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王小京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 高凱)“剛才電梯上我們還為一個唱段中某個字的去留討論,我認為經過幾次改進,歌劇版的《檀香刑》目前做到了較好的提煉精化。”一直將《檀香刑》的故事視作自己此生珍貴題材的莫言12日在國家大劇院說。
歌劇《檀香刑》是莫言和山東藝術學院李云濤教授共同編劇,李云濤作曲并歷經6年精心打造的首部歌劇,也是莫言先生諸多優秀文學作品中首部改編為歌劇的作品。自2017年首演后,這部作品歷經三次改進調整,即將于12月登臺國家大劇院。
歌劇《檀香刑》劇照劇院供圖攝
在當日歌劇《檀香刑》國家大劇院演出的新聞發布會上,著名作家莫言坦言這是自己首次深入參與作品的歌劇改編,“從2011年開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深深感受到,舞臺藝術真的是一個不斷修整提升的過程。”
莫言坦言,自己對《檀香刑》的寫作非常慎重,“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在我的故鄉高密,我很小就知道,這個題材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一個創作素材,我很珍視,其實要寫的話80年代就能寫出來,但是因為很珍視,我一定要想好才動筆,所以這題材一直在我心里,最終1999年才真的開始創作。”
“這部作品要把歷史事件轉換成文學藝術,我決心要把真實事件與當地文化結合,絕不能單單講述一個歷史故事。”莫言說。
歌劇《檀香刑》劇照劇院供圖攝
80年代起,西方文學開始大舉影響中國文學創作,在洶涌的學習大潮中,甚至出現了某種審美依賴,莫言直言自己的決絕,“我下了決心要擺脫,擺脫這種影響,否則我們創作出來的始終將是二流作品。在《檀香刑》中我結合了我們高密一帶的地方小戲貓腔(茂腔),所以后面也有評論說,這部小說是戲曲化的小說。”
在歌劇《檀香刑》中,作曲李云濤充分的理解了莫言的意圖,將包括貓腔(茂腔)、山東琴書等在內的很多極富地方特色的音樂元素融入西方歌劇的形式中,收獲了超乎預期的效果。
自2011年開始創作,歌劇《檀香刑》至今已經7年錘煉,李云濤直言,“這部作品我真的沒什么壓力,就是一點一點去扣,慢慢打磨,我把每個唱段都當作主要唱段來創作。到這一次登臺我也只把它看作是一次階段性匯報,都說‘十年磨一戲’,我相信到2021年,歌劇《檀香刑》將更具魅力。”
歌劇《檀香刑》共分為四幕,以清末德國殖民侵略山東半島引發人民抗擊外敵暴行的事件為背景,敘述了帶頭領導這起反殖民斗爭的民間藝人孫丙將被施以“檀香刑”過程中的情仇家恨。
該劇由山東藝術學院的著名旅奧歌唱家宋元明,上海歌劇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韓蓬領銜主演,樂隊則由青島交響樂團擔綱,著名指揮家、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張國勇執棒。
據悉,歌劇《檀香刑》將于12月4日、5日在國家大劇院隆重上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