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 用哇嗚奏千年古樂
“哇嗚發出的聲音渾厚、古樸、像大地發出的土聲地氣,又似天空傳來的縹緲聲,讓人如癡如醉。”初次遇到肖峰,手捧哇嗚的他在方寸小屋奏出了一曲秦音旋律。
4月12日,記者走進天水市葫蘆絲巴烏工作室,采訪哇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肖峰。
今年67歲的肖峰,祖籍江蘇人,來天水定居已有20多年,自幼酷愛音樂,在民族吹管樂方面造詣深厚,但他更愛哇嗚。
說起肖峰和哇嗚的結緣,純屬于一次機緣巧合。十多年前的一天,肖峰在民間老藝人王占云的民間傳統工藝展館里,第一次看到了一件出土于大地灣遺址的彩陶器人頭瓶,或許習慣成自然,他拿在手試吹,結果這件彩陶瓶發出低沉哀婉的韻律,這令他欣喜若狂。
隨即,他腦海電光一閃,大地灣彩陶文化有著八千年的歷史,何不把人頭瓶與哇嗚“聯姻”改造成樂器,用音樂來訴說大地灣文化,吹出大西北黃土地人對美好生活的表訴呢?
有了這樣的意想,他和王占云老師一拍即合,肖峰開始了對人頭瓶創新改造成樂器的摸索之旅。
“追溯哇嗚的歷史,早在八年千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女媧在“羲里媧鄉”秦安帶領部落獰獵時,哇嗚就成了部落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肖峰說,哇嗚,被稱為“樂器之祖”,“ 哇”代表百蟲之聲,“嗚”代表百鳥之音,象征著大地和天空的一切聲音。在時空穿越的當下,秦安人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風俗,孩子長到兩歲時,大人都會帶孩子去寺廟里吹響哇嗚,以此來祈福納祥,俗稱“命官”, 哇嗚成為代表福祿壽的吉祥物。
十年漫漫長路,肖峰矢志不渝潛心深挖細研哇嗚的音律,在音色、音準、音調方面臻于完美。目前,肖峰改進的哇嗚從當初的三個孔(音孔、哨口、吹孔)發展到現在12個孔。音色更飽滿厚重、古樸的聲音仿佛傳自大自然的吶喊聲。
肖峰說,塤的聲音悲涼,陶笛的聲音敞亮,而哇嗚的聲音追求一種古樸純厚,更接受人的聲音和來自大自然的回響。
愛哇嗚護哇嗚情益篤,讓哇塢走出沉寂,讓哇嗚與世人溝通交流,這是肖峰的夢。如今,夢,已越來越接近現實。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