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一紙遺囑中的冷暖人生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 題目: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一紙遺囑中的冷暖人生

    記者 上官云

     

    在北京的一條小胡同里,藏著一間不足60平方米的小屋。遠遠望去,“北京第一登記中心”字樣很醒目,湊到門前,“中華遺囑庫”這5個小字才能看清。

    在這里,立遺囑不再是一件避諱的事情: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意識清醒時,寫下了一生中最后的秘密。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上官云 攝

    豁達生死觀

    深秋的一個上午,劉蓉在一份遺囑上按下指紋。

    今年72歲的劉蓉家境不錯,只有一個女兒,女婿人品挺好。還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外孫女。

    閑暇時候,她愛跟老伴一起旅行,尤其喜歡坐游輪。倆人偶爾還半開玩笑地商量著,去世以后不買墓地,把骨灰撒進大海。

    生活幸福,晚輩孝順。任誰來看,她都沒必要提前立遺囑。

    但劉蓉跟許多同齡老人的一個不同之處,就是看淡生死。

    “我患癌癥已經十年了,身體并不好。”她早早跟孩子們聊起過遺產分配的問題,決定把房子留給外孫女。原本老兩口是考慮給女兒,但想了想近年來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又放棄了這個主意。

    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里,有一個寫著“幸福慢遞”字樣的“郵筒”。上官云 攝

    她不忌諱提到死亡,不忌諱立遺囑:生前就把死后的事情說明白,孩子少點麻煩。人沒辦法左右生老病死,李詠只有50歲,還是沒了。

    點擊進入下一頁

    寫著“幸福慢遞”字樣的郵筒。上官云 攝

    劉蓉說的是那位著名主持人,不久前剛剛因癌癥去世。

    咨詢、預約……順利走完立遺囑的流程,劉蓉和老伴合了個影,留作紀念。

    她念叨著要問問能不能去世后捐獻遺體,不光是為給醫學上做點貢獻,“我的角膜給別人了,他替我接著看這個世界,多好呢”。

    無奈的“反擊”

    立遺囑,有時也是老人向不爭氣兒女反擊的武器。

    人過七十,本該頤養天年。但老人張同喜的日子依舊過得十分折騰。一年四季,無論身在何處,他都要隨身攜帶自家的房產證,身份證等幾乎所有的證明,形同逃難。

    這么做是為了防著一個不孝順的兒子。

    張同喜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一直想賣掉老父親的房子換錢,為了拿到房產證,不惜動手硬搶。

    這些舉動令老人的心情相當壓抑。他總在擔心,自己去世后財產全被這個兒子搶走,“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我死都不閉眼”。

    張同喜聽說,如果一個人立了遺囑,那他去世后遺產的處理就必須首先按遺囑來執行,沒有遺囑的,才按“法定繼承”。

    2013年,他立下了遺囑,沒給那個“不孝順”的兒子留遺產。也是想用這種方式,逼兒子自食其力。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里坐滿了人。上官云 攝

    張同喜覺著,來立遺囑的人,都是擔心自己的財產被不稱心的人繼承,“事情辦完,我心里痛快多了”。

    一紙遺囑,人間冷暖

    時間久了,中華遺囑庫的工作人員們,見到了太多的劉蓉和張同喜,也見慣了遺囑背后的悲歡離合。

    一位老太太有三個女兒,感情好得很。三個人經常一起結伴去看媽媽,閑了還能湊一桌麻將。隨著年齡增加,老人計劃立個遺囑,等自己百年之后,名下三套房子正好分給三個女兒,誰也不吃虧。

    可她沒想到,風聲一漏,每個女兒都背著其他人偷偷來找老母親,想叫老人在遺囑里把那套價值最高的房子留給自己,鬧得不可開交。

    原本和和氣氣的一家人,再也沒能一起打一回麻將。

    也有九十多歲的老太太,顫巍巍來立遺囑,手抄了兩遍才通過,累得躺在長椅上。為的是讓遠在國外的女兒能夠得到一個有法律效力的遺囑。這樣,自己去世后,女兒便能順利繼承遺產。

    永遠不要用利益去考驗人性;但永遠也要相信人心深處最基本的溫情。這是中華遺囑庫一名工作人員得出的結論。

    點擊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此前,上海公證行業推出“老年人免費保管遺囑和辦理遺囑公證”公益服務月活動。中新社發 袁婧 攝

    “不注重遺囑訂立、訂立遺囑不嚴謹,對家庭和睦影響很大。很多老人都在擔憂自己的身后事。”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律師陳凱總結,“對遺囑的需求,就像一座蓋在浮灰下的火山”。

    人生旅途中最后的秘密

    截至2018年9月底,中華遺囑庫全國咨詢預約人次將近達到14萬,登記保管遺囑約11萬份。目前,在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預約立遺囑的人已經排到了2020年4月份。

    每個工作日,這間小屋里都幾乎坐滿了人。

    從核驗身份、遺囑咨詢、遺囑抄寫、精神評估到登記、錄像等一套完整的程序下來,大約得兩個小時,一天最多只能為25到30名60歲及以上老人辦理遺囑登記業務。

    年齡是這一數字波動的根源:有些老人寫字能力已經太差,無法完成遺囑抄寫;有些老人表達不夠清晰,不能順利通過精神評估。

    “要知道這樣,為什么不早點立遺囑呢?”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工作人員臉上都寫滿了無奈。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一張空白的“幸福留言卡”。上官云 攝

    種種現實,讓越來越多的人改變觀念,不再把立遺囑視為“咒我去死”,而是選擇在生前說清死后的意愿,避免可能出現的麻煩。

    陳凱說,立遺囑的人雖然以“銀發族”居多,但年輕人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漸增加。人們正以越來越坦然的態度,去面對不知何時降臨的死亡。

    在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有一個寫著“幸福慢遞”字樣的“郵筒”,很多老人會在立完遺囑后,手書一份幸福留言卡,投遞進去。

    有時,上面寫著立遺囑人對生活磨難的釋懷;有時,則寫著他們一生未說出口的溫柔話語。

    記者發現,留言卡中出現頻率最高的3個詞分別是“幸福”、“快樂”、“健康”,那也是他們對親人最后、最真摯的祝愿。(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蓉、張同喜為化名)(完)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胡晶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