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甘肅 > 正文

    總書記看望過的這個村莊變樣了

    “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的鄉親們一直銘記于心。正是為了這份囑托,鄉親們調整精神狀態,爭先恐后通過多種方式尋求脫貧致富,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085元,是5年前的近7倍。

    元古堆村新貌全景 錢河山翻拍

    11月30日,甘肅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媒體采訪團走訪元古堆,這個習近平2013年春節前到過的地方從村容村貌上已是今非昔比。

    “變化更大的是鄉親們的精神狀態、思想觀念和實際行動。這5年來,總書記的關懷轉化為動力,只要脫貧攻堅的知識和本領,鄉親們爭先恐后,以前三請不來的‘要我學’變成現在你追我趕的‘我要學’。”田家河鄉駐元古堆村干部安曉東說。

    安曉東的話并非空口無憑,他還記得以前每到農閑時節尤其是冬季,大多村民要么湊到一起打牌,要么聚在一塊喝酒,“脫貧致富奔小康”無人理會。甚至有村民說出“反正有政府補貼,肚子肯定餓不了”這樣的話。“懶漢式”的做法和“等靠要”的思維,讓各級政府和幫扶部門束手無措。

    安曉東介紹,現在則大不一樣。村里的年輕人通過網絡信息和手機資訊學習做電商,在網上賣當歸切片等土特產品。有養殖和種植能力的村民積極參加政府、企業組織的各類培訓課。特別是對那些身患殘疾的村民,縣殘聯和鄉鎮請來培訓機構專門“量身定做”培訓內容。

    媒體團采訪時,巧遇渭源縣立達勞務公司工作人員到元古堆村接培訓群眾。該公司總經理孫小偉介紹,這是今年培訓的第28期學員,以殘疾群眾為主,培訓內容是種植和養殖技術。

    “前些年,鄉親們是‘要我學偏不學’,現在則是‘我要學還積極’。截至今年10月底,公司已培訓了19個工種的1705名學員,畢業學員與市場招工對接成功率在60%以上。”孫小偉說。

    村民馬占軍就是立達公司今年年初培訓的學員之一。肢體殘疾的他如今在蘭州新區一家電纜企業做電子儀器儀表裝配工作。在電話中,他高興地說:“以前我在工地做小工,一月也就2500元左右還不固定,現在每月穩定收入3500元以上,家里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元古堆村村民正在準備將晾曬好的當歸裝車 錢河山 攝

    而村民龍永春這幾年在縣、鄉藥材市場上闖出了名聲。這幾天,他正組織村里婦女將今年收購的當歸裝車。龍永春說,市場行情雖然會有波動,但動起來總比干等著強,從以前的“一把牌”“兩口酒”、東家長西家短,到如今談價格、說市場、謀收成、論行情,別人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樣,自己的感覺也更陽光。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家家土坯墻,學校是危房。”昔日元古堆村的寫照,如今已被447戶白墻紅頂的新房、新建的學校以及敬老院、文化廣場、村史館等封存于記憶中。

    “扶志”與“扶智”成效顯著,居住環境大改善、腰包越來越鼓、觀念越來越新、眼光越來越遠……經過努力,元古堆村用實踐把總書記殷切的囑托變成了眼前的現實,日子越過越紅火。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胡晶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