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雖不能言,但是它卻沉積了歷史的滄桑,天水的隴南書院就是這樣一座曾見證晚清科舉制度,延續隴東南百年文脈的古建筑。
書院起源于民間的授學機構,正名于唐代,發展于宋代。書院自具有雛形就分為有私立和官辦兩種,自清代明令禁止私立書院,省府州縣均開始設立官辦書院。
隴南書院于光緒元年三月始建,次年五月正式竣工。書院坐北朝南,占地5100平方米,共有房舍700余間。整體建筑為長方形布局,以貫穿南北的通道為中軸線,東西均勻排布。由含英、茹實、東齋房、西齋房、研經、敷文、通道、重門、內院、講堂、中院、后院等部分組成。
隴南書院1904年更名為“甘南中學堂”,在保留國學的基礎上,傳播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此后,鞏秦階道李璜又先后改甘南中學堂為南中學堂、隴南初級師苑學堂,1914年學校改為“甘肅省立第三中學”,從此“三中”成為隴南研討傳播“新學”的中心。1936年學校改制后名為“甘肅天水中學”,1939年學校成立高中部,成為隴南唯一一所完全中學。1940年開始招收女生。至1949年,學校有12個教學班,學生500余人。
(修繕前的隴南書院)
(修繕前的隴南書院)
(修繕前的隴南書院)
現存隴南書院位于天水巿秦州區中心街道民主路,是一座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居建筑群,院落具有濃厚的北方住宅特點。由于隴南書院建造之時經費缺,所以其建筑形制比較簡單,多為硬山結構且木材用材較小。
隴南書院作為天水教育系統建筑的典型代表,亦說天水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之一,更是這座城巿歷史的文脈見證。其展示的不僅是教學功能,更重要的是所蘊含傳統文化的人文關懷;傳達著中華文化的博大內涵和天水地域民俗文化的質樸特質,為研究天水清代建筑、人文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修繕中的隴南書院)
(修繕中的隴南書院)
(修繕中的隴南書院)
(修繕中的隴南書院)
(修繕中的隴南書院)
(修繕中的隴南書院)
由于歷史原因,現存隴南書院在修繕前存在改建、臨時搭建現象,加之年久失修,歷史風貌破損較為嚴重。特別是受汶川地震影響部分建筑地基下沉、墻體傾斜、屋脊塌落,受損十分嚴重,存在人身和物安全隱患,為了搶救文化遺產,再現原有風貌,切實加大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力度,全面打造文化天水、旅游天水,隴南書院維修工程被列為文化遺產搶救的重點工程,2015年起,秦州區政府投資1681.2萬元對其實施搶救性保護維修。經過幾年的精心施工,到目前已經基本完工。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修繕后的隴南書院)
行走在書院內,參天的樹木在嚴冬中褪卻了艷麗的色彩,與一組組青磚灰瓦的建筑共同組成一幅水墨畫卷,經過搶救性保護維修后的隴南書院在冬陽下散發著滄桑的氣息,述說著那段浸透著筆墨的歷史歲月。
(隴南書院大門)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