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品”影視劇佳作頻出
昨天,2019年春季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幕。2018年影視業經歷陣痛,行業進入調整期,在本屆交易會上,如何“過冬”依然是最受關注的話題。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熱錢退潮給行業帶來“錢荒”,但缺錢的日子市場對作品質量的要求更高了,過去幾年行業里非良性的競爭、浮躁的創作,也都在隨著資本離場而降溫,從長遠角度看,整個行業擺脫了資本的瘋狂與牽引,正可以靜下心來搞創作,順應政策,看清風向,影視業總會破冰,迎來新一輪的成長。
開幕式暨京榜劇獻發布活動上,還著重盤點了2018年在電視熒屏上取得亮眼成績的劇目,并對優秀制作公司給予了表彰。其中,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正陽門下小女人》《大江大河》憑借扎根現實的創作、真實的年代質感、突出的精神高度,獲得了2018電視劇京榜年度金獎;《面具》《幸福一家人》《美好生活》以其精良的制作、溫暖的人文情懷獲得了2018電視劇京榜年度品質獎;《好久不見》《真愛的謊言之破冰者》《脫身》則榮膺2018電視劇京榜年度貢獻獎。
此外,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之下,2018年“北京出品”的京產劇也在熒幕上大放異彩,碩果豐收。不僅收視成績亮眼,在口碑和話題度方面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電視劇《啟航》《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歸去來》《和平飯店》憑借深刻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感染力獲得“年度北京出品”,凸顯出北京在全國電視劇生產中的核心地位與領軍姿態。
情感劇家庭劇去年唱主角
去年以來,影視行業遭遇了“四股冷風”——資本寒冬降行業高溫;規范稅收引行業震蕩;收視率、點擊率造假陷行業于困境;天價片酬導致競爭無序。有關部門圍繞影視行業存在的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數據造假、明星虛假包裝等問題開展了專項整治。“寒冬”之下影視行業被唱衰的聲音不絕于耳,但根據昨天發布的《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9》,2018年生產完成并獲得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總量穩中有增,323部的數量與前兩年基本持平。在電視劇題材方面:現實題材數量平穩上升,2018年現實題材依舊占據最大比重,達到63.16%。
在電視劇題材方面,2018年,收視排名前30的熱播劇中,都市情感、家庭題材依舊占據最大的比重。年代劇在播出比重和受歡迎程度上也排名靠前,其中,年代諜戰劇又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比重。去年,現實題材全面回歸衛視,都市情感、家庭倫理、生活職場等現實題材占比最重。
古裝劇的播出數量持續得到控制,在2018年的電視頻道中整體表現低迷,從數量到收視上都有所下滑。
獻禮劇集中發布
在京榜劇獻發布活動中,集中發布的34部劇多角度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風雨征程和滄桑巨變。2019年恰逢五四新文化運動一百周年,《覺醒年代》正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光輝歷程。
由孫紅雷、張魯一、尹昉、萬茜出演的年代獻禮劇《新世界》以小人物為著眼點,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北平城的人們渴望建立“新秩序”并為之努力的故事。主演孫紅雷分享自己的拍攝感受說,這部戲讓自己哭腫了雙眼。
電視劇《我愛北京天安門》以一個陜北小哥的“北漂”之路為切入口,向觀眾展示了20年來中國的巨變及社會民生百態。飾演陜北漢子的朱梓驍介紹,該劇是一個溫情的故事,而自己本身的“北漂”經歷,也讓他對角色有了更多共鳴。天安門是北京的地標式建筑,得益于北京市委宣傳部的支持,《我愛北京天安門》在天安門進行了真實的取景拍攝。婁藝瀟坦言,“這部戲不僅展現了正在北京奮斗的外鄉年輕人,也包括在北京土生土長的人的奮斗歷程,他們對祖國及北京這座城市的熱愛。”
缺錢的日子質量要求更高
在春交會上,清華大學教授尹鴻用“調試”和“調焦”兩個詞總結過去一年中國電視劇市場的發展。他表示,“調試”是指產業的調整,也包括明星片酬等,都給市場和從業者帶來一定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重新適應。“調焦”則是指創作處于調焦的狀態,“過去常見的一些內容由于過去一年各種壓力、外部環境的變化受到了一些限制,所以我們要調焦新的要求。”
尹鴻表示,近三年來,現實題材穩步上升,隨著重大歷史節點的靠近,新的題材、新的方向倡導、政策等都要求電視劇創作者必須進行適應和調整,播放渠道和平臺的變化,同樣也帶來了電視劇題材上的調整,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現實主義作品的數量仍舊在穩步上升。
2018年影視行業整體擴張放緩,出現了融資困難,市值嚴重縮水的現象。對此,尹鴻指出,有優質資源、優質版權生產能力的企業才可以熬過寒冬、迎來下一輪的成長。“缺錢的日子,市場對作品質量的要求更高了。”
本報記者 邱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