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西部文化 > 正文

    當沉浸式展覽迎來春天,看展只是自拍之旅嗎?

    “正經餃子館”現場。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5日電(記者 宋宇晟)你可能難以想象,用餃子做一個展覽會是什么樣。最近,一個名為“正經餃子館”的展覽在北京三里屯開展,迅速成為“網紅拍照圣地”。在某購物分享社區中,近300篇筆記記錄了自己的觀展體驗。記者注意到,類似“是個拍照的好地方”的觀展體驗成了絕大多數。

    這是個什么樣的展覽?

    從“正經餃子館”展廳的入口開始,目之所及的一切就都和餃子有關了。

    “正經餃子館”現場。受訪者供圖

    通向展廳拱門的天花板就掛滿了勺子,整個展廳正中擺了一個鑲滿人工水鉆的巨型餃子,吃餃子的碗大到可以讓人爬進去、醋瓶子遠高出一個成年人的身高、秋千被做成了一頭大蒜的模樣、游泳池里也裝滿了藍色的餃子、泳池邊還有一只大漏勺、展廳外還有餃子口味的冰淇淋……

    當然這些餃子、醋、大蒜都不是真的。它們只是展品。

    為什么要把餃子拿來展覽?項目創始人鄭國慰告訴記者,這似乎是團隊“拍腦袋想出來的”。“我們當時拿下了幾塊可以辦展覽的地方,其中的三里屯是年輕人經常去的地方,也有很多網紅餐廳。我們就想,不如做一個以吃為主題的展覽,又在北方,那我們說就做‘餃子’吧。”

    展覽從七月初開始,每到周末,“正經餃子館”都引來眾多訪客排隊體驗。記者探訪該展時注意到,幾乎所有來看展的人都在拍照。

    “正經餃子館”現場。受訪者供圖

    沉浸式展覽的“春天”

    無獨有偶,像“正經餃子館”這樣需要參觀者交互體驗并沉浸其中的展覽近年來愈發常見。

    較“正經餃子館”晚開幕的展覽“棉花糖與白日夢”也運用了類似的方式,只是換做以棉花糖為主題,讓參觀者沉浸于巨大的棉花糖之中。

    此外,一些高科技展覽也采用了沉浸式的形式——去年的Teamlab“花舞森林與未來游樂園”、今年故宮的“清明上河圖3.0”等展覽都將參觀者置于展品之中。

    “正經餃子館”現場。受訪者供圖

    與其說在看展覽,不如說是訪客在參與整個展覽的過程。鄭國慰從去年底就開始關注沉浸式展覽,他覺得這正在成為“一個潮流”。

    “把一個展覽用互動的形式做出來,就是讓更多人去參與展覽。我們里面每個場景,都是參觀者進入到里面之后,這個場景才是完整的。”他說。

    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也曾在“清明上河圖3.0”開展時表示,類似的技術手段正是“生動的、喜聞樂見的‘新方法’”。

    拍照是看展的終極目的嗎?

    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這樣的展覽似乎已演化成為訪客的“拍照圣地”。

    “正經餃子館”現場。受訪者供圖

    記者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搜索前述幾個沉浸式展覽,照片是最為常見的體驗成果。“每個裝置都可以互動也都適合拍照”、“是個拍照的好地方”……這類評論也是關于這類展覽的主要“感受”。

    “我覺得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鄭國慰認為,在社交網絡崛起的時代,拍照已經成為人們的習慣。

    “我們不排斥拍照,這本身也是一種傳播方式。”他告訴記者,展廳現場的工作人員甚至會幫參觀者拍照,但這并非這個展覽的終極目的。

    “工作人員們并不只是站在那或者幫別人拍照,他們也會向大家傳達展品的故事、背景。”鄭國慰說,與拍照相比,他更希望這類的展覽可以改變大家觀展的習慣。

    “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人們接觸到藝術、文化的東西,我覺得這非常重要。”他說,當下有太多的當代藝術是基于“藝術家表達他們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但這“反而讓更多人無法接受”。“所以我們希望給大家打造的是一種體驗,是一種互動,而不只是單向的傳遞。”

    “正經餃子館”現場。受訪者供圖

    同時,他還有另外的想法——給年輕人眼中的餃子注入新的內涵。

    餃子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以前每到固定的節日一家人都會包餃子、吃餃子。“它已經是中國的一個符號,但對于年輕人來講,餃子只是個吃的東西,就是速凍水餃。”

    “我希望大家看過展覽,再看餃子的時候,心里想法會不一樣,會覺得它們是好玩的。”他說。(完)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