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西部文化 > 正文

    靳開源 :通過分析古代人類文化遺址的關系看中華祖先的足跡(天之水網獨家專稿)

    通過分析古代人類文化遺址的關系看中華祖先的足跡

    靳開源

    C_63$~)H2SONIV8NV]R%M6X


    黃河流城一直被中國人奉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流域內廣布古代人類文化遺址,遺址以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為主。如果你打開地圖,沿著北緯34度線向東西延伸,這條線沿著渭河峽谷向東有華山、嵩山、泰山;向西崆峒山、昆倉山脈,你就會驚奇的發現,在這條線的南北兩側廣布著許多的古人類遺址。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大地灣遺址、老官臺遺址、半坡遺址、裴李崗文化遺址、磁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那么它們之間,是不是傳承關系?有沒有聯系?是不同的文化,還是同一文化的不同階段?我今天重要探討這個問題,從而找到中華文化發展的脈絡,尋找我們祖先的足跡。

    在過去的百萬年里。平均每10萬年有一次冰河期。上次冰河期為7500年到15000年前。但不是特別嚴重。在主冰河嚴寒階段來臨的時候,古人類開始南遷到溫暖的地帶。大約在6萬年左右遷徙到甘肅南部天水的大地灣一帶。在亞洲大陸的渭河谷地,以甘肅天水的大地灣為中心,進入了原始農業,畜牧飼養,制陶,漁獵和栗米種植為主的部落氏族發展階段,在這里創造了更高的文明。這一點,在大地灣2006年的考古發掘中得到了證實。2006年,由蘭州大學、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肅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共同主持,其間由來自美國的考古學者參與工作。對大地灣遺址地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第1一一3文化層形成距今6萬年到2萬年,發現了石英砸擊技術產品。第4文化層距今2萬到1.3萬年,發現細石器技術,陶片開始出現。第5文化層距今13000年到7000年,以細制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距今7000到5000年主要是半坡類型和仰韶晚期陶片為主。

    新石器時代大約是在20000年左右開始。從15000年前到7000年前這個階段上,在中國的大地上、在黃河流域無疑有四個比較重要的文化遺址,就是大地灣文化遺址、老官臺文化遺址、裴李崗文化遺址、磁山文化遺址。這四個的重要的文化遺址、不管是在地域分布,還是文化類型都和大地灣遺址有許多共性和區別,通過資料的對比發現是同一種文化傳承系,又是同一文化的不同時期。大地灣一期我們現在可以確認的年代為1.3萬年前到7000年前。陜西華縣的老官臺遺址確認年代為距今8000年到7000年,裴李崗文化遺址校正的年代為距今7916年前到7737年,磁山文化距今7285年一一7405年左右。

     

    5Q}4P@FLG3R9]DD@A(Y9HGH

     

    以上四處人類文化遺址。通過資料的對比,既有共性,又有區別。這四處文化遺址,從目前的考古資料看,大地灣文化遺址發掘面積最大,文化層最全面,出土的器物多而完整,延續年代最久,有長達3000年的延續,在同類文化遺址中,較能全面反映出這一類型的文化面貌,因此這段時期稱之為大地灣文化時期。   從文化發展和 年代上判斷,磁山文化是裴李崗文化的發展,斐李崗文化是大地灣延伸。

     

    9Y_R$]B70}CP`1GG@_75K8K

     

    下面我們比對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共同關系。

    (一)遺址的位置,多在兩河的交匯處,位于近河的第一臺地上。

    (二)都有形狀不規則的灰坑,皆長方形土坑墓,墓葬形式以仰身直肢單人墓為主,都有以生產工具為隨葬品的現象。

    (三)都無鉆孔石器出現,都有相當數量的打制石器,還伴打制的細小石英片和石核,只有局部以磨光石器占相當的數量。

    (四)陶器純手制作,火候低,陶質疏松,陶色不均勻,夾細砂陶占大多數,而細泥陶非常少見。

    (五)出土陶器都以三足缽,圜底缽,圈足或假圈足碗,筒狀深腹罐和球腹壺為主要器型。他們這些器物,器形基本相同。如裴李崗M2和M15、磁山T27出土的三足缽的器形與大地灣一期的相同,都是口微敞、淺腹、圜底、錐形足,又如斐李崗M2和M18、磁山T23出土的深腹罐的器形亦和大地灣相同,都是敞口、器型較長,腹壁較直、平底。斐李崗和磁山出土的圓底缽的器形,也和大地灣一期的圓底缽器型相同,因此,它們的陶器器大體相同的.

    FMM2_0Y%3%9Y]60@%9UD[8M

     

    看(圖二)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給出,大地灣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就是后來的老官臺、裴李崗文化遺址和磁山文化遺址,而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延續更久,文化層更豐富,采摘、養殖和原始農業栗米在這里并行。大地灣中晚期處在漁獵和農耕時代和歷史上伏羲、女媧時代處在漁獵和農耕時期是契合的。

    我們研究歷史,學習歷史,不能片面的單一的去研究某一個遺址,某一個文化。而是要結合起來,去分析、去比對它們的關系。  伏羲、女媧開啟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先河,確定了天文歷法、發明了網罟、發展原始養殖業、制定婚喪嫁娶、創造性的發現了八卦蘊藏的宇宙規律和思想哲理,伏羲是中華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廣泛代表,他開啟了一個時代一一伏羲時代,前后有將近3000年的延續。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貢獻,不是伏羲的那些創造與發明,而是伏羲開創的一種社會的變革。他確立嫁娶制度,從而改變了社會意識形態,把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變更為以部落聯盟為基礎的社會關系,這種變革促進了伏羲族團的空前的壯大,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這種社會制度的變革,不亞于奴隸制度代替部落聯盟制;不亞于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不亞于科學與民主制代替封建制;這是一個偉大的變革。變革帶來的族團空前強大,以蛇、鹿、虎,巨蜥、紅鯉、蒼鷹、長須鯨等為圖騰的九個部落最初走到一起,形成了更強大的部族,這個部落聯盟取了九個部族圖騰的特點創造了龍圖騰,部落聯盟推舉伏羲為酋長,伏羲稱龍租,設六佐治天下。祖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指出龍是有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起來的圖騰。中國人自譽為龍的傳人,共同尊奉一個祖先伏羲。伏羲時代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期,開始吃熟食?;蛘呤怯捎跉夂蛟颉⒒蛘呤菓馉帞U張的原因、或者是人口壓力這個部族開始向東向西遷徙發展。給我們留下了更多的古人類遺址。向東有寶雞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老官臺、裴李崗遺址、磁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等向西齊家文化遺址,馬家窯文化遺址等。我們要把這些遺址聯系起來看,類別分析它們的共同點。      

    仰韶文化是繼大地灣文化之后的文化類型,是大地灣文化的繼承發展,距今大約是7000年到4300年左右,主要文化代表以北首嶺遺址、大地灣文化一期晚期、仰韶陽村遺址、半坡遺址為代表。半坡類型一般都有比較大的壕溝圍繞,形成固定的農耕文化城邦,城邦分工明晰,有居住區,制陶區,墓葬區,這段時間的遺址,都出現了相對較大的公共建筑大房子,大房子前面設有廣場,從大地灣的240個平米的大房子,到半坡的160平米的大房子,這些大房子是公共建筑,是舉行集會,商討事務的中心,是部落首領和老幼居住的地方。從整體城邦的生活區域劃分,不難看出,這個時代的晚期,已經進入了高度文明的城邦時代。也就是歷史上對應的三個人文始祖一一炎帝城邦、黃帝城邦、蚩尤城邦,這個時代比伏羲和女媧時代大概要晚2000到3000年。

    我們把距大地灣很近的,在渭河谷地中的北首嶺遺址和半坡文化遺址同大地灣古人類遺址進行比較,發現它們分布于同一地域,相互既有差別,又有聯系,應該是同一種文化的早晚不同的兩個時期。從他們的共同點上看:(一)都有大型的房屋分布,有公共的廣場,有寬廣的壕溝。

    (二)分布在同一地域,是關中、隴東、渭河、涇水水流域。

    (三)陶器燒成的火候低,質地較松,常作片狀脫落,均為手制,陶器常有內黑外紅或者中間黑內外色淺的現象。

    (四)陶器中均有桶狀深腹三足罐,如大地灣所出土的‖式三足罐,與北首嶺下層M102出土的三足罐 器形相似,都是敞口,口沿作鋸齒狀,器形較低,器表滿施繩紋。北首嶺下層的碳測年代距今 (6375年一一 6515年),比大地灣遺址一期的碳測年代要晚1300年左右,是大地灣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大地灣遺址多處發現,墓葬被疊壓在仰韶文化的半坡、廟底溝、石嶺下等類型之下的地層關系,充分表明大地灣一期類型要早于仰韶文化。

    (五)有了成熟的音樂,而且音符準確,陶塤廣泛的制作。

    仰韶文化早期包含了半坡和后岡類型。主要分布在陜西、隴東、豫西、豫中。它們是大地灣文化和裴李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如大地灣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三足和圈足陶器較多,圜底陶器次之,平底陶器較少。北首嶺下層三足器減少,圈足發展為假圈足,平底器較多。大地灣一期出現的紅色寬帶彩陶的圜底缽。發展到半坡類型有了紅色和黑色寬帶紋的圓底或平底缽成為一種主要的器型。在大地灣的彩陶中很少出現內彩,但在北首嶺遺址和半坡遺址中出現了更多的內彩陶器。從以上陶器的演變過程,可以大致的看出,大地灣一期到北首嶺遺址到半坡一脈相承的發展關系。按照年代和對應的歷史文化時代,半坡和北首嶺文化遺址的中晚期。對應的應該是炎帝城邦時代,那么黃帝城邦應該定在以磁山文化中晚期和大汶口文化為中心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2_N7@V7G1PQ{AU2}LFH@DR9

     

    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是磁山文和半坡類型的延伸和發展。在大汶口也能找到和大地灣文化的傳承關系。

    (一)都有形狀不規則的灰坑結尾,長方土坑墓,葬式都以仰身直肢單人墓為主。

    (二)粟的種植比較廣泛。

    (三)三足器,圜足器,平足器,圈足器比較廣泛。后來,大汶口文化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文化類型,有大量的牙器和玉器出現,年代上距今6300年到4500年,是歷史上的炎黃時代。大汶口文化更多的看成是大地灣遺址的傳承與延續。從沿黃河流域這幾處較大的人類文明遺址來看,它們之間是相互傳承和延續的關系。

    紅山文化遺址距今5000到6000年,延續了兩千多年,1935年在今內蒙古赤峰市紅山發掘。70年代未經過更大范圍的發掘,出土了著名的玉豬龍和女神像。玉豬龍和女神像的出土,基本上已經說明了,龍山文化它的源頭是來自甘肅天水的大地灣文化遺址,來自伏羲女媧時代。從墓葬的形式上看也是單人仰身單人墓為主,土坑豎穴,都和大地灣遺址的墓葬形式基本相似。是龍文化的延伸和發展。   從紅山文化牛河梁出土的涂紅彩的泥塑女神像,我推測是一個祭祀女媧先祖的祭臺。是原始古國對女媧的一種回憶和崇拜,和女神頭像同時出土的還有六個不同大小的殘體泥塑女生群像,并且發現了距今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石冢金字塔。蛇頭型耳墜的發現,更加證明了它和 伏羲女媧族團早期以蛇為圖騰的關系。     

    在距離牛河梁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山,經過初步的發掘,是一座高16米,外包巨石內直徑60米,外直徑100米得大型金字塔。推測也許是祭天的祭壇和王者的陵墓。從整體規模和內含上看,龍山文化有更高的文明成果。以原始農業、原始畜牧為主,手工業發達、有完整的祭壇、神廟是一個典型的城邦,種種跡象顯示這個高度文明的城邦就是蚩尤帝城邦。    

    炎帝、黃帝、蚩尤帝都是生活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人文始祖。他們之間的一場戰爭,改變了中國人類遺址分布與走向,這是指琢鹿之戰。這場戰爭大約發生在距今4600年前,黃帝部落城邦聯合炎帝部落城邦,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落城邦,在河北省涿縣一帶進行了一場大戰,這是古代的一次很大規模的戰爭。      興起山西西部和關中平原的炎帝部族聯合在魯西、豫西興起的黃帝 部落城邦。對興起于今冀、魯、豫交界地區的蚩尤九黎族進行了長期的對峙和戰爭。     

    遠古時代的這場戰爭結束了部落時代歷史,各個部落的人都歸軒轅,擁他為盟主。這樣,世界上第一個有中央有共主的國家建立了。其中不服從皇帝的炎帝的兩個部落向西進入了甘肅中部和青藏高原,成為古羌族。創造了著名的齊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這時中華民族開始形成,黃帝被尊人文始祖。       

    涿鹿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對華夏族的形成和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了重大影響。    

    通過對上述黃河流域主要文化遺址的對比。我們發現它們都和大地灣遺址有密切的關系,是大地灣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龍文化的延續和繼承。我們也不難看出祖先的足跡一一一(從6萬年的到4500年)我們的祖先沿著渭河峽谷,向西向東,一步一步的走到中原腹地,并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文明體系。華夏族誕生,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啟,甘肅天水大地灣是整個中華文化的源頭。   

    伏羲和女媧首創的龍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伏羲文化在新中國得到更廣泛的傳揚和尊重。羲皇是三首之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一一人祖爺。伏羲文化也就是中華文化通過這些人類文化遺址,一層一層的向東西延伸,向南北發展,奠定了豐富多彩中華民族的文化地域和類型。

    參考資料:《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78年2期,《文物》1981年4期。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