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娛評 > 正文

    “主旋律”電影如何既叫好又賣座?多樣式寓教于樂

     紅色經典再解讀之啟示

      “主旋律”電影如何既叫好又賣座?

    反思

      □祁 海

    思路開放 多樣式寓教于樂

    “弘揚主旋律,堅持多樣化”,是指文藝作品可借助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體現積極健康的主流意識形態(如歌頌愛國愛民精神,英雄主義精神,推崇真善美),被廣大群眾接受。任何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主旋律作品,許多好看的外國商業大片也是該國的主旋律電影。但有一段時間,部分國產“主旋律電影”因不好看而遭市場冷落。“主旋律”與“多樣化”是不是無法調和的矛盾?

    研究中國電影發展史,發現1949年建國初期拍攝的主旋律電影,不需要政府發強制包場的紅頭文件,也深受大眾歡迎,上座率很高。當時,群眾政治熱情高,國產片尚未面臨多種文化娛樂業和進口大片的競爭,這都是主旋律電影能賣座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主要的因素。

    建國初期賣座的主旋律電影有一些共性規律:多數不是嚴肅正劇,而是采用各種類型片樣式或“跨類型”樣式作為載體,創作思路開放,藝術手段豐富,商業賣點鮮明,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如《南征北戰》《董存瑞》《上甘嶺》《紅日》《英雄兒女》,是主旋律內容與戰爭片樣式相結合,其火爆壯觀的戰爭氣勢頗具視聽沖擊力,但并非只會堆砌大場面,還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永不服輸的“犟虎子”董存瑞,粗中有細的連長張忠發、石東根,多才多藝的文工團員王芳,孤身戰群魔的士兵王成……這些戰爭大片節奏有張有弛,設計了許多諧趣的生活細節,還加插了優美動聽的電影插曲,如《我的祖國》《誰不說俺家鄉好》《英雄贊歌》,都成為當時的流行歌曲,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英雄兒女》借助劇中的文工團生活,引進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曲藝說唱。

    有一批國產片是主旋律內容與驚險片樣式相結合,驚險賣點也各不相同。《智取華山》是風光驚險片,描寫解放軍突擊隊既要攀越險峰,又要對敵作戰,構成雙重懸念。《鐵道游擊隊》是動作驚險片,借鑒武俠片表現手段,游擊隊員有鮮見“絕活”——扒飛車。《渡江偵察記》《英雄虎膽》是情節驚險片,李連長率領一隊各懷絕技的偵察兵深入敵后,偵察科長曾泰冒名頂替打進土匪窩,與兇狠狡詐的對手斗智斗勇。《英雄虎膽》描寫漂亮女特務阿蘭小姐愛上我軍偵察英雄曾泰,在當時是大膽闖禁區。

    歌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風尚的《李雙雙》《今天我休息》《滿意不滿意》《哥倆好》是主旋律內容與喜劇樣式相結合,有幽默輕喜劇,有漫畫式鬧劇。反映現代軍營生活的《哥倆好》,其趣味性還在于引進了當時的高新科技成果——二次曝光的攝影“換頭術”,讓一名演員扮演一對孿生兄弟,令觀眾嘖嘖稱奇。

    什錦拼盤

    美感兼具趣味性

    當年還有一批主旋律電影采用多種類型片娛樂元素巧妙雜交的“什錦拼盤”戰術。歌頌云南農村新生活的喜劇片《五朵金花》和描寫新疆軍民殲滅暗藏匪特的驚險片《冰山上的來客》,均與愛情片、音樂片、風光片、民俗片嫁接。抗戰題材電影《平原游擊隊》《地雷戰》注入幽默的喜劇元素,抗日戰士與敵酋較量,主要是戲弄式的智斗,地道戰神出鬼沒、地雷陣防不勝防,連孩童都可以施巧計讓偷地雷的鬼子工兵專家沾兩手臭屎,這都讓觀眾笑聲不斷。

    歌頌紅軍英烈的《紅色娘子軍》并非類型片,但也很講究可看性。古代戲劇家李漁曰:“傳奇傳奇,非奇不傳”。《紅色娘子軍》借鑒這一手法,描寫海南島有一支奇特的紅軍部隊——百名青春女兵組成的娘子軍連,但也有一位挺帥的男黨代表,萬紅叢中一點綠。影片展示美麗的熱帶風光,南國女兵可穿露腿短軍褲的健美體形,在我軍部隊中獨一無二。抒情的多聲部女聲合唱《五指山上紅旗飄》,富有柔美的瓊劇和黎族風味,突破了當時電影插曲只有獨唱、混聲大合唱的單一模式。以上構思,比起在當時那些土氣過重的北方農村戰斗片,顯得清新別致,使這部表現艱苦歲月的電影充滿美感和趣味性。

    上述主旋律電影實行開放兼容方針,不論是哪種風格、流派、樣式的表現手法,都可以拿過來用,不受“風格統一”的局限,收到“1+1>2”之效。

    與之對比,今天的一些所謂的“主旋律”電影不賣座,癥結何在?不言而喻。

    繼承傳統

    重市場大膽出新

    建國初期并非市場經濟時代,又屢受“左”風干擾,電影藝術家為什么會自覺地重視市場呢?這與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以及藝術家的出身經歷有很大關系。

    建國初期的電影藝術家,一部分原是解放前大城市的電影編導、演員,他們拍進步電影不會得到政府資助,須在市場競爭中戰勝好萊塢大片等強勁對手方能生存,因而養成重視市場的職業習慣。另一部分電影藝術家原是解放區文工團的編導、演員,在解放前未拍過電影,但他們多年來編演舞臺節目,多才多藝,頗懂劇場效果,養成重視觀眾心理的職業習慣。

    當時的社會有受“左”影響的一面,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如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批評個人名利思想。建國十七年,全國性的電影評獎只舉辦過三次。因此,專為獲獎拍片的人極少,大家都以拍出群眾喜愛的電影為榮。

    幾十年過后,新一代電影人的出身經歷以及他們面對的社會環境,與老前輩就大不相同,其價值觀念和創作觀念,不可能完全復制。但老一輩藝術家心系大眾的精神境界、大膽創新的思維方式、多才多藝的扎實功底,值得后人學習。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新一代電影藝術家繼承了前輩的光榮傳統,善于借鑒類型片樣式或“跨類型”樣式拍攝主旋律電影。如歌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紅河谷》和歌頌國際主義精神的《黃河絕戀》,博采戰爭片、驚險片、青春片、愛情片、風光片之長;描寫我軍剿匪的《智取威虎山》博采諜戰片、動作片、槍戰片之長:再現兩大起義的《建軍大業》博采史詩片、動作片、槍戰片之長,歌頌人民衛士的《湄公河大案》《戰狼2》《紅海行動》,博采警匪片、現代軍事動作片之長,這些主旋律電影在市場上也大獲全勝!

      兩個效益雙豐收的銀幕新作,雖然目前為數不多,但畢竟讓人看到了中國主流電影可重占市場的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