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9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在“信息公開”一欄中公布了最新的組織機構情況,這是中央紀委網站成立以來第三次更新組織機構情況,也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首次公布其組織機構情況,充分證明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推行政務公開、及時向社會展示自身情況的積極態度。
兩次網站變化
中紀委信息公開力度不斷加大
在黨的十八大之前,中央紀委沒有開設自己的網站,與其合署辦公的原監察部雖然開設了網站,但由于更新速度較慢、信息公開不夠全面及時,影響力不大,關注者不多。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央紀委監察部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根據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和任務的需要,主動運用互聯網開展工作,于2013年9月2日開通了新的官方門戶網站,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當日在調研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建設時強調,要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讓群眾了解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新思路、新進展、新成效。
據介紹,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是在整合機關5個網站基礎上創建的,但卻一下子釋放出了比原先5個網站更加驚人的影響力。在此之前,中央紀委對中管干部執紀審查的情況一般不會立即發布,有的要等到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后才對社會公開,距離其被查處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時間。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創建后,經常在凌晨、深夜、周末、節假日公布“打虎”最新信息,一下子引起了強烈社會反響。因此,該網站毫無懸念地從2013年起連續六年蟬聯“中國最給力黨務政務網站”獎項,并在2018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黨務政務網站”。
2018年3月,國家監委成立。3月20日,該網站更名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三次更新組織結構
見證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最新進程
中央紀委網站成立之初就設立了“信息公開”欄目,下有“領導機構”“組織機構”“工作程序”“歷史沿革”“會議資料”“信息公開年報”六個子欄目。
其中,“領導機構”“組織機構”兩個子欄目最受關注。在網站成立之初,公布的第一個版本是在2013年5月前后完成的第一次內設機構調整后的組織機構情況(見下圖一)。在27個內設機構的編制下,中央紀委做了兩個“加減法”:一方面增加了第九、第十兩個紀檢監察室;另一方面將原黨風廉政建設室與原糾風室合并成“黨風政風監督室”,將原執法監察室和原績效管理監察室合并成“執法和效能監督室”。這一調整體現了中央紀委提出的“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的“三轉”精神要求,中紀委內設機構辦案力量得到了加強,此外中紀委參與的125個議事協調機構僅留14個,進一步“聚焦主業”。
(圖一)
2014年3月17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更新了“組織機構”一欄的圖表,顯示第二次內設機構調整已經完成。
此輪調整更加“大刀闊斧”:不僅分別對中央、地方各增設1個紀檢監察室,使得按序排列的紀檢監察室數量達到12個,還專門增設針對紀檢監察干部自身的“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刀刃向內、嚴查“內鬼”;同時將原監察綜合室等6個內設機構分別“二合一”,把辦公廳、監察綜合室整合為辦公廳,黨風政風監督室(國務院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執法和效能監督室整合為黨風政風監督室(國務院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預防腐敗室(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外事局整合為國際合作局(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見下圖二)。
(圖二)
調整后,中紀委仍舊保持27個內設機構。通過兩輪內設機構調整,直接負責辦案的紀檢監察室數量由調整前的8個,增加到12個。2014年3月19日,時任中紀委副書記陳文清曾向外界透露:“每個紀檢監察室均配備30名人員,設4個處,改革后,直接從事紀檢監察業務的人員增加了100多人。”據悉,改革后中紀委監察部內辦案人員已近400人。
2018年3月,國家監委成立后,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102名干部轉隸至國家監委,被充實到機關26個部門,與原有干部混合編成,其中到業務部門的占87%。與此同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開始了新一輪的內設機構調整。
從2018年5月至2019年初,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的“組織機構”一欄都無法打開,顯示機構調整正在過程中。在今年中央紀委三次全會結束后不久,記者瀏覽該網站時發現,“組織機構”一欄又恢復顯示了2014年3月的版本。相隔僅10天左右,最新版的組織機構圖向社會再次公布(見下圖三),顯示了中央紀委及時公開政務信息的鮮明態度。
(圖三)
增加4個內設機構編制
紀檢監察室實現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分設
從最新公布的組織機構情況可以發現,內設機構從原先的27個增加到了31個,主要是原先的12個紀檢監察室增加了4個,進一步凸顯“聚焦主業”。同時,這16個室均進行了更名,第一到第十一室更名為監督檢查室,第十二到十六室更名為審查調查室。
這表明,在監察體制改革后,中央紀委已實現了紀檢監察室實現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分設。而監督檢查室與審查調查室11:5的比例也說明中央紀委在進一步加大監督檢查的力度,力求抓早抓小、使監督成為常態。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今年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在部署2019年工作時,專門單列一條要求“做實做細監督職責,著力在日常監督、長期監督上探索創新、實現突破”。
從公開報道可知,自2016年底北京、浙江、山西率先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開始,將執紀監督部門與執紀審查部門分設就成為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將力量向監督傾斜、履行好首要職責的同時,通過組織和制度創新,形成既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切實強化自我監督。
“分設之后,兩個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執紀監督部門突出政治監督,重點圍繞聯系地區和單位推動落實‘兩個責任’、執行‘六項紀律’等情況,查找全面從嚴治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了解掌握政治生態;執紀審查部門突出執法執紀,專司審查調查,查辦違紀違法案件。二者合力治‘病樹’、正‘歪樹’、拔‘爛樹’,當好‘啄木鳥’和‘護林員’,凈化政治生態,共同保護‘森林’。”2018年4月26日中國紀檢監察報一篇題為《執紀監督與執紀審查分設的重要意義》的文章如此解釋執紀監督與執紀審查分設后的不同功能。據報道,截至2018年5月下旬,22個省級紀委執紀監督與執紀審查部門已實現分設。
此次中央紀委的在部門分設過程中,為何將“執紀監督”部門改名為“監督檢查”部門、將“執紀審查”部門改為“審查調查”部門?這是因為監察體制改革后,前者不僅要負責對違紀問題的監督,還要對職務違法行為開展監督,因此原來的“執紀監督”顯然不足以完全概括其任務和定位;而后者不僅要對嚴重違紀行為開展執紀審查,同時要對嚴重的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行為開展監察調查,因此用“審查調查”來概括更為妥帖。
此外,比較2014年的組織機構圖可以發現,內設職能部門取消了兩塊加掛的牌子,即黨風政風監督室不再加掛國務院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的牌子,國際合作局不再加掛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的牌子。根據2018年2月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不再保留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據了解,國務院糾風辦系依托于原監察部的機構。因此,上述兩個機構都已不復存在。
此外,中紀委的9家直屬單位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原先的中國監察雜志社已更名為中國紀檢監察雜志社,北戴河培訓中心已更名為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北戴河校區。電化教育中心、廉政理論研究中心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網絡中心、網絡技術中心。其中,網絡中心、網絡技術中心承擔的分別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的內容生產和技術支持工作。
來源:北京日報公眾號 綜合 “人民日報政文”微信公眾號(作者 姜潔)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