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入人心》《國家寶藏》《一本好書》等綜藝節目從養眼到養心,弘揚了中華美育精神,潤物無聲地實現了正確的價值引領
優秀綜藝是社會美育的最佳土壤
有評論家提出,應該重視滲透社會家庭的綜藝節目是價值引領不可缺少的平臺
■本報首席記者 黃啟哲
20歲歌手演唱多尼采蒂《軍中女郎》片段,用美聲唱法挑戰九個高音C,讓當晚百度上相關歌劇詞條的搜索量猛地翻了幾番。陽春白雪的歌劇藝術,隨著綜藝節目《聲入人心》的熱播,收獲了大批青少年觀眾由衷的驚喜和贊嘆。
美好的不僅僅是音樂。眼下,國內一批優質綜藝聚焦高雅藝術、傳統文化領域,以傳播“美好”迎來收視與口碑的雙贏,以文化人,以藝養心,為大眾美育探索開拓出一條適應時代,貼近生活,具有人文溫度、思想深度的實踐路徑。有評論家指出,優秀“綜藝”是社會美育的最佳土壤。
創新美育形式
激發藝術活力,用“沉浸式體驗”為經典賦能
繼《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慢綜藝”刷新國內綜藝的新視野后,眼下又有幾檔優質文化綜藝走紅:《國家寶藏》集結九大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創新演繹國寶的“前世今生”;《聲入人心》以綜藝競演的模式,將美聲唱法、音樂劇向觀眾普及;《一本好書》則將經典書籍以舞臺劇形式進行演繹。三檔節目不僅把文物、美聲藝術、文學經典頻頻送上網絡熱搜,也均收獲了超過9分的網站評分。
這些新型綜藝節目,撕掉了一段時期以來國內綜藝節目“感官刺激”“庸俗低智”的標簽。它們以跨界融合等創新方式,對傳統文化與高雅藝術進行了深入推介與美學鑒賞,讓綜藝節目戴上了美育的“博士帽”,讓“高冷”不再“高冷”,“小眾”進入大眾視野——其中一些內容已不再滿足于淺嘗輒止的藝術普及,轉而向深挖文化價值,將文化自信的力量潤物無聲地厚植進觀眾心底。
“綜藝節目的文化堅守與價值引領一度被忽視乃至遮蔽。可作為文藝創作的綜藝同樣應保持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認為,好的綜藝節目在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探索中,貴在不滿足于養眼——在觀賞性上做文章,更需要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勝在自信”。
隨著《聲入人心》的熱播,大批經典歌劇、音樂劇著名唱段成了音樂平臺上的熱門曲目。這讓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十分感慨:“好的聲音,如同好的容顏,有著直接的感染力。對好的聲音的向往,也是人類的一種天性本能。”與其說是觀眾無法親近歌劇音樂劇,不如說是缺少了躬身親民、直抵人心的展示平臺。
同樣以“綜藝競演”模式引入,《一本好書》打破了讀書節目的傳統“朗讀”模式,創新以舞臺劇表演為觀眾打開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毛姆名作《月亮與六便士》中幾個戲劇化的片段讓文學立體呈現。而穿插其中的專家解讀,則是把小說里藝術天才面臨的月亮與六便士抉擇,拋給了每一個普通人,讓文學經典得以穿越時空,與當代觀眾的生活產生連結。
在這些節目中,傳統文化、高雅藝術、文學經典在模式創新中得到豐富呈現,大幅度地提升了高雅文化的能見度和抵達率。
文化潤養心靈
解鎖藝術密碼,深挖傳統內涵,激發觀眾的文化自信
教育家蔡元培就強調“以美育人,向美而生”的重要性。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說:“時至今日,在綜藝中根植美育的基因,同樣也是滿足文化素養日益提高的觀眾需求。”觀眾不再滿足于感官刺激帶來的即時性快感,更需要豐富的藝術欣賞與文學思考來豐沛內心世界。
實踐美育教育,便是以弘揚傳統中華美學精神為基礎,廣泛集納人類美學文明的優秀成果,進而形成新時代的中華美學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如是,中華美學精神正在成為眼下這批優質綜藝的重要內容。在《國家寶藏》第二季的首期節目中,故宮博物院就用一件“不起眼”的國寶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有的“天人合一”的美學理念。以紙張、秸稈、木頭制成的頤和園、故宮等建筑模型“樣式雷燙樣”,在一眾金鑲玉雕的藏品中或許不夠耀眼,卻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在多位守護人的講述、演繹之中,觀眾看到了中國古典建筑美學的無窮奧妙:一張平格圖紙沿用了2000年,卻能與今天的電腦測繪原理相同;頤和園東堤遠望玉峰塔,人走塔走的奇妙體驗,來自于工匠的精密測算,更蘊含著“與建筑對話、與環境對話”的中國建筑美學精神。
如此徐徐展開,讓綜藝美育不是機械的知識輸出,更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后,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講述打動人心,最終激發觀眾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引得網友在視頻彈幕中發出“此生無悔入華夏”的自豪感慨。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