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扶貧:彰顯文化自信服務中心工作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玲 韓業庭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網公布了兩個關于“非遺扶貧”的文件: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下發《關于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
兩個文件對“非遺+扶貧”工作作出具體部署,舉措實、工作細,也為非遺扶貧打出“組合拳”: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組織傳統工藝手藝培訓,幫助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習傳統工藝,掌握相關技能;組織專家團隊,對傳統工藝產品進行專業設計和改造提升;搭建平臺,支持電商企業等通過訂單生產、以銷定產等方式,幫助銷售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生產的傳統工藝產品,形成扶貧就業、產業發展和文化振興的多贏格局。
彰顯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呈現的主體內容,是文化傳承之脈、文藝創作之源、文創設計之魂。提高非遺傳承發展水平,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現代化的設計理念與非遺相結合,充分展現出中華文化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精髓
“非遺,特別是傳統工藝類非遺聯系千家萬戶、遍布城鎮村莊,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司長陳通介紹,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進一步推進文化扶貧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以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為重點,兼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國家級貧困縣,選取確定了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非遺扶貧,充分依托傳統工藝帶動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和穩定增收的獨特優勢,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扶智’的作用,幫助深度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學習傳統工藝,激發內生動力,有效促進就業,持續增加收入,助力精準扶貧。”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教授認為,非遺扶貧是在進行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扶貧攻堅的戰略目標相契合。
“非遺+扶貧”能讓更廣大的群眾受益,增強手藝人的榮譽感、成就感,提高其品牌意識和再創造意識,更有利于形成全社會熱情參與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和大好局面。此外,非遺扶貧的重點在少數民族地區,有利于各民族同胞相互尊重、欣賞,緊密聯系、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升華實踐經驗
農忙時下地干活,侍弄莊稼;農閑時,鋸木雕花、制作器樂,新疆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鄉加依村民族樂器制作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民族樂器制作產業讓非遺活態傳承,使村民每年戶均增收5000余元。
抱著娃、繡著花、掙著錢,貴州省黔東南州的苗繡非遺傳承人傳承苗繡文化,帶領全州12.5萬繡娘把“指尖技藝”變為“指尖經濟”。
定期舉辦非遺培訓,提高腰鼓、剪紙、農民畫、民歌水平,不僅幫助貧困群眾“吃文化飯、走致富路”,而且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更有了精氣神。
這一個個“鮮活實踐”,表明“非遺扶貧”不是概念,而是貧困地區發展致富的新路,非遺可以帶動村民增收、助力精準扶貧,文化可以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助力經濟轉型升級。近年來,許多地方大力探索和實踐“非遺+扶貧”工作,一些傳統工藝企業、作坊、合作社主動招收當地貧困勞動力就業,幫助貧困家庭脫貧增收,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為大力推動《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落實落地,以傳統工藝為重點,推進“研培”工作,著力提高傳承人群傳承實踐能力、轉化創新能力,全國共設立約15個傳統工藝工作站,為老少邊貧等地區振興傳統工藝,搭建資源整合和服務平臺,推動非遺工作上臺階。比如,在工作站的推動下,新疆哈密建立和完善了231家合作社,成立了刺繡協會,接收訂單1.7萬余件,近千名繡娘直接參與訂單制作,月平均增收1500元,手工藝者成為直接受益人。
多所高校加入非遺研培計劃,助力非遺創新傳承與發展
“這次出臺的兩個文件,在原有實踐的基礎上,針對產業規律和非遺保護工作要求,在關鍵環節、重點領域、難點問題發力,有新的思路和舉措。”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高丙中注意到,非遺項目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怎樣與當代審美和設計相結合,怎樣吸引年輕消費者的喜愛,怎樣生產出更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這是廣大非遺傳承人面臨的難題,也是傳統工藝振興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針對這些“痛點”,兩個文件給出了解決辦法:
加強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群培養。以面向面廣量大、從業人員較多、有助于帶動就業增收、培育品牌的傳統工藝項目為重點,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支持研培高校結合精準扶貧,面向國家貧困縣開展整建制培訓,為貧困地區有意愿、有一定基礎的非遺傳承人群提供免費研修研習培訓,幫助他們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文化和旅游部將結合傳統工藝工作站,組織由設計師、專家、高校教師、非遺傳承人等參加的團隊,幫助貧困地區發展提升傳統工藝產品。引進有陣地、渠道和平臺的知名電商企業和相關企業,采取訂單生產、以銷定產等多種形式,擴大銷售貧困地區的傳統工藝產品。將貧困地區傳統工藝產品展示銷售與各類相關博覽會、展銷會相結合,鼓勵和支持各省(區、市)每年專門針對貧困地區舉辦傳統工藝展示交流活動。加大貧困地區傳統工藝產品在線下線上的宣傳和營銷力度。
服務國民經濟中心工作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說到底是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更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央對三大攻堅戰的要求已經非常清晰明確,就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穩打穩扎落實到位。“非遺+扶貧”就是文化部門落實中央要求的具體舉措和實施路徑。
為進一步推進文化扶貧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以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為重點,兼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國家級貧困縣,選取確定了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動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參與就業人員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比達到30%以上。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光明網記者 劉超 攝
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名單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以昭覺縣、布拖縣為重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以臨夏縣、積石山縣為重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福貢縣、貢山縣為重點)、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
“怎樣能讓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做得有效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系主任陳岸瑛認為,兩個文件提出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選取適于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傳統工藝項目,根據項目特點和工作實際,采取政府投資、對口幫扶援建、合作共建等方式,利用當地非遺保護設施、傳統工藝傳習所、閑置場所或企業廠房等進行改造或新建,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形成一個或幾個相對集中的傳統工藝生產培訓和交流展示空間。“文件指導得很具體務實、很接非遺工作的地氣,針對性和操作性較強。”
按中央要求,為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扶貧攻堅戰略,文化和旅游部還支持各地文化部門組織高校、企業或研究機構,深入挖掘整理貧困地區傳統工藝項目的材料、工藝、功能、樣式、歷史文化內涵,進行分類研究,豐富現有產品題材、樣式、功能。支持已設立的傳統工藝工作站面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開展傳統工藝振興工作。支持高校、企業或相關單位在條件成熟的貧困地區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貧困地區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解決工藝難題,提升設計水平,提高產品品質,培育品牌,拓展市場。這樣,眾人拾柴火焰高,為非遺扶貧積聚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