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娛評 > 正文

    “炮灰劇”達82% 電視劇為何遭遇小年

    2018年新劇數量為10年來最低 估值高、制作快、收視率下降等成普遍現象

    “炮灰劇”達82% 電視劇為何遭遇小年

    3月5日舉行的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透露:最近兩年新劇上市數量不斷減少,2017年有241部,2018年是國產電視劇的“小年”,僅有194部,為10年來最低。相比2012年的391部,減少了近200部。而收視率不足0.5%的“炮灰劇”在2018年新劇中的比例進一步上升,達到了82%。

    現象

      2018年新劇減少

    低收視“炮灰劇”超八成

    數量減少的同時,收視率的狀況也不樂觀。索福瑞中國區資深數據科學家鄭維東透露:2018年全國100城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沒有超過2%的大劇,而2015年多達9部;收視率在1%-2%之間的優勢劇目2018年僅有30部,僅占4.7%。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有大量的“炮灰劇”。鄭維東介紹,業內通常認為,收視率不足0.5%的電視劇就是“炮灰劇”。這部分劇集在2018年的比例進一步上升,達到了82%。

    與新劇減少相輔相成的是電視劇集數在下降。2018年通過審批的電視劇平均集數是42集,同比2017年減少了1集,比2016年更是減少了3集。

    可以說,2018年,資本退潮,流量失靈,爆款缺失,大IP、大投資集體啞火。在SMG東方衛視總監、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看來,回顧2018,劇集內容同質化現象依然存在,同一個套路,同一個坑,相似的槽點,相似的雷:古裝劇跌進了宮斗權謀的坑,仙俠玄幻劇跌進了升級打怪的坑,創業題材劇跌進了狗血言情的坑,懷舊題材劇跌進了販賣情懷的坑。

    分析

    市場虛熱降溫

    行業開始自我進化

    對于產量驟減,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是一個市場轉型的必然結果。此前國產電視劇被詬病的就是產量過剩,大半的劇制作完成后卻無法播出,目前的產量降低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各大影視公司降低產量,推出精品化劇集。鄭維東認為,產量減少等表明電視劇市場虛熱局面已有所扭轉。在市場遇冷的情況下,更需要靠質量、價值驅動。

    電視劇行業正在經歷調整與自我進化。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副會長王鵬舉坦言,前幾年,挖礦的、做食品的、修路的等等太多熱錢涌向影視行業,肯定會帶來狂熱和浮躁。“現在回歸理性,制作公司也處在過渡期,不管什么時候,好作品都需要。”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表示,經歷了互聯網爆發式增長,肯定有泡沫的形成,總有一個付學費的過程。

    業內的習慣性聲音是去責怪資本、責怪流量。但SMG東方衛視總監、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認為,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與其吐槽產業和資本,不如捫心自問,在行業泡沫中,“我們是不是有著很多不該有的慣性操作。”

    “影視行業歸根結底是一個創意產業,出好作品是硬道理。然而這幾年來,我們行業中的很多人醉心于運作資本的熱情,遠大于投入創作的熱情,只求估值高高高,制作粗糙快快快,最終結局涼涼涼。”

    建議

    拒絕拼流量拼組局

    改良評價體系

    在王磊卿看來,2019年行業要想走出寒冬,必須打破這種泡沫慣性和投機心理。

    既然如今的市場,要成為一個爆款,不再是造熱門、拼流量、拼組局,也不是大IP+大咖司+大投資+大平臺,王磊卿認為應該拒絕觀望等待、改良評價體系以及拓寬創作格局。“雖然我們的觀眾仍然非常喜歡電視劇,但是我們的部分制作企業和藝人明星卻顯得有些高冷,市場的觀望氣氛依然濃烈。部分企業不開機,等平臺命題作文;部分明星不接戲,等市場提高片酬;等待平臺還是等待市場?觀望讓你被剩下!” 王磊卿指出,行業必須認清兩個現實:一是藝人限薪酬不可逆轉;二是平臺采購限價同樣不可逆轉。

    此外,評價體系的完善與否同樣左右著行業能否良性發展。收視率造假、流量點擊率虛高已經在2018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糾偏,但一種新型的“干擾源”——“粉圈狂歡”正凸顯出其殺傷力。王磊卿提醒,近來,對一部電視劇的客觀評價時不時被這種喧囂干擾,甚至綁架輿論,成為隱形炸彈。

    王磊卿說,“擁抱影視春天,必須拓寬創作的眼界和格局。如果始終停留在抄襲、改編、圖省事、拼速度的層次,只會令寒冬更加駐足停留,畫地為牢。”

    文/本報記者 楊文杰

    統籌/劉江華 

    相關新聞

    今年古裝劇“啞火” 獻禮劇進入2.0時代

    從近日公布的電視劇備案公示來看,在公示的82部劇目中,古裝劇僅有8部,占比不到一成,古裝劇陷入低潮。王磊卿認為,歷史劇要跳出“后宮頻頻領盒飯,前朝陰謀理不斷,戲說歷史圖爽爆”的頑疾,不能永遠盯著朝堂后宮,可以發展古裝探案劇、古裝創業劇、古裝家庭悲喜劇、古裝歷險劇、古裝傳奇人物劇、民間神話劇……

    獻禮劇已經成為國劇市場的一種剛需。2018年向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大量創業題材劇涌現。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2022年將迎來黨的二十大和冬奧會。為了配合這些重大宣傳節點,總局電視劇司已經發布了“2018-2022百部重點電視劇選題劇目”,同時總局每年也會在重點宣傳時期推薦參考劇目片單等。

    獻禮劇,又稱為片單劇,已經成為了中國電視劇市場的一種剛需。 王磊卿認為,獻禮劇不是主題先行、內容粗糙的應景之作,也不是賠錢賺吆喝的代名詞,更不是政績工程、面子工程,而應是融主題性、專業性、藝術性和商業性于一體的多贏之作,形成全人群傳播效應、全社會話題熱度的口碑之作。獻禮劇已經進入2.0時代。

      文/本報記者 楊文杰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