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北京 > 正文

    鄉村振興戰略開局有力 農業農村發展亮點頻現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題:鄉村振興戰略開局有力農業農村發展亮點頻現

    新華社記者董峻、胡璐、范世輝、汪偉

    這是浙江奉化滕頭村風貌(4月2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殷剛攝

    江蘇海安農場職工駕駛收割機收割小麥(6月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徐勁柏攝)

    農業生產更綠色高效,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農村改革扎實穩步推進,鄉村環境正向更宜居改善……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號角全面吹響,全黨全社會迅速行動起來,資金、人力、技術紛紛投向農村。在這片廣袤的田野上,在夏糧的淡淡麥香里,正悄然發生著一場巨變。

    從增產到提質:農業轉型升級提速

    在河南省黃泛區農場的一處曬場,一名工作人員在裝運小麥(6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河北省永清縣大耕源肥業有限公司工人向粉碎機輸送生產有機肥的原料爛尾菜(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大田莊鄉黃土莊村的奇尚農村電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處理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1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今年第一季糧食——夏糧再獲好收成:來自農業農村部的信息顯示,夏糧產量比上年持平略減,仍是豐收年。特別是夏糧的主體是小麥,口糧安全有保障。

    同時,早稻也將是一個豐收年,目前已收獲過半。

    “特別值得肯定的是,今年主動調減了南方低質低效的早稻面積。”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說,“盡管面積有所調減,但光溫水匹配較好,預計單產提高,還是一個豐收年。”

    而全年糧食的大頭——秋糧方面,豐收的基礎也很扎實。今年秋糧面積11.9億畝,比上年增加200多萬畝。近期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在田作物長勢總體正常,特別是東北的粳稻長勢明顯好于上年。

    在繼續保障了中國人的飯碗的同時,糧食生產繼續調優增綠。農業農村部預計今年全國玉米面積比上年減少500多萬畝,水稻面積比上年減少1000萬畝以上,大豆面積約增加1100萬畝。

    “年初提出的減玉米、壓水稻、增大豆的結構調整目標基本實現。大豆和花生面積有所增加,提高了國內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曾衍德說。

    各地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病蟲全程綠色防控,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推進玉米大豆輪作。今年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3000萬畝的任務已經落實,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態勢良好。

    畜牧業的轉型升級同樣積極推進。各地按高質量發展要求引導結構調整,通過調整優化區域布局,累計減少生豬存欄量3400萬頭,生豬生產加快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南方水網地區資源環境壓力得到緩解。

    增添新動能:農村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

    游客在浙江省嘉善縣西塘古鎮游覽(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在福建漳州龍海市九湖鎮長福村一家大型花卉企業內,工作人員用手機直播網售多肉花卉植物(5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江西省南豐縣益農信息社工作人員在收集農產品信息(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盛夏時節,在江西定南縣龍塘鎮忠誠村的定南思田農業荷花基地,荷塘里的荷花競相開放,引來眾多游客賞景游玩。

    基地負責人黎連富說,通過賞蓮、采蓮、品蓮及荷文化文藝表演帶火了鄉村旅游,加工生產蓮子、蓮心茶等產品又形成特色品牌,增加了農民收入。

    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介紹,今年以來各地積極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電商持續快速發展。

    上半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持續火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16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4200億元,同比增長15%。全國農村網商超過980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800萬人。

    樂隊組合在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巖鎮里葉村荷田間的舞臺上進行演奏(7月1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同時,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萬億元,同比增長6.1%;實現利潤總額5000多億元,同比增長7.4%。

    通過線上線下、虛擬實體有機結合等多種途徑,催生出了共享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中央廚房、農商直供、個人定制等大量新業態。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力量,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為農民就業增收開辟了新渠道,為城鄉融合發展增添新途徑。”宗錦耀說。

    向改革要紅利:農村改革穩步推進

    青海省澤庫縣拉格日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社員在清點羊群數量(6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魯鵬攝

    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上半年進行了第一次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的分紅,每個集體組織成員得到了350元。

    “當年搞‘大包干’,‘分’得比較徹底。雖然經過近10年的投入積累,集體經營性資產仍然很少。”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優先發展集體經濟,集體收入增長與村民收入增長基本同步,成為我們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原則。”

    從當年“大包干”的“紅手印”到如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分紅利”,小崗村正在探索一條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新路。

    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聚焦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兩大重點任務,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良好開局。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浙江三省市已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先行試點的29個縣也積累了很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在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農業農村部繼續擴大改革試點覆蓋面,在吉林、江蘇、山東3個省開展整省試點,并在河北石家莊市等50個地市開展整市試點,天津市武清區等150個縣市區開展整縣試點。

    同時,也鼓勵地方在抓好中央試點的基礎上,自主安排地方試點,結合實際擴大試點面。

    讓鄉村更宜居: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記者日前走進遼寧省盤錦市新興鎮王家村,看到村里小橋流水、綠樹掩映,街道兩旁鮮花盛放,籬笆小院里蔬果滿園。

    “現在村里大街小巷都鋪了柏油路,環境好了,大家心情也好。”正在清掃路面的環衛工人王艷秋說。

    王家村的變化是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農村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為此,各地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以加強優化村莊規劃管理為引領,正在推動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生態宜居的村莊建設格局。

    這項工作的重點,是加快治理農村垃圾污水,推進“廁所革命”;鼓勵農民利用房前屋后發展具有鄉土特色的庭院經濟,推介一批美麗休閑鄉村和精品旅游景點,帶動提升村容村貌。

    農業生產方面,各地正在大力實施畜禽糞污治理、秸稈農膜回收處理、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重大行動,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加快形成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