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娛評 > 正文

    人民日報:內容低俗、創新乏力 網絡綜藝如何困中求變

    網絡綜藝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并不意味著節目品質得到認可,內容低俗、創新乏力、唯明星是瞻……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特殊時期——

    網絡綜藝如何困中求變(深聚焦·“互聯網+文化新業態”①)

    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每一天都在為“互聯網+”的新業態添磚加瓦。我們一度以為,電影、電視劇、書本、音樂……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從大銀幕、電視屏幕進入移動終端,不過是傳播介質的轉移。但如今,文化市場上每天都在發生的變化已經證明:互聯網對傳統文化領域的影響遠非我們理解的那么簡單。

      本期開始,我們推出“互聯網+文化新業態”系列報道,從互聯網對綜藝節目、電影、音樂、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影響著手,剖析互聯網與傳統文化行業聯姻創造出的新型文化業態,探討文化市場發展的未來前景。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人們對視頻文化消費需求的增加,我國的網絡視頻市場規模日益壯大,截至2017年底,用戶達5.5億。與網絡劇、網絡電影比肩的網絡綜藝也已經走過10年發展歷程,而一系列問題也隨之出現——一些節目單純追求點擊率、內容低俗,一些節目為留住明星嘉賓不惜一擲千金,一些節目單純復制個別成功案例,內容極度缺乏原創……

    新形勢下,網絡綜藝存在的問題顯然已經不是單純的某種節目類型面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以網絡綜藝為代表的互聯網視頻節目如何擺脫當前存在的頑疾、痼疾,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

    內容低俗、唯點擊率:

    網絡綜藝的困境并不孤立

    “如果沒有互聯網技術與社交網絡的興盛,便不會有網絡綜藝的快速發展。我們不能將其存在的問題視作孤立事件,而應放在大的社會背景中來考量?!痹谥袊嗣翊髮W新聞學院副教授楊鋼元看來,網絡綜藝節目實際是乘了社交網絡的東風。社交網絡培育了用戶重視個性、社群、參與、互動的互聯網思維,這才是助推網絡綜藝立于風口的根本力量。

    轉型期社會存在的浮躁等社會心態、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帶來的碎片化生活方式,為網絡綜藝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半S著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空虛、緊張等情緒在一些青年身上體現,加之個體生存的孤獨感和焦慮感又使他們不愿直面自己的人生,更愿一窺明星生活來逃避現實壓力。”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講師陳凌對此十分擔憂。而且,部分網絡視頻觀眾熱衷于快節奏和淺表化表達,這導致快餐式娛樂在互聯網的平臺上愈演愈烈。

    2014年之前,絕大部分網絡綜藝節目都是小成本、粗制作,多為電視節目的縮減版,并未有明顯的風格區分,缺乏比較優勢。然而,近兩年,各大視頻網站摩拳擦掌,推出的網絡綜藝數量越來越多,對節目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和前些年各大電視臺將綜藝節目作為立臺“王牌”的情況類似,“爆款”網絡綜藝對各大視頻網站的重要性也被日益放大。采訪中記者獲悉,某兩大視頻網站就計劃于2018年夏季推出兩檔節目正面對抗,節目制作成本都超過2.5億元。

    但投入高并不等于品質高,究其原因,不少網絡綜藝內容低俗、媚俗難辭其咎。

    楊鋼元分析:“其實,并不是制作方愿意低俗,而是唯點擊率是從的心態在作祟?!鄙虾J兄腥A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也直言:“一切以收視率、點擊率為標準,這是非??膳碌?。這些淺表化、感觀化的低層次文化嚴重影響了觀眾審美和社會風氣?!?/p>

    迷信明星、缺乏原創:

    快餐娛樂引發惡性循環

    近年來備受人們關注的明星天價片酬問題,也與網絡綜藝的過度迷信明星效應有直接關系。

    近來比較熱門的幾部網綜,《拜托了冰箱》是一檔美食脫口秀節目,明星爆料是不少觀眾眼中的主要看點;《火星情報局》也在情報機構的情景設定下強化了知名主持人的角色影響力;推理游戲節目《明星大偵探》更是集合了不少一線明星、“名嘴”……越來越多的網綜在強化和比拼明星效應中來帶動流量與收視?!昂芏嚯娪?、電視劇導演很無奈,如今拍戲很難請到明星,因為他們的檔期都被各種網綜占去了。”一位從業者透露。

    唯明星是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創缺乏的問題。無論對于電視節目還是網絡節目來說,研發新節目都需要很長的周期。然而,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礙于資本和收視的壓力,礙于市場競爭的殘酷,不少視頻網站很難沉下心來潛心創作。甚至有個別網站看到哪個節目火了,就復制其節目形式,換幾個明星嘉賓便迅速上線。

    “觀眾對綜藝節目中的明星,以及缺乏新意的節目形式已經漸感審美疲勞。事實證明,盲目跟風只會導致節目樣態雷同,進而引發市場疲軟、觀眾疲憊。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一些熱衷于此類節目的年輕觀眾,無法在這類節目中得到精神給養,看完節目后反而感到更加疲憊,于是陷入了越疲憊越以網綜彌補,越彌補則越疲憊的惡性循環?!标惲枵f。

    采訪中,還有專家談道,相比于有關部門在2011年和2013年兩次發布“限娛令”限制電視娛樂節目,網絡視聽節目的監管力度稍顯不足。根據2012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通知》,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按照“誰辦網誰負責”的原則,“在播出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前,應組織審核員對擬播出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進行內容審核”。這就意味著將播出前的審核權下放給播出機構,自審自播。這樣的審播機制,加之監管滯后和第三方監管的缺失,為包括網絡綜藝在內的網絡視頻問題頻出埋下隱患。

    豐富內涵、探索模式:

    內容為王須常講常新

    上述這些問題,不少業內人士也早有關注,并試圖作出改變。亞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首席內容官唐健分析:“歷史和市場都已經證明,堅持內容為王,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創作者必須遵循的。”

    在楊鋼元看來,內容為王的理念不應僅限于網絡綜藝,而是新傳播格局下所有文化產品必須具備的品質,優質內容并不單單意味著呈獻給觀眾的具象感官刺激,而應站在更廣的維度去理解,“獨立的點評觀點、有效的互動體驗、真實的參與感受、輕松的節目氛圍……這些抽象的感知內容都是優質內容的組成部分,甚至比具體的節目形式更能影響觀眾,也決定了節目的檔次與市場效果?!?/p>

    極揚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澤瑋也認為,具備高質量內容的節目是會受到網絡和電視臺同時歡迎的,“網綜應該覆蓋最大的人群,合家歡式的大眾節目在未來將大有作為。假若網綜只鎖定在特定的年輕群體,則可能會錯失潛在的更廣大的受眾?!?/p>

      對于電視或網絡綜藝的未來發展,陳凌強調了節目模式的重要性:“中國的節目制作市場化起步較晚,工業化的制作水平還有待于提高。國內各視頻平臺間還未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尚需形成獨有的品牌特征。”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