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幸福天水 > 正文

    天水籍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先生逝世 享年75歲(天之水網(wǎng))

    深切哀悼!2018年3月31日下午3時左右,天水籍中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75歲!

    X0$6IW_F[RZV3EJE`]6Q_8H

     

    雷達原名雷達學,1943年生于甘肅天水,1965年畢業(yè)于蘭州大學,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部主任。現(xiàn)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委員、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兼任蘭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著有論文集《民族靈魂的重鑄》《思潮與文體》《重建文學的審美精神》等十五部、散文集《縮略時代》《雷達散文》《皋蘭夜語》《黃河遠上》等多部。曾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yōu)秀作家貢獻獎”。

    ]$1NT]IU9DM(_W_GT]EM3C7

     

    雷達是一位貫穿新時期文學四十年的當代重要批評家,也是一個敢于直面創(chuàng)作癥候、善于辨析審美變化的觀察者。作為新時期文學的見證者、研究者,雷達最早發(fā)現(xiàn)并評述了“新寫實”,為“現(xiàn)實主義沖擊波”命名,提出了“民族靈魂的發(fā)現(xiàn)與重鑄”。

    此前,雷達的評論集《雷達觀潮》剛剛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以理性的激情和靈動的感悟解讀當代文學、解讀當代思潮,堪稱“一份當代中國文學四十年的精神檔案”。

    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為該書作序并評價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批評家分了兩種,一種是學院的或學術的,另一種是現(xiàn)場的或實踐的。個中分殊一言難盡。但若說到后一種,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雷達。”

    李敬澤認為:“雷達屬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披堅執(zhí)銳、為新時期文學復蘇做出重要貢獻的批評家,但他又是那一批評論家中最年輕的,所以,他同時又屬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不斷推動文學發(fā)展的那批批評家。除了雷達,我們很難找到一位批評家,他的批評生涯幾乎貫穿了中國新時期文學從20世紀70年代末直到現(xiàn)在的發(fā)展歷程。而且在這三十多年來,雷達始終是處在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前沿,始終引領新時期文學批評、文學思想、文學觀念的發(fā)展,始終處于中國文學漩渦之中心的位置。”  

     

    QQC}GUN29M5199DY9VFCQJS

     

    雷達還鄉(xiāng)記

    雷達,天水市麥積區(qū)新陽鎮(zhèn)王家莊人,生于1943年。父親雷子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曾經(jīng)創(chuàng)辦了天水最早的農(nóng)業(yè)學校——新陽農(nóng)校。在北京大學上學時,雷子烈就是學生領袖,是當年組織北京大學學生到南京請愿的核心人物之一。母親張瑞英是一名音樂老師,擅長刺繡,是甘肅最早的女法官。由于雷達父親在北京大學學的是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畢業(yè)后在當時南京政府中央研究院工作過,很早就和鄧寶珊、于右任有著密切的交往。雷子烈和張瑞英結婚時,鄧寶珊是他們的證婚人。

    DH)JJD5TUZDD18K`QT}]~~6_副本

     

    1歲時雷達隨父母前往蘭州定居,但每年寒暑假都會回新陽鎮(zhèn)老家。1962年,雷達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上學期間,雷達就寫過一組杜甫詩歌的閱讀札記,這組札記可以說是他初涉文學評論的最早嘗試。1979年,雷達在《文藝報》工作期間采訪了作家王蒙,第一次使用雷達的筆名發(fā)表了《春光唱徹方無憾——記作家王蒙》,文章一刊出,便引起了文壇內外的極大關注。之后,他每年以二十萬字的速度刊發(fā)了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奠定了其在當代文學中的重要位置,被稱為“探測當代文學潮汐的‘雷達’”。

    三十多年來,雷達已發(fā)表三四百萬字的文學評論文章,先后結集出版過九部評論集。近年來,他的散文受到了文學界的關注和好評,先后出版了《縮略時代》和《雷達散文》。作為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見證者,雷達就像一盞為當代文學掌著導航的明燈,指引著當代中國文學向前發(fā)展的方向。

    久居北京的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在這個夏天來到了天水,回到了闊別24年的故鄉(xiāng)麥積區(qū)新陽鎮(zhèn),這樣的回鄉(xiāng),于今年71歲的他來說,意義非凡。

     

    {T$NX)8[1EG6VCBSAK}U)K9_副本

     

    1歲起,雷達就跟隨父母離開新陽鎮(zhèn)到蘭州,但每年寒暑假他都會在新陽鎮(zhèn)度過,新陽鎮(zhèn)留下了他童年最為美好的記憶。雖然已有24年未踏入新陽鎮(zhèn)地界,但新陽鎮(zhèn)從未在雷達的世界中遠去,而是越來越清晰,就像一張印在大石上的拓片,永遠留在了他心靈中最為溫暖的一角。他曾在自己的散文《新陽鎮(zhèn)》中說:“我從小穿行于兩種文化(蘭州、天水)之中,天水給了我一個廣大的精神空間。”而這種精神空間正是老家給予雷達最為深刻的印記

    如今,鄉(xiāng)愁少年早已成長為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他不僅成為甘肅的驕傲,更是故鄉(xiāng)天水新陽鎮(zhèn)的驕傲。24年后,他帶著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懷念回鄉(xiāng)祭祖。

    2014年6月21日,在公祭伏羲大典的前一天,記者跟隨雷達回到了新陽鎮(zhèn)的老家,記錄下他還鄉(xiāng)的點滴細節(jié)……

    {80EEAEZAE3R}XXR)ZEDFRD_副本

     

     像孩子一樣回家

    6月21日早晨7點多,從北京坐火車到天水的雷達顧不上休息,就迫不及待地驅車前往老家新陽鎮(zhèn)王家莊。

    夏日早上的中梁山嶺青翠涼爽,忘記旅途疲憊的雷達從車窗看著外面熟悉而又陌生的山山水水,激動得臉色有點發(fā)紅。一路上,他和前來接自己的侄子雷希文聊起家鄉(xiāng)的情景。“當年這里回家的路都是土路,干旱的時候塵土飛揚,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成了柏油馬路了。”“小時候這里的山上全部都是莊稼,渭河邊上的高粱地紅彤彤一片,很好看,現(xiàn)在全是果樹了。”……

    走到鳳凰山的時候,陪同的工作人員建議雷達去山上轉轉,聽到上山的道路不僅加寬了路面,而且還修得很平整,車可以直接開上去,雷達便欣然前往。一下車,雷達感慨:“24年沒有來過這里,變化太大了!”在鳳凰山山門的左邊,雷達題字的“故鄉(xiāng)山川永在游子心中”顯得很醒目,雷達站在碑前留影說:“下次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來!” 

    陪同雷達來天水的毛曉春是雷達在京城的“忘年交”,提起這次回鄉(xiāng),毛曉春說:“先生興奮得像個孩子。那天我們坐的火車是下午四點多的,我讓先生中午好好休息,兩點我去接他,可當我到家里去接他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先生已經(jīng)早早穿戴整齊,收拾好行李等待出發(fā)。”毛曉春說,這么多年來,故鄉(xiāng)一直是先生最為放不下的情結,只要是故鄉(xiāng)的一切,都是最親切的,也都是最美好的。“這次,先生終于像孩子一樣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

     

    MOY1A6RAJDU%Y5{XJLKEX1S_副本

     

    夢里依稀是故鄉(xiāng)

    2014年6月21日,上午10時許。新陽鎮(zhèn)王家莊雷家的院落里人聲鼎沸,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的親人和村子里左鄰右舍全部聚集在這里,等待著雷達的到來。

    車子越接近家門,雷達越顯得沉默起來。他看似很平靜,可他不時將眼鏡摘下來又戴上的動作,顯示著他內心的不平靜。當看見翻蓋一新的老家大門時,他忍不住輕聲呢喃:“變了,一切都變了!”

    一下車,雷達就被等待在門口的親人們包圍了起來。最先迎向前面的是侄女雷淑蘭,她搶先扶住雷達,有點哽咽地問:“二爸,一路還好?!”“好,好,好。”看著分別了24年的親人,雷達難抑心中的激動。

    四四方方的院子里早已經(jīng)修葺一新,地面是水泥的,新修蓋的院墻粉亮雪白——新陽鎮(zhèn)百姓正在籌資為這位直接影響了整個新時期中國當代文學的著名評論家修復舊居,唯有院子西側幾間破舊不堪的老屋,還昭顯著這座院落的歷史。一進院門,雷達就迫不及待地走進當年住過的老屋。為了保持原貌,正在興建的雷達舊居恢復了當年的原貌:老舊的土炕、古老的炕柜和箱子,還有雷達趴在上面寫字的炕桌依然如舊;正屋還掛著小時候雷達和父親、母親的合影;側房是雷達小時候一家人做飯吃的廚房,雷達和母親離開后曾經(jīng)由叔叔家和正屋一塊使用,侄子搬出后落滿了歲月的塵埃。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仿佛就在昨天。雷達一邊久久凝視曾經(jīng)給他苦澀而溫暖童年的老屋,一臉蒼然,只是自言自語地連聲說:“還是那樣!”“還是那樣!”

    從老屋出來,院子里擺好了當?shù)爻霎a(chǎn)的杏子,雷達一連吃了兩三個。侄子、侄孫、小時候的玩伴和鄰居將他緊緊圍住,雷達一一握住親戚朋友的手,喚著他們的小名、回憶著童年時代的趣事,打問著已經(jīng)逝去或遠走他鄉(xiāng)的長輩和同齡人。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雷達恍惚又有了記述他30多年前回家經(jīng)歷的散文《還鄉(xiāng)》中的感受:“這個門我不知進出過多少回了,此時跨入,頓感生疏;異母兄嫂、侄兒女輩驀然相見,大有‘相對如夢寐’之感。”“我望著炕沿下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碎娃,我的后裔,看他們用黑乎乎的眼珠盯視陌生客的傻憨,恍惚覺得,他們中間的一個就是我。時間猛然倒流回去,真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處?”

    從北京到天水,將近二十個小時,這對一個71歲的老人來說,是相當辛苦的。雖然旅途的疲憊讓雷達看上去面露倦色,但回鄉(xiāng)的興奮和激動讓他停不下對親人對朋友對家鄉(xiāng)的眷戀,下午他還要去市上接受省領導的會見,短短一上午的時間怎么能夠了卻一個流浪在外24年游子的心。盡管疲憊不堪,但雷達說當自己看到鄉(xiāng)親們像過節(jié)一樣迎接自己,那種感動無以言表,還有什么比親情和鄉(xiāng)情更重要的。

    中午照例是雷達喜歡的漿水面,一盤炒青椒,一盤土豆絲,一碗紅綠相間、香味撲鼻的手搟面,雷達和小時候的玩伴邊吃邊聊,故鄉(xiāng)熟悉的味道就在這簡單的飯菜和溫情中彌散開來。在天水林業(yè)局工作的外侄孫王國尚告訴記者,雷達最喜歡的就是漿水面,每次回到蘭州或者天水,都會吃漿水面,甚至連他在北京土生土長的老伴都會做一手地道的漿水面。

    雖然時間改變了一切,家鄉(xiāng)不再有自己兒時最喜歡的水磨坊,也不再有吱吱呀呀的織布機,渭河上擺渡的草船,渭河上曾經(jīng)的歡樂早已時過境遷。但雷達說,家鄉(xiāng)美好的童年,家鄉(xiāng)熟悉的味道,家鄉(xiāng)的漿水面永遠留在自己心里,留在每一次回鄉(xiāng)的夢里。

    V_TO7W~LA_HIN5NK9@A{EVB_副本

     

    故鄉(xiāng)山川永在心中

    雷達在曾經(jīng)寫給《新陽書畫集》的序里面說:“對家鄉(xiāng)我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戀情。我的童年、少年時代,有很多時候是在王家莊度過的,在渭河邊消磨的。雖然久居京城,但忘不了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忘不了那密密的高粱地,日夜喧嘩的水磨房,忘不了‘拜黑爺’,鬧社火,吼秦腔,‘壓牲口’,忘不了鄉(xiāng)親們熟稔的笑容。”

    正是源于這種對故鄉(xiāng)的愛戀,雷達從未忘記對家鄉(xiāng)熱愛文學后輩的提攜和關愛。

    說起自己在北京的成長史,毛曉春說自己最感謝的就是雷達先生。當年,毛曉春還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青年,到北京冒然造訪,雷達聽聞他是天水人,便熱情地接待了他。“這之后,我就常去拜訪雷達先生,先生每次都會熱情款待,從未有過推托,我的兩本書都是雷達先生作序推薦的。沒有雷達先生,就沒有今天的我。”

    在回到老家的當天,雷達家里來了三個隴南的客人。這三個人是半夜從隴南康縣趕到雷達老家的,他們帶著自己寫的小說和隴南的土特產(chǎn)前來看望雷達。當雷達先生了解了三人的來意后說:“我了解一個青年作者創(chuàng)作道路的艱辛,把書稿的電子版給我,我一定會好好看你的書。”

    雷達曾在接受甘肅日報記者專訪時說:“我是一個鄉(xiāng)土情結很重的人。生在甘肅長在甘肅的我,雖然離開故土已很多年,也走過許多地方,但我的目光還是注視著甘肅。”

    作為一位在當代文學界德高望重,且三十多年來一直堅守在中國文學評論制高點的評論家,經(jīng)雷達早年評論提攜,后來又在創(chuàng)作上不斷指點迷津的作者既有莫言、陳忠實、賈平凹這樣的大家,更有劉震云、王安憶、張煒這樣的當代實力派作家,但他從未忘記提攜自己的家鄉(xiāng)和家鄉(xiāng)的作家,他曾說:“我一直覺得我們西部處于文化的邊緣話語狀態(tài),沒有多少話語權,甚至沒有多少人愿意把目光投向這里。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學者、評論者關注不到我們,我作為從甘肅走出去的評論者又怎能不關注甘肅呢?”

    天水日報社副總編輯、秦嶺文化學者王若冰90年代初所寫的一篇雷達專訪,讓人們將雷達與天水首次聯(lián)系了起來,這之后雷達在各種公開場合自豪地稱自己為天水人,并積極為宣傳天水而努力。2005年,通過雷達的努力,天水首屆伏羲文化研討會在節(jié)會期間隆重召開,雷達邀請了著名作家梁曉聲、張平等人來天水,第一屆伏羲文化研討會的高規(guī)格召開,不僅讓伏羲文化進一步發(fā)揚光大,更讓天水聞名于世。

     

    RF@E{ML8O_~LXK%4IA[`UBG_副本

     

    只要一談起天水,雷達內心總是充滿了無限眷戀。去年年底,遼寧省省作協(xié)主辦的《作家》雜志約他寫自己的回憶錄,開首第一篇就是《新陽鎮(zhèn)》。在這篇對故鄉(xiāng)充滿無限愛戀的散文里,雷達深情地寫道:“我的家鄉(xiāng)新陽鎮(zhèn)就很值得一說。它距天水縣城約六十華里,是渭河上游的幾大古鎮(zhèn)、名鎮(zhèn)之一。”雷達告訴記者,《新華文摘》準備轉載《新陽鎮(zhèn)》。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多宣傳故鄉(xiāng),為天水發(fā)展盡自己綿薄之力。

    確實,正如他給鳳凰山的題詞:“故鄉(xiāng)山川永在游子心中。”從出生在新陽鎮(zhèn)的那一天起,他的目光就從未離開過這里,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現(xiàn)代化變遷和發(fā)展。

    沉痛悼念雷達先生!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