會引起灼傷、過敏、起泡,而炮制巴豆霜,偏偏需要堅硬的巴豆殼“自爆”后才能取其種仁。片中,在38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的烈日炙烤下,小小的巴豆殼似乎被一股由內而外的巨大力量驟然沖擊,瞬間炸裂,果殼四濺……驚心動魄的一幕被高速攝像機不動聲色地捕捉下來。“肉眼很難發現這個過程,還原得很精準!”江蘇省南京市67歲的中藥師楊錫倉看到“功夫片既視感”的回放,感到很震撼。
鏡頭中的本草是唯美的,而大自然中的本草更是鮮活而有生命力的。
霍山石斛是鐵皮石斛中的上品,被譽為“九大仙草”之首,是一味名貴中藥。由于對自然生態要求極其嚴苛,野生霍山石斛的年產量已不足1公斤。而在湖南省邵陽市崀山,人工培育鐵皮石斛的瑤族人劉敘勇和同伴們,將繩索的一端固定于150米高的山上,另一端則系在腰間,凌空于幾乎垂直的懸崖上,在隱秘的巖石之下,尋找稀有的野生石斛,希望以其花授粉,培育出更接近野生品質的石斛。
加工后的石斛,形同螺旋狀的枯草,被稱為楓斗。在沸水中翻滾后,清香的湯水將被人用來滋養身體。漢代《名醫別錄》記載,石斛能補五臟虛勞,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
然而,少有人見過它在大自然中美艷動人的樣子:傲然挺立于陡峭的絕壁之間,色澤靚麗,姿態優雅,石斛花開,滿谷飄香。
“我們見到中藥的時候,已經是本草生命的最后階段了。”孫虹突然有些感動,一些生命的消逝其實是為了另一些生命的延續。如同走到生命盡頭,將溫潤辛香留在人間的肉桂樹,亦如那一顆顆紅艷艷、呈紡錘形的枸杞,在保溫杯中逐漸褪色的同時將精華轉移,療愈生命,流轉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