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甘肅 > 正文

    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六套“組合拳”夯實脫貧幫扶工作

    【脫貧攻堅奔小康】

    盡天大的責 使天大的力

      ——省政府辦公廳六套“組合拳”夯實脫貧幫扶工作

      甘肅日報通訊員 栗亮

      “山是石頭山,插在云里面;田是臥牛田,掛在半山間”是宕昌縣兩河口鎮自然條件的真實寫照,也使當地成為我省脫貧攻堅中難啃的硬骨頭。

      2017年7月起,省政府辦公廳聯系幫扶兩河口鎮山背、羅灣、石院、羊古堆、柯門道、四方等6個貧困村。自此,省政府辦公廳將幫扶工作作為“天大的事”,用活用足用好六套“組合拳”,使出“天大的力”,盡到“天大的責”,奮力推動當地脫貧攻堅工作駛向快車道。目前,6個貧困村通村道路已全部硬化,自來水到戶,戶戶通電,富民產業初具規模,鄉村干凈整潔,手機信號、4G網絡和電信寬帶實現全覆蓋,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挪窮窩”與“穩就業”配套,實現騰籠換鳥。“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現實使“挪窮窩”成了6個貧困村脫貧的必然選擇。省政府辦公廳在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過進城貨幣化安置、新疆招錄新職工、村內插花安置3種方式,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山背村和羅灣村234戶村民喜遷新居入住了縣城安置小區。同時按照“移民搬遷建小區、依托小區辦工廠、辦好工廠促就業”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破解搬遷群眾就業增收難題,創新探索貧困群眾離土有房住、進廠不離家、就業有崗位、收入有來源、脫貧有保障、“掙錢顧家兩不誤”的扶貧新模式,在原居住地建設季節性生產用房,離家不離土發展特色產業;在安置小區周邊興辦“扶貧車間”,建成手套加工車間3處,通過入股分紅和就業增收,使搬遷群眾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真正實現了“搬遷一戶、就業一戶、脫貧一戶”的目標。 

      “拔窮根”與“注活力”組合,爭取弱鳥先飛。產業是穩定脫貧的關鍵。省政府辦公廳因地制宜,引導村民大力發展花椒、辣椒、中藥材、養雞、養蜂、旅游、手套加工等主導產業,配套補充發展大蒜、紅蔥、黑豬、柿子等特色優勢產業,并結合農村“三變”改革,著力構建村集體、合作社、農民“三位一體”的農業經營新體系,讓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激活貧困村土地、勞動力、資產等要素,促進農業生產增效、集體經濟增量、農民生活增收,拔除6個貧困村產業發展底子薄、基礎弱,不成規模、附加值低的“窮根”。創新“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組建種植、養殖、輕加工等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土地、草山、林地和部分產業扶持資金入股,讓326戶貧困群眾成為股東,享受“輕資產”初次分紅、8%比例保底再次分紅、土地流轉收益三次分紅、勞動力入股四次分紅,盤活了農村資源,創新了經營體制,增加了群眾收入。

      “留鄉愁”與“富鄉民”并舉,成功變廢為寶。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獨一無二的人文遺產,打響打亮“土氣、老氣、生氣、朝氣”四張特色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在山背村和羅灣村聯合組建云裳旅游服務合作社,引進重慶市綠化產業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啟動建設總投資2億元的山背、羅灣鄉村旅游開發項目。目前,項目已列入全省500個鄉村旅游扶貧村計劃,樣板區正在加快建設,穿越之門、羌王殿等景點破土動工,建成后預計年均接待游客80萬人次,真正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保生態”與“變鄉貌”同步,留住綠水青山。綠色打底,活化山水,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完成退耕還林1200畝,栽植花椒10萬株,推動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互促共進、相得益彰。積極探索“生態+公益性崗位”扶貧模式,讓103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生態保護人員,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清理常態化。安裝太陽能路燈,全面啟動村內道路拓寬改造、民房風貌改造和垃圾池建設,努力打造干凈優美的鄉村環境,建設生態優良的山水田園,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建硬件”與“強軟件”互補,助推破冰起航。實施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季節性生產用房、小水積蓄節灌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6個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堅持“硬件不足軟件補”,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八仙過海”各展所長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積極組織開展政策宣講、送文化、送健康、送書畫等活動,持續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充分發揮駐村幫扶工作隊精準“滴灌”作用,與群眾面對面交心,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做到矛盾發現在一線、問題解決在一線、感情培養在一線、形象樹立在一線。

      “打硬仗”與“夯基礎”結合,確保夢想成真。截至目前,6個貧困村還有546戶2013人沒有脫貧,2018年計劃脫貧263戶1077人,脫貧任務十分艱巨繁重,省政府辦公廳將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繼續夯實精準幫扶、產業扶貧、各方責任、基層隊伍、工作作風“五個基礎”,落細落小落實工作責任和工作要求,堅決打好打贏攻堅硬仗,確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