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人物 > 傳奇 > 正文

    再憶天水革命前輩吳鴻賓

    再憶天水革命前輩吳鴻賓

    蘇子建執筆 柏貞審閱

    吳鴻賓是中共甘肅省早期黨員之一,祖籍江蘇吳縣一個著名官宦吳禎后裔,明朝后期因故定居天水市自治巷。他原名吳鴻順,字彤齋,經名尤努斯,1902年11月生于一個皮貨商家庭,父親吳必發,清朝光緒年間舉人,甘州府學訓導,與鹽官白關堡蘇文海同學(貢生)他父親原配系鹽官白關堡蘇來東之二女兒蘇氏,生吳鴻緒,她60歲歸真,娶澄源巷黃氏生吳鴻賓,不幸他七歲時父親歸真,母親黃氏是位典型善良,有教門的家庭婦女,清政府誥封她為“孺人”并賜一匾額以示褒揚。見《吳氏簡史》一書。

    1922年他與堂弟吳鴻業中學畢業,到外地上大學深造,走時二人按父親的囑咐,除給先祖游墳(上墳)還前往張川宣化崗拜訪教主三太爺馬元超,以聆聽指教。馬元超深為二少年遠處求學和家長的明智決定所感動。二人分別時他除多加勵慰外,并給每人哲赫忍耶帽子一頂。后來,在一次大聚禮時(主麻日)馬元超對吳鴻賓長兄吳鴻緒及教民說:“天水興順吳老爺家生意做好了,不忘培養娃娃,省下的錢供應兩個學生到外地去上大學!”見《吳鴻賓傳》第七頁。

    1923年吳鴻賓赴北平升考大學,1924年9月考上北大法學院,在該校學六年,1930年6月畢業。6年的學習生涯間,由于受“十月革命”的影響與學習了《獨秀文存》、《共產黨宣言》,他逐漸的認識到只有打倒列強,打倒軍閥才能夠救中國。他的愛國激情表現在1926年3月18日參加北平愛國學生游行。因他沖鋒在前,被段琪瑞執政府衛兵擊倒在地,并用刀砍傷了他的肩部;多數人受傷,稱為著名的“三一八慘案”。

    吳鴻賓1926年7月由同學陳彰麟、盛忠亮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2月代理北大法學院中共支部書記。同年2月任中共北平西區區委書記等職務。1929年春天,經北平地下黨委派他到延安中學教書,與陜西地下黨的負責人高崗、謝子長等人積極開展各種工作,并發展了中學生王世泰等人。同年6月聽從家喚,回天水老家與16歲的馬玉珍(馬繁云)完婚(馬跑泉鎮人),但不久,他又返回延安一去10年。在這漫長的十年歲月里,夫人馬繁云因針線做飯一流的,大戶十幾口人的事務,她里里外外是一把手,忙的她不可開交,深受鄰居與全家大小的好感與尊重。后來得知丈夫在延安,她年近20歲,抱怨丈夫撂下她不管。有人當時勸她改嫁,但她以顧大局、識大體的品格支持丈夫的革命,婉言拒絕有些人的勸告,毅然決然的承擔起家務。直到建國后她帶病堅持居委會的工作,1999年3月她歸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程。省委書記陸浩吊唁講:“吳老太太曾對革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是一個對革命有貢獻的人。她值得我們大家對她的尊敬和懷念!”吳鴻賓評價夫人說:“她對我的革命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并對夫人賦詩一首:“結發夫妻自溫柔,同甘共苦分我憂,雨潤蓮蓬荷葉老,眠沙鴛鴦伴白頭。”見《吳鴻賓傳》116頁。

    1930年夏初,吳鴻賓返回北平參加北大考試畢業,后看望了母親,并征求母親口喚專程與兄吳鴻緒騎馬越架甘嶺大山看望舅父蘇懷玉及姑表弟兄們,并給其白關堡蘇鏡等人講革命的道理,使其走上了革命道路并為其犧牲,表弟兄們組織了農民武裝,從側面支持中共的武裝割據,發展革命力量。見與“蘇煥章侄蘇維林的談話記錄”。

    同年8月,周恩來委派吳鴻賓到河南許昌鄧寶珊部隊與共產黨員葛霽云、閆揆要、楊嘉瑞等人一起開展工作。主要任務配合李華峰同志的一營起義被中共收編。之后,他隨鄧寶珊到上海暫住,等待黨中央的調遣。1939年至1932年他調中央軍委特科工作。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與王世英一起打入敵人內部從事情報工作。1932年12月4日,中共甘、青、寧、特委在蘭州成立,他任書記,孫作賓任軍委書記。重點策動嘩變和發展武裝力量。如:“西北抗日義勇軍”、“水北門兵變”等。并以探親在白關堡發動以表弟兄蘇某某等回族青年自發組織反國民政府的武裝力量,打擊隴南十四縣反動組織與沒收大地主的家財,大大的動搖了反動派的統治地位,因此給隴東、隴南撒下了革命的種子。1933年7月8日,因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袁岳棟和杜衡被捕叛變,吳鴻賓倉促乘羊皮筏子撤離靖遠,安全的進入銀川城,經同學介紹給馬鴻逵以省政府秘書為掩護,開展黨的地下情報工作。1934年8月因他暴露,敵人下令逮捕,馬鴻逵念是回族大學生,不忍拘押,讓他盡快離開銀川,去漢中與汪峰等同志一起開展游擊活動,以支持川北的紅四方面軍。1934年冬末,中共又派他去蘭州工作,在平涼險遇敵人,脫險后返回延安。1935年至1936年在西安進行的地下工作,不久,經杜斌丞介紹任楊虎城秘書,并給楊滲透救國道理,促成抗日。1937年3月4日奉毛澤東與周恩來命令去青海省營救紅軍西路軍工作,促成周恩來與青海省主席馬麟的會見。同年3月2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第二條:“吳鴻賓是回民,是鄧寶珊的人,亦可親見兩馬。”據馬德涵小兒子馬敦發表在《西安伊斯蘭教文化研究》64期75頁說:“為救西路軍,1937年2月24日,毛澤東給在延安的周恩來發電,告知聽說圍剿西路軍的馬步芳很愛錢,請他考慮是否送他一筆錢給馬步芳,讓允許西路軍回到黃河以東......”同年3月8日,周恩來在西安同馬德涵等人交談,后一致認為決定馬德涵先生為營救西路軍最合適人選。臨走前周恩來特意委托他給馬家軍各位領導買一份厚禮,一切費用都有黨組織提供。于是吳鴻賓和馬德涵一起去拜訪馬步芳叔父馬麟,并宴請馬麟。周恩來隨和的和他握手致敬說:“馬先生這次凱旋歸來,辛苦了。”賓主盡情暢談。馬麟答應給侄馬步芳寫介紹信。之后吳鴻賓帶著馬麟的介紹信去青海。“見《吳鴻賓傳》37頁。由于吳鴻賓是叔父介紹的,馬步芳對他也很客氣。在《西安伊斯蘭文化研究》76頁說:“吳鴻賓親自暗中觀察被俘的紅軍實況,有的給皮毛廠當工人,有的在食堂里跑堂倌,有的女紅軍給軍官當仆人或小妾,有的嚴管不好接近。經過與馬步芳、馬步青秘密談判達成協議,除紅九軍軍長孫玉清與一位女衛生所長等血戰犧牲的紅軍指戰員外,共營救西路軍四千多名返回延安。完成了黨中央毛澤東周恩來的歷史使命。到了1937年6月吳鴻賓奉周恩來指示協助建立“八路軍駐蘭辦事處”。辦事處設在蘭州市南灘街54號。接著吳鴻賓組織成立“中共蘭州回民支部”而且很快擴大到榆中、隴南、徽縣、張川、清水、武都等地。中共甘肅工委委派沈遐熙前往工作,在清水縣一個清真寺以念經為掩護搞黨的地下活動,并發展黨員多名,成立了幾個支部。徽縣、武都、甘谷等縣由吳鴻賓直接領導。1937年8月中共甘肅工委成立,吳鴻賓任宣傳委員,負責回民工作,發展了回族青年楊靜仁、鮮維峻等同志為中共黨員。接著成立了中共回族特別支部,創辦了回族刊物《回聲》雜志。1939年吳鴻業介紹吳鴻賓給國民黨42軍長楊德亮任軍部秘書。1940年又任該軍部中學校長。1944年任平涼中學教員,并開展西北民主運動大計。1945年以平涼專員公署秘書身份為掩護,開展地下活動工作。1946年到1948年以甘肅省政府視察員名義作為掩護開展地下活動工作,爭取的對象為開明紳士與在鄉軍人、非武裝人員、對天水隴東、隴南各地區走而挺險的人員進行收編改造,由吳鴻賓等地下黨員直接控制。大大的動搖了國民黨的統治。在甘肅工委的直接領導下,吳鴻賓又根據西北局習仲勛等負責人的指示,在天水市馬明店召開了以高健君、吳治國、司國權、蘇星、吳建威、羅楊實、周冠軍等隴南地下黨的會議;因習仲勛兩當兵敗后來白關堡一次。后習仲勛指示“在鹽官鎮白關堡成立隴南地下黨聯絡站,站長蘇華,并吸收了以蘇貴銀等幾人為 中共地下黨員,接著成立了”蘇貴銀小分隊”總指揮吳建威。在天水汪川黑壇山打下幾次伏擊仗,打死打傷敵人多名。”見《中共隴南地下黨》205頁—287頁與《徽縣地下黨》等書。并在1946年12月8日習仲勛書記等西北局負責人指示:“對王仲甲、蘇貴銀應派干部加強領導。”早在1936年5月白關堡吳鴻賓舅父村里的遠舅蘇華為了黨的組織安全,將大兒子蘇文玉高中畢業托人介紹任新疆鄯善縣縣長,為了配合吳鴻賓營救西路軍做內應做了一定的貢獻。并以此白關堡的地下組織到1949年建國末出了一點問題,天水市馬明、張川、清水、沈遐熙徽縣回民黨小組的都未出問題。這些功勞應歸功于吳鴻賓的正確領導。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置親人不顧,不愧回族之秀。建國后受到黨中央的重用而且彭德懷給他的大兒子吳文泰題詞:“好好學習,為人民服務。”習仲勛題詞:“寫給文泰小同志,努力提高文化,用馬列主義武裝成一個堅強的新民主主義的戰士。”鄧寶珊題詞:“人生就是一個奮不顧身的畫程。”早在延安時期,吳鴻賓大女兒吳國英,兒子吳文泰就受到毛澤東、朱德等黨中央領導人的疼顧。吳國英五歲時在延安給中央首長們跳舞,深受各位領導的喜歡。見與《吳國英的談話紀錄》。

    1949年9月,吳鴻賓到達西安,見到了闊別以久的賀龍與習仲勛等西北局負責人。同年7月29日,他被任命為甘肅行署第二副主任兼蘭州市市長。同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又任命張家遜為軍管會主任,吳鴻賓為副主任。同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第一屆會議吳鴻賓作為少數民族代表出席會議。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為蘭州市長,在回族人民心目中是破天荒的喜事,人們奔走相告,互相祝賀。1953年7月,在東北學習參觀之際,專程赴吉林尋訪回民教主馬達天(船廠太爺)的拱北,并為其撰寫了碑文。當時郭南浦(白關堡蘇玉丈人)題寫了正名。接著拜托當地政府對拱北關照與保護。1954年7月,他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真是喜事頻繁。1954年5月19日,中國回族文化協會成立,劉格平為主任,他任副主任。1957年,他有幸率中國朝覲團到阿拉伯朝覲,并友好訪問,完成了第一件天命。1966年5月下旬,文革開始,吳鴻賓成為了大字報攻擊的對象,紅衛兵以“走資派”“反黨老手”等罪名無止境的批斗、勞改。夫人馬繁云也接受群眾教育,也奪了她居委會主任的權力。1968年5月被抄了家。到1970年的一天,有個看守的讓她吃豬肉,他嚴厲拒絕了吃豬肉,那看守訓斥說:“你不吃豬你就反動!”她大聲反駁:“蔣介石吃豬肉難道不反動”見《吳鴻賓傳》117頁。

    1971年7月吳鴻賓被安置在天水市吳啟泰家中,由地方保衛部們監管,一直到1972年7月,由省政府接回蘭州療病,但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后吳鴻賓的遭遇被周恩來知道后寫批示:“吳鴻賓是救西路軍的大功臣,應重新啟用!”所以1976年11月中旬,吳鴻賓以省政府副主席的身份發言批判了“四人幫”的反黨罪行,表明了他正式恢復工作,也恢復了行政工資級別待遇。1980年9月13日,他率省政協赴西安,延安進行為期一月的考察,對闊別50年的延安尤為鐘情。1982年6月,他在《甘肅日報》上發表了《營救西路軍》回憶文章,介紹了他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營救紅軍的實況。不久,他又建議中央將失散的紅軍登記,并在生活上 給以補助。中央之后采納了他的建議并落實。

    1983年9月28日,以陳光毅省長為團長,他為副團長的代表團出席了張川縣30周年慶典。1987年1月8日,他當選為中央委員、常務委員。不幸1988年2月3日早晨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6歲。他生前對兒子吳文泰、大女兒吳國英,二女兒吳仲英等兒女以革命的道理與伊斯蘭傳統等教育。特別對大女兒吳國英一次說:“我的娃,你要打掉“驕女”二字。從此兒女們銘記在心,作為座右銘,以父親的訓導做人。

    綜上所述,目的是讓各族人民的下一代了解吳鴻賓的革命一生,戰斗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學習他為人正直,光明磊落,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生活簡樸,平易近人的高貴品質,已達到各民族人民的下一代明確這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惜盛世、和諧共處、實現光復中華而努力奮斗的中國夢。

    最后引用黃羅斌、孫作賓等人1989年6月18日《甘肅日報》發表的《深切懷念吳鴻賓同志》最后一句:“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的。”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胡晶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