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綜合 > 正文

    “娘”或“不娘”,這是一個社會學問題

    最近,有關男生“娘化”的問題引發了很多人的熱烈討論。男生能不能“娘”這一問題本質是對男性形象規范的討論,也即對“男性應該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的回答。與男性相對應的就是女性,因此與這個問題相聯系的就是“女性應該是什么樣的”。

    男性應該是什么樣的?女性又應該是什么樣的?對男性和女性,我們很難用一兩個詞來簡單概括其應該具有的特質。在傳統的“男尊女卑”的社會,女性在形象要求上受到比男性更多的束縛。

    但到了現代社會,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在形象要求上所受到的束縛似乎變少了,女性既可以像傳統女性那樣生活,甚至也可以像男性一樣生活。然而男性仍然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必須活得像男性。這也是今天我們在討論男性“娘化”問題時頗受爭議的一點。

    事實上,我們目前所有關于“男生應該怎么樣”和“女生應該怎么樣”的觀念都是社會教化的結果。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而是在社會中被建構的。在性別問題上亦是如此。我們所有關于性別的討論,都不僅限于生理意義上的性別,更多的是指社會性別。

    美國社會學家戴維·紐曼在其著作《歡迎光臨社會學》一書中,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我們的性別觀念是如何建構起來的,也即性別這一生理差異如何被社會化的。這一過程揭示了我們關于性別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也回答了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受男性變得女性化。

    生理性別(sex)通常是指一個人的生物屬性是雄性還是雌性。社會性別(gender)則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心理、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男性和女性。這一區別很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男女行為或經驗上的男性-女性之別,并非兩性與生俱來的生物性差異所致。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社會性別化過程就開始了。醫生、護士或助產士通過權威性地宣布這是一個男孩或女孩,從而開啟了嬰兒作為男人和女人的生涯。在大多數美國醫院,男嬰會裹著一個藍色的毛毯,而女嬰則是粉色毛毯。

    從這一刻起,男性和女性就開始走上各自不同的成長軌道。此后個體從家庭、書籍、電視和學校得到的信息,不僅會教育和強化性別類型預期,還會影響他們自我概念的形成。

    如果你去詢問那些很快就要當父母的人,他們是更喜歡兒子還是女兒,或者換種問法,他們是否打算根據他們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而對其予以不同的對待。大多數父母可能都會說“不會”。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父母在這上面的言行并不一致

    對懷孕婦女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她們知道胎兒的性別后,她們描述她們的兒子和女兒的腹中運動方式完全不同。兒子的動作會用“充滿活力”、“很有勁”這樣的詞語來描述,女兒的動作則會用“精力不太充沛”、“不活躍”來描述。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請30個第一次當父母的人,描述一下他們出生還不到一天的嬰兒。他們經常會求助于那些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那些有女兒的父母描述她們為“小不點”、“柔軟”、“漂亮”、“優雅”。那些有兒子的父母則描述他們為“強壯”、“機敏”、“堅強”、“協調”。而事實上,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嬰兒時期并沒有這么大的差別。

    二十年后進行的一次與此相仿的研究發現,美國父母仍在用性別刻板印象的方式去觀察他們的嬰兒,雖然比起1970年代人數有所減少。父母傾向于與男嬰而非女嬰玩粗野的身體游戲,在與孩子講話時的語調也會有細微差別,并會用不同的昵稱去喊他們,如“甜心”和“老虎”。

    新一代為人父母者對他們的孩子是否有正確的性別認同非常敏感。甚至就連那些認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不相關的父母,也會花上大量時間,確保他們的孩子能有一個文化上適宜的性別外觀。

    那些有女嬰的父母,在他們的嬰兒還沒有長頭發時,有時會給他們的女兒頭上系上粉紅色的飾品,以免他們誤認。在很多拉美國家,家庭會給女嬰扎耳洞穿耳環,給人提供一個不會誤認孩子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標志。

    男孩和女孩都會在很小的時候就學習將性別作為一種有組織的原則接受下來。在18-24個月的年齡中的某個時間點,大多數孩子都會發展出給人貼上性別群體標簽的能力,在他們的言語中提到性別,認定自己是男孩或女孩。

    對小孩子來說,是男孩或女孩只不過是另一種特征,就像有一頭棕法或十個手指。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沒有概念:社會性別是一個每個人都會對應入座的類別。

    但到了5歲左右,大多數孩子都會發展出相當多的性別刻板印象,例如“男孩喜歡卡車”、“女孩穿裙子”。因而他們會用其來引導他們自己的認識和行動。他們也會使用這些刻板印象來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例如。一個男孩可能會去避免去接近一個新搬來的鄰家女孩,因為他認為她可能只會對那些“女孩”的東西感興趣。依據這一假設而采取行動,會強化男女不同這一原始信念。

    事實上,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性別通常會被視為一種固定的和持久不變的特質。他們對性別差異的看法會在5-7歲之間達到“剛性峰值”(peak rigidity)。然而,再過幾年,他們對待性別的態度就會變得更加靈活,盡管這種靈活性并不總是會反映在他們的實際行動上。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通常都會鼓勵他們去做更加符合性別形象的活動。歷年來的一項研究一致表明,孩子們在做家務活上明顯男女不同。例如,男孩子更可能去修剪草坪、鏟雪、倒垃圾和做園藝工作,而女孩子則更喜歡打掃房間、洗碗、做飯、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這些差異明顯與賦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會角色有關。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是通過日復一日提供給他們的孩子的東西,如衣服、飾品、書籍、視頻等,來參與他們孩子的社會性別化。衣服不僅提供了可見的性別標記,也傳達了按照傳統性別界限應該如何去對待那個人的信息。

    女孩子穿著鑲褶邊的衣服,也就無法去玩那種粗野的混戰游戲。同樣,穿著高跟鞋和緊身迷你裙,也很難走快或走得很穩。男孩和男人們穿的衣服很少會以這種方式去限制身體運動。家長給孩子提供的玩具和游戲,是一種特別有影響力的性別信息來源。

    父母的性別期待對孩子也有很大影響。這里是一位父親對此的描述:“我一直想要一個兒子。我想教他打籃球、棒球,等等。”相比之下,對女兒的期待則有非常不同:“我想要一個女兒,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給她買布娃娃……女孩子就是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的人,比男孩子能做的多得多。”

    性別指示對美國男孩子來說尤為嚴厲和具有約束力。事實上,男孩子要是作出性別不符的行為,為此付出的社會成本往往會重得不成比例

    一項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孩子們的游戲模式會變得較少帶有刻板印象;不過,男孩子們則必須保持強烈的男子氣概。就像一位作家所說,“女孩可以仍然(still)是女孩,但是,男孩(must)必須是男孩。

    大家可以考慮一下“娘娘腔”(sissy)和“假小子”(tomboy)這兩個詞語的不同含義。一個被稱為“假小子”的女孩,可能會跟人打架,罵人臟話,參加體育比賽和爬樹,但她的整個性別身份認同,并不會受到這個標簽的質疑。一般來說,女孩子是可以得到許可去做“男孩子們做的事情”

    事實上,“假小子特質”如果被認為是負面的,通常會被視為一個過渡期,即一個女孩子最終會長大擺脫出來的階段。一項研究發現,女孩子中間的“假小子”行為,通常始于5-6歲,平均而言,到12歲左右就會消失。

    但對男孩子來說,玩“女孩游戲”而不受嘲笑的機會極為罕見,因此這樣做的風險極高。“娘娘腔”并不僅僅是指一個喜歡女性事物的男孩子這么簡單。人們會懷疑他比較軟弱、沒有男子氣概。他的“娘娘腔特質”,很可能會被視為他的性本質的映射,是他將會成為同性戀的一個標志。

    電影《假小子》劇照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家長在撫養孩子時,都會固守傳統的性別期待。

    少數(但其人數正在逐漸增多)家長已經開始提倡,在撫養孩子上采用“可變性別”(gender-fluid)的方法。例如,允許他們的兒子穿裙子和高跟鞋,如果他們想要這樣做的話。他們指稱他們的孩子為“粉紅男孩”(pink boys),即那些對傳統的女性表現有強烈興趣但仍認為自己是男孩的男性。

    他們想讓他們的孩子擁有傳統上的少男時代和傳統上的少女時代之間的“中空”地帶。盡管他們充分意識到,當這些孩子在公共場合展示他們的外觀偏好時將會面臨很多困境。

    但是他們認為,沒有人能夠完美地適合性別二分法分類,既然這樣,為什么他們就應該通過迫使孩子不舒服地去適應傳統的性別群體而去摧毀孩子的個性?

    然而,擺在他們面前的戰斗是一場艱苦之戰,因為他們需要對抗的,是一個由其他人組成的共同體,那些人的反應則是從困惑到敵對。

    電影《丹麥女孩》劇照。

    該電影講述了史上第一位變性人的故事。

    - 版權信息 -

    編輯:子水 黃泓

    本文觀點資料來自

    《歡迎光臨社會學》

    圖片來自網絡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胡晶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