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孝沖(中國青年作家協會會員)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媒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傳奇性變化,無論從媒體的信息獲取、傳遞時速、傳播渠道、技術手段及用戶體驗均產生顛覆性的蛻變與涅槃般的重生,如回溯改革開放之前,對當今媒體的巨變,簡直就是一個“傳奇”之說。
改革開放前,主要有三大傳統媒體,即報刊、廣播、電視,分別以圖文、聲音、音像等形式傳播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需要經過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如采編、制作、審批、發布(行)等,時程少則1天,多則幾個月,而且還會受到時空和地域的限制。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和網絡、IT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它就是當今頗得人心的網絡媒體,以門戶網站、網絡游戲、數字電視、QQ微信、網絡電視、電子報刊、微博博客、APP等各種方式傳遞著信息,突破了昔日媒體的時空觀念和單向傳播,不僅讓受信者快速接收信息,還轉變為自行制作和發布新聞信息,形成“人人是記者”的新態勢。
到20世紀末,改革開放隨之邁進了“人工智能化時代”,智能技術幫助人類不斷沖破時空的束縛,在媒介營造的信息世界中得以延伸、連接與發展。它以深度神經的網絡為基礎,結合云計算和大數據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研制開發了“采編機器人”, 并被諸多新聞媒體網站所布局應用,它所產生的媒體效果,讓世人“吐舌呆目”, 又書寫了一個讓媒體界“驚心動魄”的傳奇。
據報道,2015年9月10日,騰訊財經頻道開啟了國內機器人寫稿的先河,用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發布了題為《8月CPI漲2% 創12個月新高》的報道;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今日頭條研發的名為“張小明”的采編機器人,16天撰寫了450多篇體育新聞,并且發稿速度幾乎與電視直播同步;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突發地震,中國地震臺網機器人只用了25秒就寫出了速報,通過國家地震臺官方微信進行全球首發;余姚日報運用HTML5和無人機航拍等新媒體新技術,給融合媒體發展帶來了新氣象,為新聞報道拓寬了途徑……讓媒體采編人員刮目相看。
毋庸置疑,智能化媒體和“機器人采編和寫稿”的出現,它不僅是科技發展的迅猛之姿,也是改革開放的成果體現,更是改革開放締造的又一個傳奇!(袁孝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