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劇第二代掌門沈伐 家喻戶曉王保長 心系傳人有點愁
1986年,沈伐帶著諧劇《零點七》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舞臺上,他用四川話表演諧劇,引得觀眾捧腹大笑。
“最開始選的節目,并不是《零點七》。”1985年末,四川電視臺推薦沈伐表演、凌宗魁創作的《聽診器》參加1986年的央視春晚。該節目在一審時就被“槍斃”,原因是該題材不適合春晚舞臺。就在沈伐準備打道回川時,央視文藝部藝術指導焦乃積在舞臺側幕找到沈伐,問他還有沒有其他節目,沈伐說多的是。“他問我舞臺效果怎么樣,我說才演過,效果還可以。他就指著舞臺旁邊,找了個小地方說‘你演給我看看’。”
沈伐當場表演了《演出之前》(包德賓創作),焦乃積連連叫好,興高采烈地把沈伐拉到春晚總導演黃一鶴面前。
壹諧劇《零點七》
在央視春晚一炮而紅
“當時在場的還有閻肅老師。我又表演了一遍,黃導是北方人,雖然沒有全部聽懂,但他覺得內容、效果都還不錯。尤其看到焦乃積他們被逗得哈哈大笑,都覺得好,就定了這個節目要上。”沈伐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從確定節目到正式上臺的40多天里,他一個人每天關起門沒日沒夜地排練。“很多演員都喜歡出去游覽首都勝景,陶長進(川劇演員,1986年春晚《斷橋》許仙的扮演者)約我出來耍,我不去,天天在屋頭練。”
因為是純四川方言,擔心有些觀眾聽不懂,黃導一再要求沈伐把語速放慢,再把太地道的方言詞改換一下。“閻肅老師把《演出之前》改名為《零點七》。”《零點七》在后來的幾審中都順利過關,并被安排在黃金時間表演。功夫不負有心人,9分鐘的《零點七》大獲成功,打破了央視春晚均為普通話節目的格局,臺詞“全心全意為人民幣服務”迅即成為流行語。
之后,沈伐不僅在北京與游本昌聯合舉辦了《啞劇、諧劇》專場演出,還到全國各地巡演“沈伐諧劇專場”百場,場場火爆,使得諧劇這門藝術迅速在全國叫響,開創了諧劇藝術的巔峰時期,并由此確定了他作為諧劇第二代掌門人的地位。
1988年,焦乃積到成都挑選央視1988年春晚節目,沈伐的新作品《藍貴龍接妻》(包德賓創作)被看中。為讓該節目更加出彩,導演選擇已經成名的川籍電影演員岳紅與沈伐搭檔,被更名為《接妻》的諧劇因此變成了方言小品。
沈伐與岳紅配合默契,不負眾望,臺詞“一,二,二點五”、“像麻將牌里的幺雞”、“打我,打得個保質保量”迅速流傳開來,也成了來自春晚的第一批流行語。“1990年,我又參加了央視元旦晚會,表演了方言詩朗誦《王啰嗦》。諧劇和方言詩朗誦都是王永梭先生創作的形式,我都帶上了央視舞臺。”
貳經典“王保長”
舞臺演出達3000余場
采訪中,沈伐鄭重地在他的70周年藝術及人生回顧珍藏版《沈伐其實正年輕》中,寫下“歲月如歌”四個字。書中,回憶了他從藝幾十年的藝術人生,大篇幅講述了“王保長”這個獨具四川特色的藝術喜劇人物。這是沈伐用了三十多年心血潛心研究、演出、打造的個人品牌和符號。
時間回到1976年之后,老電影《抓壯丁》重映,“王保長”這一角色為很多人津津樂道。四川人藝重排經典劇目《抓壯丁》,邀請沈伐扮演“王保長”。幾乎同時,后來調入重慶市曲藝團的凌宗魁根據電影相關情節,創作了諧劇《王保長》,由沈伐表演,走紅西南三省市。“僅舞臺上演出的諧劇《王保長》就有3000余場。”
從藝數十年,沈伐出演了上百部方言劇,最為經典的無疑是“王保長”系列,其塑造的王保長形象已經成為經典。這一角色的口音特點,被業內人士稱為“自貢川普卷舌音”。上世紀末,重慶電視臺決定投資拍攝方言電視連續劇《王保長歪傳》,導演很自然地想到了沈伐。
《王保長歪傳》講述王保長在抓壯丁中撈了不少油水后,上世紀40年代末又出新招,以“蔣總裁”的“新生活十誡”為名,勾結國民黨腐朽分子對百姓大收捐稅,搞得民不聊生。該劇在多家電視臺播放后,深受懂四川方言的觀眾喜愛。“王保長不是臉譜化的人物,他可恨、可惡、可憎,又有點可愛。”為了讓王保長“有鹽有味”,拍攝期間沈伐常常抱著厚厚一摞劇本研究這個人物,甚至拍攝結束,晚上回到房間還要繼續琢磨臺詞、準備接下來的表演。“我演王保長要有自己的路子,自己對人物的理解。”
后來,沈伐又拍攝了《王保長后傳》、《王保長今傳》以及話劇《抓壯丁》小品《王保長三嫂子》《王保長抓女壯丁》《三嫂子參賽》等“王保長”系列作品。其中,2006年4月開拍的7集情景喜劇《王保長今傳》,由拉動四川方言藝術前行的“三駕馬車”沈伐、劉德一、李伯清聯袂飾演。“1997年,我們三個‘桃園三結義’,結拜了。那時候,他們兩個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劉德一的《傻兒師長》、李伯清的散打評書,都非常受歡迎。我的知名度沒有他倆叫得響,就想著也打造一個叫得響的人物。‘王保長’就是我的代表作。”
潛心研究、塑造王保長人物形象40年,沈伐對人物的理解、行為的表現方式、語言的表達都有自己的獨創性。他用爐火純青的演技把“王保長”演繹得有聲有色,深受全國觀眾的喜愛。“藝術就是要不斷地創造自己的品牌。現在大家看到我就喊‘王保長’,這是我努力奮斗的結果。雖然辛苦,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我無憾了。”
叁傳承諧劇藝術
想要大辦諧劇周年80
“諧劇要演好,真的需要深入人物。”沈伐說,自己能有這么多好作品,得益于搭檔、曲藝編劇包德賓的劇本。“我80%作品都是他寫的,我們一起深入人物、深入生活,在對人物的理解上,可以說是珠聯璧合。”
16歲開始從藝,60年間沈伐從未離開過舞臺,他感恩在從藝道路上老師、搭檔、同仁對自己的幫助。為了感謝,他每個月都會把自己的政府特殊津貼打給教導過的老師。“以前是給王永梭老師的愛人江老師,江老師去世之后,就分成兩份打給錄取我的舞蹈學校兩位老師。每個月18日,準時打過去。”
對于諧劇,沈伐由喜歡到熱愛,由熱愛到癡迷,由癡迷到變成生命的一部分。“諧劇熱鬧的日子里,諧劇寂寞的日子里,我們都不離不棄,結伴同行,在輝煌諧劇的同時,輝煌著自己。”他也感慨,“一眨眼,我竟然走過了《零點七》!我困惑《這孩子像誰》的孩子已經有了孩子;我《接妻》接回的夫人,正笑盈盈凝視著我;更重要的是,《一百零九將》中的我,已經站起來了!”
如今,沈伐依舊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為了傳承諧劇藝術,沈伐收了幾十位弟子,光是“巴蜀笑星”就有王迅、叮當、王磊、高木木、大寶、劉海、張蓉等。“王迅高中就跟著我學諧劇,現在在影視方面成就不錯。叮當現在是中國曲協副主席了,也獲得了牡丹獎。其他弟子也都很不錯。”
“沈家軍”在不斷壯大,但沈伐有遺憾,“現在諧劇是危機時期,諧劇第三代確實出了人才,但人才還是少。而且我這些弟子專門搞諧劇的不多,主要在影視方面發力,學習諧劇的時間不太夠。好的諧劇節目也少,作品都少,演過來演過去還是那些作品。我在專業教導上確實很愧疚。”
2019年,是諧劇誕生80周年,為了推廣宣傳傳承諧劇,沈伐計劃辦一個諧劇訓練班,“諧劇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從我的角度來說,諧劇要在傳承上發展,要讓現在的觀眾喜歡,但發展不能離開諧劇的內核。”
每周一封情書與老伴伉儷情深
第一次見到沈伐,是5年前華西都市報舉辦的第三屆巴蜀笑星擂臺賽上,他是評委。除了點評時的嚴肅嚴謹,更多時候,他總是嘴角上揚,眉眼帶笑。當時以為,可能是從事諧劇表演幾十年的原因,他的喜感與幽默早已融進骨髓,才反映在臉上。這次采訪之后卻有新的認識,因為有愛人黃家惠相伴左右,他能安心創作,安心演出。他的笑,是幸福的寫照。
精心裝裱的合影照、印有夫妻像的抱枕,提到對方時的幸福微笑……在沈伐家里,隨處都能體會到夫唱婦隨的感覺。“我們認識時我還在舞蹈隊,她姐姐是我的同事,大家關系不錯,她也常常過來一起玩。”年輕的黃家惠是一名川劇演員,身材窈窕,烏黑的長發,喜歡綁兩個尾辮。鵝蛋臉上,一雙大大的眼睛清澈剔透,讓沈伐一見傾心。
在沈伐客廳電視墻右上角,有一張黃家惠年輕時的照片,“這是她20多歲的樣子。”照片里,黃家惠扎著頭巾,精致的五官,溫柔而優雅,嘴唇微微上翹,說不出的美。戀愛中的兩人,一個在成都,一個在重慶長壽。那時的“異地戀”沒有電話,就靠寫信聯系。黃家惠記得,沈伐每周給自己寫一封信,“信紙上蓋了他專門做的印章。”
1968年,兩人結婚了。婚禮很簡單,雙方親友圍坐吃了頓肉菜,見證了一對新人攜手。“我們那時候結婚不像現在,好簡單嘛。我還記得當時同事給的份子錢,一共是30多塊。我們用這個錢買了一個純毛的被子,一直用到現在還在。”
婚后,沈伐忙著舞蹈,忙著諧劇,家里的大小事務均由愛人操心。“她后來不演出了,到我們團里負責服裝。”沈伐記得,自己曾在那間小小的換衣間,換過無數套由妻子準備、搭配的演出服。沈伐感謝老伴無私的付出,“我的藝術成就有她的一半。我的所有演出,她都是第一觀眾。因為有她,我才能專注諧劇、專注喜劇。”有外人在時,沈伐稱呼老伴“黃老師”,每每回憶兩人年輕時的過往,他都會微笑著看一眼坐在鏡頭背后的她。
如今,沈伐和黃家惠攜手相伴50余年。現在的沈伐,也許不如年少那般鮮衣怒馬,但每當抬眼,就有愛人陪伴在身邊,這就是最幸福的事。
封面新聞記者荀超攝影關天舜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