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中國植物畫第一人”曾孝濂:博物繪畫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歌

    即使在閉館日,觀眾也絡繹不絕。童笑雨攝

    中新網杭州11月12日電(童笑雨)一花一鳥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看著展廳內懸掛的47位畫師的141幅博物繪畫作品和絡繹不絕的觀眾,年屆耄耋的曾孝濂眼中是掩藏不住的喜悅。“很多畫家對這種畫法和畫種不屑一顧,但我偏覺得味道足。因為博物繪畫是為自然描繪的生命之歌。”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級畫師、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所言的博物繪畫即以自然萬物為描摹對象的一種創作,從繪畫題材可分為植物畫、動物畫、古生物復原圖、生態系統畫和宇宙天體畫等。該名詞被正式提出、進入公眾視野不過短短幾年。

    曾孝濂筆下的小熊貓。童笑雨攝

    11月12日,由浙江自然博物院主辦的“手繪自然,心繪萬物——館藏繪畫精品展暨LIAN博物繪畫特展”在浙江杭州拉開帷幕,曾孝濂的30幅原作也在展出之列。

    從“信手涂鴉”的見習繪圖員到名滿天下的“中國植物畫第一人”,曾孝濂有著自己的信仰——“無一花無出處,無一葉無根據”。

    隨著技藝的愈發精湛,他的目光從植物轉移到動物身上,也漸漸意識到,不僅要畫得像、畫得準確,最重要的是要謳歌生命,謳歌自然。展廳中一幅寫著“未被開發的角落”的畫作,就凝鑄了其對自然和生態的思考。

    展廳中的部分展品。童笑雨攝

    畫作中,三只小熊貓憨態可掬,又粗又長的尾巴或肆意低垂或搭在枝干上,為靜謐的樹林增添了一絲生機。據曾孝濂介紹,畫中的小熊貓,為其在云南的原始叢林中所見。“當前很多動植物的棲息地都被開發了,我希望通過畫作,喚起人們的環保和生態意識,讓他們明白,我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宰。”

    正是基于對生態和自然的思考,60年間他無數次忍住蚊蟲叮咬翻山越嶺,甚至退休后花了8個月的時間住在了北京動物園,每天觀察鳥的姿態、畫速寫、拍照片,并到昆明動物研究所標本館里詳細記錄鳥類的形態特征,請教鳥類專家。即便條件苛刻,他也甘之如飴。而他也把這一些經歷稱之為“與自然對話”。

    “我從年輕時就下定決心要用畫筆把我所看到的好東西盡可能多地畫下來。我覺得博物繪畫的最高境界,就是表達生命的內在和勃勃生機,這也是‘美’的最高境界。”曾孝濂說。

    于此,本次展覽策展人王思宇表示贊同。“優秀的博物繪畫作品,能夠喚起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它以一種平易近人的姿態,在人與自然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如其所言,博物繪畫師們為生物繪畫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愛與情感,而在他們的筆下,一花一草一木都迸發出生命的力量。(完)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中華 文明
    責任編輯:胡晶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