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北京 > 正文

    感知傳統,走近傳統,重拾傳統

    作者:遼寧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明

    9月24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中秋節。中秋節可謂歷史悠久,春秋時晉平公“始置中秋”,最初只是一年中的一個時序標志,經過不斷的沉淀與堆積,后來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

    在中秋之夜,有親人團聚、分食月餅、共賞明月的習俗,又兼有各種游藝娛樂,《東京夢華錄》卷八“中秋”言及宋時人們歡度中秋的情景:“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而在傳統的中秋節中,最詩意與浪漫的活動,莫過于賞月賦詩了。宋人朱弁在《曲洧舊聞》卷八所論,中秋玩月,流行起來應是在唐玄宗開元以后,而玩月賦詩則始于杜甫。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精彩的中秋賞月詩作。

    在不斷衍變發展過程中,中秋節不僅承載了中國傳統人倫的核心價值,比如團聚家庭、美善親情、和諧社會等等;也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精華,比如古典詩詞、浪漫情懷、詩意棲居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毋庸置疑,許多傳統離我們的現代生活越來越遠,甚至不知不覺從我們的生活中消逝了,包括許多傳統節日中的傳統習俗。2008年,中秋節被正式列為國家法定的節假日,竊以為這不僅僅是給我們匆忙的現代生活增添了一點閑暇的時間而已,更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品味這一傳統節日,進而感知傳統,走近傳統,重拾傳統,并在傳統的認同和繼承中前行。

    如何尋回傳統節日的傳統?以中秋節為例,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著力。

    首先,中秋節作為親人團聚的重要節日,應著力宣傳中秋節所包含的傳統人倫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大力宣傳中秋節作為親人團聚的節日內涵,將其深植入每一個現代中國人的心中,使中秋節成為團聚家庭、美善親情的重要媒介,助力和諧社會的建設。要審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注重挖掘傳統文化中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內容,真正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其次,中秋節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應以各種形式著力宣傳與弘揚。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僅中秋的這一輪明月,就附著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如“嫦娥奔月”、桂樹和吳剛的傳說、月中蟾蜍的傳說、玉兔的傳說、月由七寶構成的傳說,等等。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傳播這些傳統文化知識,使人們在歡度中秋時能夠體認到其間豐富的文化蘊涵,從而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自覺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延伸來說,要讓傳統文化永留傳,既需要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也需要建立傳承的相關文化立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還需要引導各地政府廣泛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第三,在宣傳古老傳統的基礎上,應著力提倡并實踐傳統民俗活動。在現代生活下,恢復傳統中秋節,不僅僅是設定法定假日,刊發一組文章,組織一臺娛樂晚會。而是應該切切實實地在普通民眾中提倡并實踐中秋節中有文化生命力的傳統節日活動,比如踐行自唐以來就逐漸形成的中秋賞月賦詩傳統,熟悉、了解、學習傳統詩詞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傳統文化的弘揚,需要適宜的情景和恰當的方式,而傳統節日無疑就是適宜的情景,傳統節日中的傳統民俗活動,無疑就是恰當的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要推動中華文華繁榮發展,實現文自信,使得文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崇高的價值追求、豐富的思想精華,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來源。因而,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為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地提供文化滋養。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