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民俗 > 民俗 > 正文

    探訪天水街子雕版窗花

     

      作為北方地區瀕臨失傳的一種窗花樣式,雕版窗花據說在街子古鎮差不多已有400余年的歷史,如若再要追溯其歷史,甚至可以一直上溯到1700年前的東晉時期。

      與文字雕版相比,雕版窗花不論從題材、表現手法、雕刻技藝上,都有著非常大的變化,也體現出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記者 洪波 胡曉宜

      臘月二十二,一場紛紛揚揚的小雪過后,我們慕名來到麥積區街子鎮街亭村采訪雕版窗花藝人縣璋老人。在村口,下了車,步行穿過河道,沒走幾步便遇見了前來迎我們的老人女婿,由他帶著來到家門口,遠遠對著一位老人他出聲喚道:

      “快點回來,約好的記者來看你了。”

      頓時,我們的注意力被集中到這位步履蹣跚、身著樸素的老人身上,內心不由疑惑,難道這就是街子鎮最為知名的雕版窗花藝人?

      才進屋,老人的女兒縣美麗便介紹起來,“除了畫窗花,我爸平時還畫年畫,這張百子圖和幾幅四條屏,都是這房子剛蓋起來那會兒畫的。”看著墻上貼著的幾幅色澤鮮艷的年畫,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頓時撲面而來。

      趁著陽光正好,75歲的縣璋老人一邊招呼女兒將桌子搬到院里,一邊拿出一袋窗花雕版逐一在桌上擺開,不一會兒,‘游西湖’‘馬武鬧館’‘全家福’‘三闖轅門’‘晉懷王大戰王冕’……一個個極具故事性和民俗韻味,刻畫細膩、形態逼真、雕工精湛的窗花雕版,便立刻呈現在我們眼前。

      “這些雕版都是我家祖上傳下來的,打從我太爺手里再到現在我這一輩,差不多已經傳了四五代人,也算是有些年頭了。”輕撫這些古色古香的祖傳之物,縣璋老人眼神中流露出對祖輩的敬意之情。

      說到窗花,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其最初源于民間喜慶或民俗活動中的剪貼畫,因多貼于農村窗戶的白紙上而被稱為“窗花”。最早剪貼窗花是在立春時節,寓意迎接新春,至宋、元以后逐漸改為春節貼窗花,到了近、現代,窗花已漸漸形成獨立的藝術門類。

      記憶中,過年貼窗花,可是北方農村地區古老的一種風俗習慣。不過要說到窗花的樣式,想必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想到的便是傳統的剪紙窗花,我們亦不例外,但看到縣璋老人制作雕版窗花的那一刻,卻讓我們對窗花樣式有了新的認識。作為北方地區瀕臨失傳的一種窗花樣式,雕版窗花據說在街子古鎮已差不多有400余年的歷史。如若再要追溯其歷史,甚至可以一直上溯到1700年前的東晉時期,與文字雕版相比,雕版窗花不論從題材、表現手法、雕刻技藝上,都有著非常大的變化,也體現出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縣璋老人是目前街子鎮唯一的一位雕版窗花傳承人,他保存下來的這些大小不一、材質各異的窗花雕版,雖說數量不多,但其中不乏明清時期傳下來的雕版,且內容相當豐富。這些歷經歲月磨蝕,樸實生動,天真渾厚的雕版窗花,或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戲劇及民間故事、歷史傳說,或取材于花鳥魚蟲、山水風景,其中蘊含“吉祥喜慶”“五谷豐登”的寓意,可謂表達了古鎮人們祈福求祥與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

      拿起一塊塊雕版、一張張窗花,縣璋老人給我們講起了這些雕版窗花里的故事:

      “這塊‘全家福’窗花雕版是我太爺刻的,你看這舟船,這人物造型雕刻得栩栩如生,非常精細。”

      “這幅雕版窗花叫‘游西湖’,取的是戲劇中的一個經典場景,展現的是平章派人殺裴生的場面。”

      “‘三闖轅門’刻的是《三國演義》里的故事,人物有諸葛亮、劉備和張飛。翻過來這一面,刻的是‘綁子上殿’的故事,主要是講郭愛拜壽,郭子儀把郭愛綁著,這個是娘娘。”

      “之前也有市上和省上的媒體過來采訪,他們評價說我這塊反映‘三闖轅門’歷史故事的窗花雕版,畫面上張飛豹眼圓睜,劉備、諸葛亮等人物神態安然,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

      說到雕版窗花的制作工藝,可謂十分復雜,首先版材要選用硬度好的梨木、核桃木等上好木材,然后經過多次溫水蒸煮,再放到背光的地方陰干后才能刻制,這樣制作出的雕版不易變形,并能夠長期保存。縣璋老人的雕版多為雙面刻制,其目的就是為節省板材。其次雕版窗花有著一套嚴格的制作程序,諸如木板要打磨光滑,畫稿要清晰拓于木板上方可雕刻,并要利用刻刀不同的功能,針對不同方位使用不同的刀法,這樣刻出的人物花鳥才能線條分明、形神兼備。最后雕版還得打空,所謂打空就是剔除畫面所有的空白部分,讓需要印刷的圖案呈浮雕狀凸起。所有環節,一旦哪個過程稍有不慎,都將可能前功盡棄。

      從與縣璋老人的交談中,我們依稀看到了這個家族有關雕版窗花的傳承脈絡。老人的太爺曾是當地的泥塑藝人,平日里除了給周邊及石門景區的寺廟塑佛像、畫像外,還會制作雕版窗花。受其影響,他的爺爺、父親除干自己的主業外,也都會制作雕版窗花。上世紀50年代,每到春節長輩們制作窗花時,縣璋老人大抵都會在一旁幫忙,長期的耳濡目染,讓他自幼便喜歡上畫畫,愛上了制作雕版窗花。

      多年來,為了更好的繼承祖先遺留下來的這門傳統技藝,依據祖傳制作方法,縣璋老人陸續刻制出部分新的窗花雕版。他創作的人物雕版窗花,面部表情每年都會有變化,其奧秘就在于雕版人物的面部采用打空手法,如此便可為二度創作提供空間;另外,為了能讓花卉題材的雕版窗花更生動、制作更方便,他便學著雕了一些小鳥、蝴蝶等的小版子直接印在上面。對于雕版窗花的印刷他更是十分講究,墨汁要均勻地刷在雕版上,以保證印出的窗花濃淡均勻、清晰,待拓印出的窗花完全晾干便可上色??h璋老人制作的雕版窗花,上色完全融入了傳統人物畫的技法,色彩也打破了大紅大綠的年畫味,使窗花多了一份文化內涵,更具有獨特的魅力。

      “過去,每逢春節街子古鎮家家戶戶都要貼窗花,哪怕是最窮的人,過年也得貼一幅窗花,就為求個新氣象。在我十二三歲的時候,當時給我爸幫著印窗花去賣,一對窗花1角錢,一個年下來少說也能賣個五六十元,足夠貼補家用。”

      父親每年提前一個月便開始印制窗花,待到臘月二十三至三十再拿到集市去賣,這一幕幕場景,在縣美麗兒時記憶中尤為深刻。她記得,當時街子古鎮只有父親和叔叔兩人會制作雕版窗花,生意非常好,賣得最快的時候,即便是邊畫邊賣都不夠賣,有些人甚至還得提前預訂。

      或許,一切繁華過后,終究會歸于平靜。

      又是一年春來到,街子鎮的年集上卻沒了雕版窗花的影子,更少了縣璋老人售賣窗花的身影。漫步古鎮,曾經的傳統民居多被鋼筋水泥建筑所代替,原本貼于窗格內的雕版窗花也難覓蹤跡,一度守著老祖先留下的手藝度日的縣璋老人,也有5年沒賣過窗花了。

      好在作為街子古鎮知名的民間畫家和雕版窗花藝人,這兩年不時會有媒體和愛好者前來探訪縣璋老人的雕版窗花,他也會應景制作幾張,但畢竟年事已高,他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在他心里始終有個愿望,就是雕版窗花能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他也能將手藝傳給兒孫,讓這門傳統技藝可以不斷延續。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