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
清水:從“井里頭”到“水龍頭” 告別人擔畜駝吃水難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清水縣社會經濟、醫療衛生等方面比較落后,生活水平比較底,吃水問題時常困擾著廣大群眾。解決人民安全飲水問題,特別是解決農村地區的群眾飲水問題迫在眉睫。
80年代,我出生在一個偏遠的農村,那時候,幾個村共用一眼井,既沒有專用泵房也沒有任何消毒設施,父母親要挑著水桶,走十幾里的路才能挑回兩桶水,這兩桶水要滿足一家人一天的吃水,條件好的可以用牲口駝,廣大群眾只能“望水興嘆”,肩挑畜馱尋水吃、披星戴月找水喝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盡管這樣,這在當時的鄉鎮已經是吃水條件較好的村莊了。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有條件的家庭挖了儲水池,安裝了手動壓水機,印象頗深的是這種壓水機到了冬天一上凍就無法使用,吃水問題依然困擾著我們。
提起過去農村吃水難的艱辛歲月,遠門鎮安業村年近60歲的張文學至今仍然記憶猶新。“以前挑水從3里多路一直到進山轉幾個彎,路只有一點點,半夜三點起來就要搶著挑水,去的遲了就沒水了。以前蓋房要七八個人到處挑水,驢駝,吃水很困難。”張文學說。
進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解決西北干旱山區群眾吃水難的問題,清水縣積極實施集雨水窖工程,安業村家家戶戶硬化了院子,建起了人工集雨水窖。每逢雨天,村民們就會拿出家里所有的盆子、水桶,在屋檐下接雨水,利用院子收集雨水,凈化后供人畜飲用。
安業村黨支部書記單子彥說:“我們一直吃的山泉水,隨著天氣的干旱,山泉水也干了,干了以后大家想辦法在山泉水周圍打井,井水以后也慢慢枯竭了,后來家家又打水窖,院子里的水收集到水窖中,人們就使用,院子的水不夠衛生,最后又想辦法,買了塑料雨布,將雨布拉到房子周圍,天上下的雨水直接不到房頂,相對比較干凈,我們飲用這個水。”
通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不懈努力,清水縣城鄉群眾的飲水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過去飲用苦咸水、井水、泉水到如今用上安全、衛生、潔凈的自來水,廣大群眾充分共享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
2005年以來,清水縣以“讓農民吃上放心水”為目標,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相繼建成了遠門、金集、王店、太坪、豐望、隴東等跨鄉鎮集中供水工程9處,單村集中供水工程88處。目前,全縣自來水入村率達到100%,城鄉自來水入戶率達到83.6%,基本建成了覆蓋鄉鎮村組的農村供水保障體系,農村生活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以前村里吃水的地方離村要好幾里地,每天要早早的起來去挑水,村里的水不干凈不說,有時候還不夠吃,特別不方便,去年村里拉上自來水以后,現在吃水安全又方便,”清水縣新城鄉黃粱村支部書記海小明說。
近年來,清水縣緊抓國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的大好機遇,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大力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按照“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常受益”的總要求,采取“四化”模式,扎實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
如今走在清水的鄉村大地,你會發現人挑畜駝吃水的現象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家院子里都按上的自來水管,擰開開關,嘩嘩的安全自來水就順著管子流出來。
從人挑畜馱的山泉水到井水、窖水,再到如今用上安全干凈方便的自來水,清水縣實現了從“飲水難”到“飲水甜”的變化。飲水方式的變遷是全縣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縮影,同時,也折射出了改革開放40年來清水縣農村發生的滄桑巨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